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自拍亚洲-国产精品自拍一区-国产精品自拍在线-国产精品自拍在线观看-亚洲爆爽-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走進世界遺產 講好中國故事

2025-08-19 17:28

世界遺產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的全球性價值的文化及自然遺產,它們為我們提供了理解人類文明起源與發展歷程的窗口。

世界遺產的概念源于 1972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響應聯合國的號召,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該公約要求建立《世界遺產名錄》,收錄那些具有顯著全球價值的遺產。

世界遺產概念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全球性的視野。這些遺產超越了國界與領土的限制,被視為全人類共同的財產。它構建了一個基于人類共同生活、共享共有資源的全球共同體理念。

如何成為世界遺產?

從《世界遺產公約》的視角出發,遺產被劃分為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兩大類。文化遺產包括紀念物、建筑群及場所,它們需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角度展現出突出的世界性價值。自然遺產指從審美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世界性價值的自然面貌、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天然名勝或自然區域。

由于《世界遺產公約》涉及對遺產的專業性保護和管理,公約指定了三個專業機構提供技術支持與咨詢服務。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作為非政府組織,匯聚了全球古跡遺址保護領域的專家,負責世界遺產中與文化遺產相關的評估、保護工作;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是政府間機構,負責培訓、能力建設及技術開發;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則在自然遺產保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龐大的組織結構與復雜的性質確保了其在該領域的專業性與影響力。這三個機構共同構成了世界遺產保護的技術支撐體系。

為服務于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各締約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工作框架中建立了世界遺產中心。世界遺產的運行體系由管理機構(即世界遺產委員會)、秘書處(世界遺產中心)和專業咨詢機構共同構成,三者之間形成了緊密的關系,共同推動世界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關于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共設有十條。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需至少十條標準中的一條,并滿足真實性、完整性和良好保護狀況這三個基本要求。真實性要求遺產為歷史遺存的原貌,而非現代復制品;完整性則涵蓋遺產價值的全面體現,歷史演變過程的完整記錄,以及遺產范圍的廣度足以抵御外界負面影響;良好保護狀況則是遺產持續存在并發揮其價值的必要條件。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世界遺產評選的基石。

中國與世界遺產

中國于 1985 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在此之后,中國積極參與了《世界遺產公約》的各項活動,積極履行國際義務,并將遺產保護上升為國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 2024 年,中國已擁有 59 處世界遺產,包括 40 處文化遺產、15 項自然遺產及 4 項混合遺產,彰顯了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多樣性。1987 年中國首次申報世界遺產,當年共有六項遺產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們分別是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泰山、莫高窟(敦煌),以及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這些遺產在當時被視為中國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代表。

中國的世界遺產講述了中華文明歷史文化的故事。中國的世界遺產及預備名錄上的項目共同展現了一條跨越時空的歷史軸線。從舊石器時代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到新石器時代的良渚遺址,以及預備名錄中的紅山文化(包括牛河梁遺址)等,共同描繪了一幅史前文明“滿天星斗”的璀璨畫卷。

殷墟展現夏、商、周三代中商代的文化特征,秦始皇陵則反映了中國進入統一王朝時代壯闊的歷史過程。絲綢之路與長城等項目勾勒了自漢代一直延續到明代的文化交融,這種文化的交融,孕育、發展了中華文明精神的重要特質。南北朝至隋唐,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等,不僅展現了佛教藝術的東漸與本土化過程,也見證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

宋、元、明、清各代,從宋代的大足石刻到元代的元上都遺址,再到明清時期的北京中軸線及十三陵等,均以其獨特的魅力豐富了世界遺產的寶庫。近代以來,如澳門歷史城區、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等遺產的加入,更是為講述中國近現代史提供了寶貴素材。

世界遺產不僅是中國歷史的見證,更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從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到佛教的廣泛傳播,再到道教的深遠影響,三孔(孔廟、孔林、孔府)、五臺山、青城山、武當山等遺產地均展現了儒釋道文化的深厚底蘊及其在中國社會中的和諧共存。這些遺產地還通過具體實物,如明代銅塔上的儒釋道三教合一雕像,以及建筑風格的融合,生動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特質。

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展現了中國古代皇家文化的恢宏壯闊;蘇州古典園林等遺產展現了中國傳統文人園林的精致與士大夫階層的精神追求;而皖南村落、平遙古城、福建土樓、開平碉樓等則以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建筑風格,展現了中國地方文化的多樣性。這些遺產地不僅承載著各自獨特的歷史記憶,更共同編織出一幅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圖景。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具有特殊概念意義的遺產地,如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通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表達了中國古人對宇宙秩序和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刻理解;而土司遺址的申報成功,則填補了世界遺產體系中關于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土司制度的空白;還有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展示出獨特的景觀和巖石藝術,生動地表現出當地古駱越人的精神和社會生活,進一步豐富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這些遺產地的成功申報,不僅是對其歷史文化價值的肯定,更是對中華文化多樣性和獨特性的高度認可。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于 2013 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壯麗景象令人嘆為觀止,是中國稻作文化的重要象征。無論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山水意境,還是廬山國家公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雄渾氣勢,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學的外化,豐富著人類對美的感受與認知,這些遺產項目折射出中華文明獨特的審美特質。

杭州西湖不僅映射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意趣,更體現了古代中國卓越的工程智慧。回溯至2 000多年前,古人以非凡的智慧,不依賴巨型構筑,而是通過精妙的水利分配系統所創建的都江堰,成功滋養了成都平原,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這一成就同樣通過《世界遺產名錄》展現在世人面前。大運河,作為溝通中國南北的動脈,在農業時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建造技術不僅贏得了世界的高度贊譽,更深層次地促進了中國南北方地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2024年的新晉世界遺產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過程,正是對構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探索。北京中軸線將15個遺產構成要素在空間和時間的維度形成整體,共同向世界呈現了一個古今交融的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故事。同時,北京中軸線的申報也是一個國際交流、對話的過程,深入廣泛的國際交流,促進了國際社會對北京中軸線見證中華文明延續性的理解,這不僅使北京中軸線得到了各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的支持順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使之成為世界理解、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還為中國在世界遺產領域加強國際合作進行了有效的實踐。

談及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茶葉無疑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普洱景邁山古茶林在全球茶文化史上的意義不容小覷。同樣,中國陶瓷,尤其是景德鎮御窯所代表的瓷器藝術,達到了制瓷業的巔峰水平,對全球陶瓷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目前也已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

從已列入世界遺產的項目到預備名錄上的候選者,這些項目共同構筑了人類文明的多彩畫卷,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與全球價值。簡而言之,世界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璀璨結晶,其不可替代的突出普遍價值,是聯結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也是人類探索世界、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