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09 09:31
今年以來,黃金價格累計漲幅突破27%,帶火了“黃金+”理財產品。
Wind(萬得)數據顯示,截至8月7日,掛鉤貴金屬指數的華夏理財天工日開8號產品年內收益率達31.38%,引發市場關注。
隨著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行與權益類資產波動加大,越來越多境內資管機構開始加快“黃金+”產品的研發步伐,作為獲取穩健回報的新來源。
招銀理財總裁助理董倩此前表示,招銀理財充分借助多資產多策略工具,構建“黃金+”等方面的含權策略體系,力爭為投資者獲取穩健投資回報。
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CEO王立新表示,所謂“黃金+”投資產品或配置策略,主要是在資產配置策略里,黃金配置比例超過5%的理財產品或投資策略。當前,境內銀行理財市場與FOF(基金中的基金)產品領域均已出現“黃金+”產品,多數產品的黃金配置比例在5%—10%,也有個別產品的黃金配置比例達到30%。
經濟觀察報記者注意到,境內保險資管機構對“黃金+”的配置比例甚至超過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一家保險資管機構發行的黃金驅動私募產品將上海黃金交易所Au9999為標的的黃金投資產品納入業績基準,占比達到30%,令其黃金ETF的投資比例上限可達到50%。此外,隨著保險投資黃金試點政策的放開,保險資管機構探索發行“黃金+”產品的步伐也在加速。
相比歐美資管機構將“黃金+”納入多資產投資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黃金+”產品征途仍處于起步階段。究其原因,是境內理財產品管理人與基金經理對“黃金+”的認知,與歐美同行存在差異。
具體而言,歐美資管機構普遍將“黃金+”配置策略作為應對極端狀況下股債市場劇烈波動、對沖國際地緣政治風險與匯率風險的重要工具。然而,當前國內一些理財產品管理人與基金經理側重將黃金納入大宗商品投資范疇與抗通脹投資工具,導致他們尚未充分將黃金視為具備長期投資戰略性的底倉資產,而更多以一種博取超額回報的戰術性投資工具看待。
一家保險資管機構的投資部負責人胡君表示,要讓更多理財產品管理人與基金經理重視“黃金+”的配置價值,仍需加強業界溝通,讓他們了解到在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行與權益類資產波動加大的情況下,黃金在對沖股債波動風險與博取長期穩健回報方面的獨特作用。
“黃金+”的多重價值
近年來,“黃金+”已成為全球資管機構優化資產配置策略的重要工具。
除了眾多國家央行持續增持黃金儲備之外,全球大型資管機構也在加大“黃金+”的配置力度,比如日本日興資產旗下多資產資管產品、橋水基金管理的全天候策略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阿塞拜疆國家石油基金分別將黃金配置比例提升至19.8%、14%、28.8%。
但是,不同于全球央行通過增持實物黃金以提高黃金儲備規模,全球大型資管機構青睞高流動性的黃金ETF,作為落實“黃金+”配置策略的主要方式。
一位長期配置“黃金+”策略的華爾街多策略基金經理張剛向記者透露,全球大型資管機構之所以熱衷加碼“黃金+”配置策略,主要基于四大因素考慮:一是對沖歐美股債市場波動風險,因為在極端情況下(比如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來臨),黃金與歐美股債價格波動存在較高的負相關性,能起到較高的避險及資產保值作用;二是有效抵御匯率貶值風險,通常情況下,黃金價格與本國貨幣匯率波動也存在負相關性,即本國貨幣匯率貶值期間,以這個國家貨幣計價的黃金價格反而上漲;三是對沖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四是對沖通脹風險。因此,全球大型資管機構日益將“黃金+”配置策略作為重要的“宏觀對沖”與“貨幣對沖”工具,按照不可或缺的一項底倉資產進行長期配置。
去年以來,黃金價格持續上漲,也給全球大型資管機構的“黃金+”配置策略帶來了可觀的超額回報。
過去一年,“黃金+”配置策略成為日本日興資產旗下多資產資管產品的重要收益來源。其19.8%的黃金持倉實現了4.84%的產品收益率,高于全球股票(持倉比例13.8%,收益貢獻為0.38%)與全球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持倉比例 10.6%,收益貢獻為0.03%)。
記者多方了解到,全球大型資管機構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現象:一是無論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期間,還是2020年疫情發生期間,黃金的業績表現遠遠好于美國50/50股債均衡投資組合,表明黃金在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來臨時的資產保值效應更高;二是自2009年以來,黃金長期年化收益率約8%,加之近年全球央行增持黃金儲備導致黃金年化收益中樞“水漲船高”,令長期持有黃金策略的實際回報不亞于某些高評級債券等資產。
張剛告訴記者,以往多數歐美宏觀策略與多策略對沖基金的黃金配置比例約在10%。隨著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升級與全球貿易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加,不少華爾街投資基金計劃將黃金配置策略提升至15%—20%,加大“黃金+”策略的底倉配置規模。
近日,瑞銀發布的《2025年全球家族辦公室報告》顯示,在全球范圍內,計劃增加對黃金/貴金屬配置的家族辦公室比例達到21%,高于2021年—2024年的10%—16%。在亞太地區以及中東的家族辦公室中,計劃增加黃金/貴金屬配置的占比為33%,這一比例高于其他地區。
張剛認為,這將驅動全球大型資管機構持續加大研發“黃金+”產品與加碼“黃金+”配置策略的步伐,迎合全球富豪最新的資產配置偏好。
境內“黃金+”蹣跚起步
相比“黃金+”配置策略在歐美金融市場風生水起,境內“黃金+”產品征途仍處于起步階段。
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境內“黃金+”產品與配置黃金的FOF產品的總計數量超過250個,在理財產品及FOF整體市場仍顯得相當“渺小”。
一位理財子公司產品部負責人朱海向記者透露,受固收類資產收益率的下行與權益類資產波動加大的影響,他所在的理財子公司已計劃將黃金納入“固收+”產品增強收益部分的投資范疇。
但是,黃金投資策略能否落地與黃金投資占比能否超過5%,一方面取決于民眾對“黃金+”產品的投資興趣是否強烈,另一方面也會參考當前黃金價格波動趨勢,以及黃金價格波動對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凈值波動幅度的具體影響。“若投研部認為未來一段時間黃金價格波動劇烈,我們可能暫緩黃金配置步伐,反之若投研部認為未來黃金價格將迎來新一輪牛市行情,我們不但落實黃金配置策略,還會將黃金配置比例調高至10%。”朱海告訴記者。
這背后是理財子公司仍傾向將“黃金+”策略視為博取超額回報的短期戰術性投資工具,而不是值得長期投資持有的資產戰略性配置底倉。
胡君向記者分析,保險資管發行的私募產品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后者更看重長期穩健投資回報、產品凈值低波動、不同投資資產之間的低相關性。加大“黃金+”配置比例,可以幫助保險資管私募產品達到這些多重目標。
胡君直言,境內不少理財產品管理人與基金經理仍將黃金納入大宗商品投資范疇或抗通脹投資品種,對黃金在對沖股債波動風險與貨幣貶值風險中的作用缺乏全面了解;二是當前境內眾多銀行理財產品的存續期較短,也令相關理財產品管理人難以將“黃金+”納入長期持有的底倉投資品種。
胡君認為,要解決這些挑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一是通過業界溝通,改變部分基金經理與理財產品管理人對“持有黃金資產不產生利息”的錯誤認識。事實是過去10年里,境內黃金的年化收益率達到13.6%,高于10年期國債(4.4%);二是引導更多基金經理與理財產品管理人關注黃金與境內股債市場波動的低相關性,可以有效分散資產配置風險以降低產品凈值波動幅度;三是研發長期限理財產品,從而給理財產品管理人將黃金納入長期持有的底層資產創造良好條件。
記者獲悉,世界黃金協會正與眾多境內資管機構加強溝通,助力后者全面了解“黃金+”策略在應對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及股債市場劇烈波動、抵御匯率貶值風險、減少產品凈值回撤與獲取長期穩健回報方面的作用。
王立新表示,當前,全球資本體系面臨深層重估,全球資管機構的“收益優先”配置邏輯正在向“確定性優先”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黃金的獨特屬性正重新獲得重視——它不依賴現金流、不受主權信用影響,也不綁定特定經濟周期,收益穩定性與避險特點令其在不同策略資產組合里發揮日益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在王立新看來,“黃金+”配置策略的結構性優勢,還在于它助力資管機構從博弈思維轉向長期配置。與短期價格博弈相比,“黃金+”的價值在于通過黃金的收益穩定性,提升投資組合的整體韌性與抗風險能力。尤其在當前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環境下,黃金能有效對沖權益資產波動性,成為資產配置穿越周期的關鍵因子。因此,“黃金+”的長期戰略配置價值正在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