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大模型技術正成為銀行業變革與創新的核心驅動力。步入 2025年,眾多銀行積極投身大模型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業務邊界,提升服務效能與風險管理水平。
工商銀行在大模型應用領域持續領跑行業,成果豐碩
作為國內銀行業首個發布企業級千億參數金融大模型技術體系 “工銀智涌” 的機構,該系統截至2025年二季度累計調用量已突破10億次,深度賦能公司金融、個人信貸、財富管理等20余類核心業務,覆蓋智能客服、風險監控、交易結算等200余個實際應用場景。與 2024 年相比,其應用場景數量同比增長67%,調用頻次提升120%,規模化應用效應顯著。
在技術輸出與生態共建層面,工商銀行率先將大模型核心能力封裝為標準化服務,向30余家中小銀行開放API接口,助力行業整體智能化升級,技術輻射范圍覆蓋長三角、珠三角等主要經濟圈。在金融市場交易領域,“工銀智涌” 實現了從宏觀趨勢研判到微觀訂單執行的全流程重構,通過實時解析全球財經資訊與市場數據,生成多維度交易策略建議,使外匯交易決策響應速度提升80%;結合智能算法自動完成債券、衍生品等交易的詢價、撮合與清算,交易執行效率提高3 倍,2025年上半年相關業務收益同比增長15%,操作風險發生率下降 62%,充分展現了大模型對金融交易模式的顛覆性革新。
農業銀行積極響應《“人工智能 +” 創新實施綱要》的要求,將推進 “AI+” 建設與深度應用作為重要工作全力開展。
農業銀行已順利完成 DeepSeek全系列大模型在內部的部署并實現穩定運行,為各項業務的智能化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應用層面,借助 DeepSeek 模型的強大能力,農業銀行在業務創新上獲得了新的驅動力。無論是在辦公流程的優化、營銷方式的革新,還是其他業務環節的改進中,該模型都發揮著關鍵作用,為業務模式的創新、服務效率的提升等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著農業銀行在金融科技浪潮中不斷探索新的發展可能,以更好地適應行業變革和客戶需求。
華夏銀行率先在內部署了DeepSeek大模型,應用場景廣泛且成效顯著。
在辦公效能提升方面,為全體員工配備了智能問答、輔助報告生成以及郵箱助手等基礎服務。員工日常工作中遇到業務流程咨詢、政策法規解讀等問題,通過智能問答能迅速獲得準確解答。信貸業務報告撰寫借助輔助報告生成工具,輸入關鍵信息后,模型依據內置模板和行業知識生成初稿,并提供數據解讀,報告撰寫時間大幅縮短。郵箱助手實現郵件智能分類、篩選和摘要提取,還能生成回復建議,極大提升溝通效率。
客戶服務層面,外呼客戶購買意向分析功能助力精準營銷,通過挖掘客戶歷史交易、消費偏好等多維度數據,預測潛在興趣,制定個性化營銷話術,營銷轉化率提升約30%。客服消保合規質檢功能也得以實現,智能客服語義理解能力大幅提升,能精準把握客戶意圖,在多輪對話中保持流暢交互,咨詢解決率從70%提升至85%,客戶滿意度從 80%提高到90%以上。
江蘇銀行將 DeepSeek 率先應用于智能合同質檢和自動化估值對賬場景。
在智能合同質檢中,運用 DeepSeek - VL2 模型提升合同質檢準確率,有效防范合同風險。在自動化估值對賬方面,憑借輕量化 DeepSeek - R1 推理模型引擎的高效計算特性,實現資產托管估值信息自動化解析錄入、對賬,結合郵件網關解析處理能力,達成郵件分類、產品匹配、交易錄入、估值表解析對賬全鏈路自動化,識別成功率超90%,初步實現業務集中運營,按平均手工操作水平測算,每天可減少9.68小時工作量。
北京銀行自主研發百億級參數 “京智” 大模型,并構建 “京智大腦” 人工智能平臺。
2025 年持續完善以大模型技術平臺為基礎的交付能力和應用體系,整合前沿大語言模型和自動化技術打造京騎智能體平臺,推動大模型應用需求快速落地與交付,從模型研發到應用體系建設均更加深入系統。
重慶銀行利用 Deepseek 大模型深度解析智能客服知識庫,顯著提升語義理解、邏輯推理和多輪對話能力。
2025 年計劃以全行人工智能中臺服務體系建設為契機,運用大模型打造更多營銷、風控以及內部管理智能體,從單一智能客服場景向多業務場景拓展,展現出對大模型應用的長遠規劃與布局。
上海銀行則推出 AI 原生大模型,從底層架構到交互界面全面重構手機銀行服務模式。
上海銀行構建 “大模型 + 微模型” 協同體系,大模型如 DeepSeek、Qwen提供通用智能能力,處理復雜任務與跨領域知識整合,分析宏觀經濟趨勢、識別用戶潛在需求;微模型聚焦細分場景,在普惠金融、消費金融等領域精準發力,如反欺詐微模型識別率超80%,人臉微模型實現智能柜員機 “刷臉取款”,誤識率低于0.01%。大模型深度嵌入風險評估、反欺詐和信貸審批流程,自動解析金融文本、生成風險評估報告助力合規管理。通過大模型 + 私域知識庫構建知識問答體系,知識檢索效率提升60%,準確率提升 80%,智能客服接通率從86% 提升至 95%,累計部署超400名數字員工,覆蓋營銷、運營等場景。在信貸審批和財富管理場景,整合多維度標簽生成數據、推薦個性化產品組合,還構建全鏈條智能體開發平臺,支持多云、多芯異構算力調度,千卡云算力集群支持千億級大模型訓練與推理,新一代智能柜員機融合多種技術,通過手勢識別和情緒感知理解用戶意圖,提供定制化服務。
眾多銀行在大模型應用上的積極探索,不僅提升了自身業務效率與服務質量,也為整個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寶貴經驗。然而,大模型應用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合規監管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未來,銀行需在持續創新應用大模型技術的同時,強化風險防控與合規管理,確保在數字化浪潮中穩健前行,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務 。
來源:電子銀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