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01 15:19
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中,我們時常能感受到利率與貨幣價值的微妙變化。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利率持續走低,不少國家和地區紛紛采取降息舉措。例如,中國央行多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與逆回購利率,試圖在經濟增長與債務風險間尋找平衡。
與此同時,普通民眾直觀感受到錢似乎越來越不值錢:物價不斷攀升,蔬菜水果等價格悄然上漲,銀行存款利息跑不贏物價漲幅,投資理財收益難以覆蓋教育、醫療等剛性支出等,貨幣“縮水”焦慮在社交媒體上持續發酵。這種經濟現象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經濟邏輯?貨幣的價值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變動?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普通民眾,也引發了經濟學家們的深入思考。
其實,這種焦慮并非當代獨有。早在1914年,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歐文·費雪便在其著作《貨幣縮水》中揭示了貨幣價值波動的深層邏輯。彼時,世界尚處于金本位時代,物價不穩定,貨幣的購買力“縮水”。費雪敏銳地指出:貨幣并非價值的“錨”,而是“用承諾交換承諾”的信用媒介。他提出的“交易方程式”(MV=PT)精準闡述了貨幣量、貨幣流通速度、物價水平與商品交易量之間的動態關系,成為宏觀經濟學領域分析貨幣現象的重要工具,也成了現代貨幣金融學的基石。
《貨幣縮水》
[美]歐文·費雪| 著
李佳楠|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年6月
費雪在經濟學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被稱為美國第一位數理經濟學家。1867年,費雪出生在美國的一個中產家庭,自幼便展露非凡的聰慧天資。在學術之路上,他一路高歌猛進,24歲時,以全校第一名的傲人成績斬獲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此后,費雪的學術生涯更是成果豐碩,31歲就被耶魯大學聘請為教授。
在漫長的執教生涯中,他憑借深厚的學術功底與卓越的創新思維,提出諸多影響深遠的理論。尤其是在貨幣理論方面的貢獻極為突出,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費雪方程式(MV=PQ)。這一方程式簡潔而有力地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時,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將直接導致價格水平的上升,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通貨膨脹。
此外,他提出的“費雪效應”,即名義利率等于實際利率加上預期通貨膨脹率,至今仍是宏觀經濟學教科書的核心內容,為利率政策的制定與經濟走勢的研判提供了關鍵依據。《貨幣縮水》一書作為他的重要著作,是其學術成名作《貨幣的購買力》的通俗版本,書中圍繞貨幣的購買力這一核心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以極具前瞻性的視角,為百年后的經濟現實提供了精準的分析框架。
區分貨幣與財富
費雪在本書第一章篇首開宗明義,說明本書的核心目的便是回答,為什么如今1美元沒有10年前或15年前那么值錢,以及為什么一般來說美元的購買力會時不時波動。在居民收入不變的情況下,這種貨幣“縮水”的現象意味著購買相同的商品,所支付的貨幣會越來越多,間接提高居民生活成本。要徹底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區分貨幣與財富之間的關系,探究貨幣的本質。本書前兩章,費雪以精湛的筆觸深入剖析了貨幣與財富之間的復雜關系,揭示了公眾對貨幣本質的普遍誤解,并系統闡述了貨幣作為經濟交換媒介的核心功能。為理解貨幣“縮水”現象奠定了理論基礎。
費雪首先對財富進行了嚴謹的定義,指出財富包括人類所擁有的一切實物,如土地、房屋、原材料和制成品等。這些實物資產能夠直接滿足人類的需求或通過交換間接滿足需求。財富的核心在于其使用價值,即它能夠為擁有者帶來實際的效用或滿足感。例如,一塊土地可以用于種植作物,提供食物;一棟房屋可以提供居住空間,保障生活的基本需求。財富的存在不依賴于任何社會或經濟體系,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貨幣則是經濟體系中用作交易媒介、價值尺度和儲藏手段的特殊商品。它的主要功能是便利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減少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貨幣的本質在于其普遍接受性和可交換性,而不是其物理屬性或內在價值。在現代經濟中,貨幣的形式多樣,包括實物貨幣(如黃金、白銀)、法定貨幣(由政府發行并強制使用的紙幣和硬幣)以及信用貨幣(如銀行存款和支票)。
然而,必須認識到,衡量財富的標準并不僅限于貨幣。實際上,不同的商品依據自身的特性,采用各種物理單位進行衡量,例如煤炭以美噸計,棉花以磅計,而小麥則以蒲式耳計。這些單位各有其適用性,但它們都不能直接與貨幣單位等同,因為貨幣本身只是財富的一種象征性表示。
貨幣與財富的根本區別在于:財富是實物資產,具有內在的使用價值;而貨幣是交換媒介,其價值源于社會共識和經濟體系的認可。貨幣本身并不具備使用價值,它的價值體現在能夠換取其他實物資產的能力上。例如,一個人擁有大量美元,這些美元作為貨幣,其價值在于可以用來購買其他商品和服務。貨幣的存在是便利財富的交換,而不是財富本身。
費雪強調了貨幣與財富之間的區別,這一點至關重要。人們關于貨幣總有一些常見的“誤區”,如將貨幣等同于財富、認為貨幣數量多少決定財富多寡、貨幣價值恒定不變等。財富是實物的總和,而貨幣只是交換媒介。例如,一個國家可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發達的產業,從而擁有巨大的財富,但如果其貨幣供應量不穩定,就可能導致經濟混亂和通貨膨脹。反之,一個國家可能通過有效的貨幣政策維持物價穩定,即使其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也能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
正確區分貨幣與財富對于把握經濟活動的本質至關重要。通過澄清貨幣的常見誤區,我們可以更準確地認識貨幣的本質和功能,避免在經濟決策中陷入錯誤的思維框架。
理解貨幣交易方程式
貨幣的價值并不直接取決于其自身,而是與整個經濟體系中的多種因素相關。費雪在本書第三章中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堪稱理解貨幣與物價關系的“密鑰”。在這個方程式中,M代表貨幣數量(含銀行存款),V表示貨幣(含銀行存款)的流通速度,P是物價水平,T則指交易量(貿易量)。通過這個方程式,我們清晰地看到物價水平P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貨幣數量M、貨幣流通速度V以及交易量T這三大因素共同決定。
從貨幣數量M來看,當市場上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時,若其他條件不變,物價必然會上漲。就如同在一個原本供需平衡的市場中,突然涌入大量貨幣,人們手中的錢變多了,對商品的需求也會相應增加,而商品的供給在短期內難以迅速跟上,那么物價自然會被推高。例如,在一些國家實行量化寬松政策期間,大量增發貨幣,結果導致了通貨膨脹率的顯著上升。
貨幣流通速度V也對物價有著重要影響。如果人們的消費和投資意愿增強,貨幣在市場上的周轉速度加快,同樣會增加經濟中的購買力,進而推動物價上漲。相反,當經濟不景氣,人們對未來預期悲觀,消費和投資變得謹慎,貨幣流通速度減緩,物價上漲的壓力也會隨之減輕。
交易量T的變化與經濟活動的活躍度密切相關。當經濟繁榮時,企業擴大生產,市場交易頻繁,交易量增加。此時,若貨幣數量和流通速度保持不變,物價可能會相對穩定甚至略有下降。因為商品和服務的供給增加,能夠滿足人們更多的需求。但如果經濟增長的同時,貨幣供應也在過度擴張,那么物價就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通過這一方程式,我們可以看到,貨幣數量的變化是影響物價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現代經濟中,支票存款和銀行的信用創造活動進一步加劇了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從而對物價產生更大的影響,費雪對此也作出了分析。銀行通過發放貸款和創造支票存款,擴大了貨幣供應量。銀行貸款增加了借款人的購買力,使得借款人可以更多地參與市場交易。這增加了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從而可能導致物價上漲。例如,當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用于擴大生產時,企業可以利用這些資金購買更多的原材料和雇傭更多的工人。這增加了對原材料和勞動力的需求,可能導致這些生產要素的價格上漲。
最終,這些成本的上升可能會傳導到最終產品價格上,導致物價上漲。此外,銀行在調節貨幣流通速度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銀行通過提供支付和結算服務,使得貨幣的流通更加便捷,從而提高了貨幣的流通速度。這進一步增加了貨幣的購買力,對物價產生影響。
除了貨幣數量、流通速度和交易量等直接影響物價的因素外,還有一些間接因素也會對物價產生影響。這些因素包括生產與消費狀況、個人習慣、貿易差額、貨幣的熔化與鑄造、貨幣制度等。生產與消費狀況對貿易和物價有重要影響。技術進步和資本積累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商品供應,從而降低物價。相反,生產停滯或衰退會導致商品供應減少,物價上漲。
個人習慣也會影響貨幣流通速度。例如,人們傾向于儲蓄還是消費,以及使用現金還是支票等支付方式,都會影響貨幣的流通速度,進而影響物價。貿易差額對貨幣供應量和物價也有重要影響。貿易順差會導致貨幣流入,增加貨幣供應量,從而可能導致物價上漲。
相反,貿易逆差會導致貨幣流出,減少貨幣供應量,從而可能導致物價下跌。不同的貨幣制度對貨幣供應量和物價有不同的影響。例如,金本位制下,黃金產量的波動可能導致貨幣供應量的不穩定。復本位制同時使用兩種金屬(如黃金和白銀)往往受到格雷欣法則的影響,導致一種金屬被另一種金屬驅逐出流通領域。
澄清錯誤觀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人們抱怨“生活成本高昂”,并將其歸咎于各種原因。費雪在書中對導致“生活成本高昂”的近30種流行說法一一進行了駁斥,并深入分析了持有這些錯誤信念可能帶來的后果。
例如,有些人認為生活成本高是因為商家的貪婪,他們故意抬高商品價格以獲取高額利潤。但費雪指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商家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如果某個商家過度抬高價格,消費者就會選擇購買其他商家的產品,該商家最終將失去市場份額。因此,單純將生活成本高歸咎于商家的貪婪是不合理的。
還有人認為進口商品的增加導致了生活成本上升,因為進口商品往往價格較高。然而,費雪認為,進口商品的增加實際上豐富了市場供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而且,通過國際貿易,各國可以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長期來看,有利于整體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者福利的提升。將生活成本高簡單歸結于進口商品增加是沒有充分依據的。
持有這些錯誤信念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方面,可能導致政府制定出不合理的經濟政策。如果政府基于錯誤的認知采取措施,如限制進口、對商家進行不合理的價格管制等,不僅無法真正解決生活成本高的問題,反而可能破壞市場的正常運行機制,阻礙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公眾的錯誤觀念也會影響他們的消費和投資決策,導致資源配置的不合理。
《貨幣縮水》這部著作雖然成書于100多年前,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理論和思想,對于我們理解當下的經濟現象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依然具有極高的價值。貨幣交易方程式等理論工具為我們揭示了貨幣與物價之間的內在聯系,讓我們看到貨幣在經濟運行中的核心作用。
書中關于貨幣本質、復本位制以及各種經濟流行說法的探討,為我們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視角。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利率與貨幣價值頻繁波動的背景下,能夠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經濟規律,把握經濟發展趨勢,做出明智的經濟決策,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
當我們沿著費雪搭建的智慧階梯,攀爬至對貨幣與經濟關系的全新認知高度后,我們就會領悟到,貨幣的價值并非一成不變的圭臬,而是一場在經濟活動浪潮中持續搖擺的動態平衡秀。它告誡我們,經濟體系宛如一個龐大而精密的生命體,貨幣供應的微小變更、信用創造的細微動作,都能在其血脈中激起波瀾,從而影響物價的波動、經濟的興衰,以及我們每個人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