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自拍亚洲-国产精品自拍一区-国产精品自拍在线-国产精品自拍在线观看-亚洲爆爽-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拍賣槌下的保險股權:折價、流拍與接盤者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09 10:28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姜鑫

在阿里、京東的拍賣平臺上,在北京、上海的產權交易所官網上,越來越多的保險股權被民營企業股東擺上“貨架”。盡管經歷數次延期、多次掛牌、頻頻降價,部分股權的意向購買方仍然尋而不得。

這與十年前的場景恍若隔世。2015年,經歷了費率改革以及保險資金投資范圍擴容的保險行業進入高歌猛進的發展階段。伴隨著監管審批的放開,面對保險牌照帶來的低息資金,各路資本爭相涌入。監管門外一度上演百余家企業排隊申請牌照的盛況。

在利率走低、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保險行業告別高速發展階段,昔日手握保險公司股權的民營企業進退維谷——一方面,部分險企經營不善,難以為股東提供投資回報且急需補充資本金維持生存;另一方面,部分民營企業陷入困境,自身難保。

險企股權買方寥寥,國有資本開始頻繁進入,成為維持保險行業穩定發展的“最后一棒”。

經濟觀察報記者統計發現,2025年以來,保險行業協會官網披露了14次險企股權轉讓信息,涉及10家保險公司。2024年,出現股權轉讓的保險公司超過20家。而自2020年以來,已經有近20家保險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出現變更,國有資本的持股比例不斷提升。

誰在拋售險企股權

2024年底,王東(化名)從一家民營保險公司離職,這是他任職的第四家保險公司。他離職前的最后一次管理層會議,是討論公司如何補充資本金的問題。

這家保險公司有十幾個股東。近幾年來,有多家股東公開掛牌轉讓出售這家險企的股權。

就在近日,四川省首家全國性法人壽險機構國寶人壽也披露了股權變動信息。

國寶人壽第六大、第七大發起股東重慶金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重慶金陽”)、四川雄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四川雄飛”)均為房地產企業,二者分別于2020年和2021年進入破產重整狀態。隨后,兩家公司的破產重整管理人在拍賣網絡平臺掛牌出售其所持國寶人壽的股權。

經過5次拍賣后,重慶金陽所持股份終于在2024年6月1日被浙江恒嘉控股有限公司拍下,較最初起拍價3.348億元折價35.8%;2025年4月30日,眉山市宏宇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作為股權受讓方接盤四川雄飛所持國寶人壽股份,交易價格較評估價格折價33.46%。

與國寶人壽類似,一些保險公司的股權在拍賣網站上被掛牌銷售,且大多在交易成功前經歷多次掛牌,亦有股權最終流拍。

例如,民生人壽13.13%的股權仍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2020年以來,民生人壽已有超15次股權掛牌轉讓或拍賣記錄,均未找到買家。

再如,中煤財險、國任財險、永誠財險、永安財險、北京人壽的股權均曾被股東掛牌出售。

由于股東經營出現問題,部分保險公司的股權以抵債形式被轉讓。因與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一案,深圳億輝特發展有限公司以抵債方式將所持幸福人壽46599.33萬股股份,轉讓給了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亞太財險也曾披露類似情況。

在天職國際保險咨詢主管合伙人周瑾看來,從現階段保險行業自身來看,部分保險公司缺失自我造血功能,要維持符合要求的償付能力水平,需要進行外源性的資本補充,也就是增資或發債;同時,一些股東由于自身盈利能力不足,出資能力下降,這就使得保險公司尋求新的股東補充資本。此外,一些老股東在自身經營出現問題后,將所持股權質押。在老股東債務違約后,所持股權就被送上了拍賣平臺。

更進一步看,部分中小險企盈利能力不足、長期難以實現投資回報預期,加之去杠桿和清理“影子股東”等政策影響,民營股東退出意愿增強。

這在保險公司的經營業績中也有所體現。在2024年度披露經營業績的75家人身險公司中,有18家處于虧損狀態,15家公司盈利規模不足1億元。

從銜枚疾進到瘦身離場

王東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一家保險公司的管理層名單中,是在2016年。那一年,王東跟隨自己的領導從一家國有大型保險公司離開,籌辦一家新的保險公司。也是在那一年,原保監會批復了18家保險公司和2家保險資管公司的籌建,而當年排隊申請保險牌照的公司超過200家。

在王東看來,那是保險行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幾年,2013年實施人身險費率改革,突破預定利率2.5%限制的人身險產品終于有了和其他金融產品同臺競爭的利率條件;同時,原保監會發文修訂《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四條,允許保險公司單個股東(包括關聯方)出資或者持股比例可至51%。

2014年,保險行業第二個“國十條”(《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為保險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機遇。2015年2月,萬能險費率改革實施,取消2.5%的最低保證利率限制。各類人身險種的預定利率普遍從2.5%調整至3.5%。以萬能險為代表的中短期存續產品成為市場上的主流產品。

這拉開了保險行業快速發展的大幕,也燃起了各路資本“圍獵”保險牌照的熱情。

新獲批保險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2015年至2017年間,每年分別有13家、20家以及6家保險公司獲批籌建。“那個時候市場好做,不少保險公司被當成了股東的融資平臺,經過一番操作,保險公司可以通過銀保渠道以低于銀行貸款的資金成本獲取資金(保費)。”王東表示。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中小型壽險公司借助銀保渠道大力銷售中短期存續產品,并借此機會實現了“彎道超車”,晉身保費“千億俱樂部”。券商研報顯示,2016年底,壽險規模保費達3.45萬億元,而以萬能險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五年累計超過2.5萬億元。此外,萬能險在壽險保費收入中的占比逐漸提高,從2013年的23%增長至2016年的37%。

面對“錢袋子”的誘惑,一些股東將保險公司當作低息提款平臺,無償占用保險公司資金,留下了高利率、短借長投、資產爆雷等隱患。特別是在2016年,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掀起“舉牌大戰”,引發后續的監管風暴。

2017年開始,一場關于“保險姓保”的系列監管措施登上舞臺:監管部門一方面對萬能險賬戶做出細致的要求與規定,徹底切斷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快速膨脹;另一方面對保險牌照發放收緊,從股東資質、入股資金來源、股權結構等方面加強保險公司的開業驗收。

在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朱俊生看來,過去十多年間,一些民營資本將保險牌照視為“金融萬能入口”,但在監管趨嚴、資本要求提升、行業盈利承壓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這一趨勢發生改變。

國資接過“最后一棒”

2018年以來,隨著銀保監會的成立以及資金運用、償付能力等新的監管措施落地,保險行業的發展從規模導向轉變為風險導向,保費增長速度告別兩位數,進入新階段。

2024年初,王東離開了跟隨領導一起籌辦起來的保險公司。作為創始成員,王東是堅持較久的管理層之一。早在2020年,其所在保險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就開始進行頻繁更換。在2016年一起離開國企的前同事們,也都多次經歷任職公司的變動。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激進發展的保險公司相繼開始暴露風險,安邦保險、華夏人壽、天安人壽、恒大人壽等險企進入風險處置階段。

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對保險牌照的熱情驟減。保險牌照的申請數量減少,監管審批則進一步趨嚴。近年來,除承接上述問題險企的大家人壽、瑞眾人壽、中匯人壽、海港人壽以及國民養老等公司外,鮮有人身險公司成立。

在加入民營保險公司后,王東發現自己很難適應其“一言堂”式的管理風格,很快便提出辭職。辭職后,王東加入了一家即將投入地方國資平臺的人身險公司。

但王東和同事的工作并不好做。“盡管地方國資給予了一些資金支持,但公司當下的發展仍然面臨不小壓力。利差損一步步逼近,有了資本金就要沖業務。在流動性壓力下,公司別無選擇,明知是‘飲鴆止渴’,也得繼續下去。”王東說。

朱俊生表示,近年來,保險行業股權變動呈現“三個明顯”特征:民資退、外資進、國資強。民營資本經歷了從“搶牌照”到“瘦身止損”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國資(尤其是地方金控平臺)成為中小險企股權接盤的重要力量,這一方面是防范系統性風險、避免金融孤島破裂的“兜底”行為,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政策意圖——將部分資源重新整合至國有金融控股平臺,增強治理能力、提升行業穩定性。

以國寶人壽為例,如果上述股權掛牌轉讓獲得監管批準,國寶人壽國資股東的持股比例將從成立之初的33.5%增長至75%以上。

此外,資產規模超過千億元的瑞眾人壽、大家人壽、中匯人壽、信泰人壽等公司已經躋身國資公司行列。

王東跟隨領導一起創立的保險公司亦是如此。隨著公司資本金告急后國資股東的輸血,以及民營股東經營不善甚至退出,這家保險公司國資股東的持股比例已經從兩成多提升至近一半。

在朱俊生看來,這在當前保險行業的發展中有其合理性,部分中小險企因資本補充困難、經營虧損、治理混亂,其股東主動尋求股權轉讓;而國有資本進入這些險企,往往是在市場無人接手的情況下的“最后一棒”。

與此同時,監管導向也更加清晰:風險出清+差異定位+資源整合。當前,監管部門強調的是通過分類監管、分級管理,引導保險機構根據自身能力匹配經營范圍,并推動落后產能、低效資源加快出清。

這也意味著,保險股權的變動仍然在持續。一名中小壽險公司的管理層人士表示,其所在公司的資本金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態。近期公司監管屬地發生變化,員工們討論會不會有新的股東進來。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看來,保險公司股權結構的變化與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基本一致,總體來看,保險業的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無論是國有股東主導還是民營股東主導、外資股東主導,都是保險業發展的周期性表現,更是中國經濟結構變化的顯現性表現。

(實習生陳胡永對本文亦有貢獻)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金融市場新聞中心資深記者,關注保險行業、證券、新三板、上市公司相關領域,擅長深度報道、人物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