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08 18:38
經濟觀察報 見習記者 劉曉諾
一款人用創新藥的產業化需要農業農村部的審批嗎?隨著武漢禾元生物“稻米造血”的出現,這個問題變得緊迫。
“稻米造血”,是指禾元生物使用轉基因水稻制成的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這款全球首創新藥于7月18日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
為了生產藥物,禾元生物需要大面積種植轉基因水稻,這使其罕見地觸及到了醫療與農業的交叉領域。
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種植歷來受農業農村部監管,種植方需獲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下稱“安全證書”)。
然而禾元生物認為,其轉基因水稻是“藥用工業用轉基因水稻”,而非“農業轉基因生物”,目前“藥用工業用轉基因水稻”的監管法規有待完善,其生產應用無需取得安全證書。
7月31日,經濟觀察報從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生物安全處工作人員處獲悉,禾元生物需取得安全證書,才能產業化地種植轉基因水稻,且目前禾元生物仍處在申請過程中。
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證書并不易獲得。據經濟觀察報梳理,目前僅有2款轉基因水稻獲證,其數量遠少于玉米和大豆。
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未盈利企業可以上市”重啟后,7月1日,禾元生物率先過會。招股書顯示,該公司近3年虧損約4.8億元,擬通過IPO募集24億元,其中16.57億元用于上述重組人白蛋白藥物的產業化基地建設。
“無需取得”與“正在申請”
禾元生物獲批的“稻米造血”,是中國首款重組人血清白蛋白,也是全球首款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
人血清白蛋白是國內臨床使用最廣泛的血制品,可用于治療肝硬化、腎病綜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燒傷、感染性疾病等。中國的白蛋白長期存在進口依賴的問題,據2024年中檢院批簽發數據,白蛋白進口占比達到69%。
以往,市面上的白蛋白只能從人體采集的血漿中提取。而禾元生物則創造了一種新的轉基因水稻,把它用作“植物生物反應器”:也就是把水稻用作蛋白的生產車間,隨著水稻的生長成熟,人血清白蛋白會被合成積累在大米的胚乳里,最后可從大米中提取白蛋白,并制成藥品。
據經濟觀察報梳理,禾元生物的重組白蛋白,也是首個獲批的使用水稻作為生物反應器的人用藥物。
禾元生物稱,植物源重組白蛋白杜絕了通過血液傳播病毒的風險,且不依賴血漿捐獻,成本低、產量大,臨床療效也非劣于血漿中的白蛋白。
轉基因水稻,是禾元生物制藥的原料。招股書顯示,2023年禾元生物已建成商業化規模的年產10噸的重組人白蛋白原液及制劑生產線,并已取得藥品生產許可證。
不過,禾元生物目前尚未獲得農業農村部的關鍵證件:安全證書。
北京瀾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中國種子協會法律服務團成員馮萬偉分析,禾元生物只有獲得了安全證書,才能去產業化地種植生產轉基因水稻。
他稱,從轉基因稻米中制藥,首先需要種植種子;而要想生產、經營轉基因種子,便需要通過品種審定、獲得種子的生產經營許可證;而要獲得種子的生產經營許可證,該品種又必須獲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值得注意的是,在招股書等多份上市文件中,禾元生物稱無需取得安全證書、無需品種審定,也無需獲得種子生產許可。
馮萬偉認為,這種說法不成立,“種子在田間種植,就會涉及花粉的漂移問題,有可能污染鄰近的其他水稻等作物,需要取得安全證書”。
7月31日,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生物安全處工作人員告訴經濟觀察報,禾元生物確需取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中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目前正在申請,還沒有取得”。
僅獲批生產性試驗
禾元生物曾預測于2027年實現盈利,這主要取決于其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能否快速放量銷售。
在產能方面,禾元生物已有一條年產10噸的商業化規模生產線,并計劃于2026年建成年產120噸的生產線。根據安信證券分析師的測算,我國白蛋白2022年批簽發量約為667噸,而國內白蛋白的理論年需求量為1500—1800噸。
招股書披露,禾元生物目前可做到從每公斤糙米中提取20—30g白蛋白,水稻畝產約為550—600kg。據此估算,要想滿足120噸白蛋白的年產需求,禾元生物約需6667—10909畝土地種植水稻。
經濟觀察報注意到,禾元生物雖然未獲安全證書,但已在中國西部獲得了規模總計14900畝的生產性試驗審批,其安全等級為II級,指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可能產生低度危險,但是通過采取安全控制措施完全可以避免。
生產性試驗審批與產業化階段的審批不同。
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下稱《條例》),中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5個階段的安全評價: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申請安全證書。其中,生產性試驗,是生產和應用前進行的較大規模的試驗,試驗結束后,若想進入產業化階段,則須申請安全證書。
《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生產性試驗結束后,未取得安全證書,擅自將農業轉基因生物投入生產和應用的,由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和應用,并處2萬—10萬元罰款。
禾元生物仍有多款藥品在研,都需要使用轉基因水稻生產。禾元生物在招股書中提示,藥用水稻稻谷原料,或存在無法滿足藥品大規模商業化生產需求的風險。
就缺少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是否可能影響后續生產等問題,經濟觀察報聯系了禾元生物創始人、董事長、技術發明人楊代常,楊代常表示“只管技術研發”,并未接受采訪。經濟觀察報也向禾元生物相關負責人發去采訪提綱,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轉基因水稻要想獲得安全證書并不容易。
截至目前,僅有2款轉基因水稻于2009年獲得了在湖北省生產應用的安全證書。與水稻對照鮮明的是,據智種網統計,獲得安全應用證書的轉基因玉米有25個,轉基因大豆有10個。
藥用轉基因水稻如何監管
禾元生物一直認為,他們的轉基因水稻與《條例》規定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具有較大的不同。因為這種水稻不進入食物鏈,也不制成飼料,且本身不用于售賣,僅用作制藥原料,屬于“藥用工業用轉基因水稻”。
禾元生物在2022年的初版招股書中,不僅指出了二者的差異,還直言因為沒有植物基因工程藥物大規模商業化的先例,“藥用工業用轉基因水稻的監管法規有待完善”;關于這種水稻應取得哪些行政審批許可,也沒有明確的規定。
這也引發上交所的多次問詢,禾元生物被要求解釋其水稻種植的合規性。
2023年6月,禾元生物答復上交所稱:其水稻屬于“藥用工業用轉基因植物”,種植轉基因水稻受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監管,但不屬于“農業轉基因生物”;因此只參照適用《條例》進行試驗、獲得審批,但無需取得安全證書。
在2025年7月的新版招股書中,禾元生物再次強調無需取得安全證書。不過,其同時指出,“藥用植物的監管條例有可能發生變動”,植物生物反應器藥物的審批有待進一步完善。
確如禾元生物指出的,目前中國沒有關于藥用工業用轉基因植物的專門管理條例,僅有一份2015年出臺的國家標準,即《轉基因植物試驗安全控制措施 第2部分:藥用工業用轉基因植物》,其主要起草人之一便是楊代常。這份國家標準僅涉及試驗的安全控制措施,并未涉及生產應用環節。
前述農業農村部工作人員表示,并不清楚禾元生物主張的“藥用工業用轉基因植物”的說法,“我們基本上是依照《條例》,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進行管理的。我們只評價它的安全性,不會刻意地區分它是藥用還是農業用”。
該工作人員也告訴經濟觀察報:“禾元生物的轉基因水稻屬于植物生物反應器,現在這類植物生物反應器確實不多。但如果出現了這種類型,我們就要考慮如何去監管它。目前我們正在準備編寫相關管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