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19 17:09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宋馥李
2025上海書展于8月19日落下帷幕。從8月13日至19日,2025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接待了五湖四海的“愛書人”。上海書展已是第二十一屆,作為中國年度重要圖書新品首發地和面向個體讀者的閱讀風向標,上海書展逐漸成為全國最具影響的圖書展會之一。它不僅是一個專業的圖書展覽,更是一場全民的文化盛宴。
今年,上海書展首次設置了上海展覽中心、上海書城“雙主場”,閱讀活動達到1267項,創下歷史新高,首次作為雙主場之一亮相的上海書城,也展銷圖書品種超12萬種。
逛展人聲鼎沸
場外烈日炎炎,場內人聲鼎沸。如果用一個字形容上海書展,一定就是“熱”!展會在8月中旬開幕,正值盛夏時節,在主會場上海展覽中心,為了驅散高溫,主辦方在展館外排隊區配備了霧化噴淋系統,來為進場安檢過程中的讀者降溫。
“熱”的另一重意味,當然就是上海書展的人氣。不止是場外排隊入場的長龍,場內的各展位和活動區域,總是被摩肩接踵的人流所包圍,各個展位和簽售的會場里,總是排起一隊隊的長龍,在有限的空間里,排隊長龍還得折幾個彎。
來逛展的讀者,有白發蒼蒼的翁嫗,也有穿梭跳躍的孩童,有拎著行李箱來躉購的青年,也有直奔心儀作家的粉絲……由此也可見上海書展的魅力:數百家出版機構、幾十萬種圖書、1000余場活動、100家實體書店齊集上海書展。
在所謂出版業寒意陣陣,紙書閱讀常被感喟日漸寥落的當下,上海書展一如既往地熱氣蓬勃,或許能給出版業者些許的信心和欣慰。
本次書展,中國出版集團組織旗下23家文化品牌出版機構,帶來近4000余種約48000冊精品圖書,重點新書有中華書局《三國演義》(七色匯評本)、東方出版中心《上海六千年:海納百川的文明之路》、現代出版社《巴金圖傳》等。中國出版集團首次在展區內設置“文創展銷專區”,帶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人文之寶”、商務印書館的“涵芬文創”、中華書局的“中華觀物”、榮寶齋的“榮寶齋文創”。除此之外,中國出版集團精心策劃了70余場重要文化閱讀活動,邀請李敬澤、蘇童、孫甘露、魯敏、王立群、莫礪鋒、葛劍雄、康震、蒙曼、蔡志忠、鮑鵬山等諸多名家學者、海派嘉賓來到書展。第二屆東方閱讀盛典,邀請熊月之、孫甘露、田崇雪、毛尖、徐滬生、李仲謀等名家蒞臨現場,為讀者分享閱讀之美。
繼2013年之后,湖南再次受邀作為主賓省參加此次上海書展。湖南出版集團、中南傳媒匯聚旗下12家出版發行單位,帶來了超4000種精品好書以及29場重磅活動。比如《湖湘文庫續編》,《湖湘文庫》被稱為是“湖南文化史上高聳的地標”,對湖湘文化的弘揚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湖湘文庫續編》秉承該著的編輯方針,對湖湘文獻做了進一步的挖掘、開發和整理,上海書展選取了代表性書目予以展示。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將東一館二層打造成一條世紀文化長廊。除了旗下各家出版社展區帶來近萬種圖書,其中新書2000多種,還精心設置了數字出版館、直播間和特色文化體驗,諸多海派風味的書籍在此展售。
新書迭次亮相
上海書展的一大特色,便是新書發布和作家簽售密集而熱烈。
由江蘇人民出版社思庫出版的《狐貍與刺猬:中國知識分子十論》在上海書展發布,圍繞“網紅時代,知識分子何為?”這一核心議題,本書作者、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許紀霖,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與知名播客主播程衍樑展開深度對談,共同探討信息爆炸時代知識分子的角色定位與精神價值。
《狐貍與刺猬:中國知識分子十論》初版曾榮獲首屆文津圖書獎,時隔20余載,許紀霖在保留原書精神內核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全面更新與重構,更換了近六成內容。新版以 “十論”之體例,從思想史、社會史和心靈史的多維視角切入,系統梳理自晚清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與精神圖譜,并通過剖析“帝都與魔都”的城市知識分子差異、新媒體迭代的影響及知識分子邊緣化現象,揭示了知識群體與社會環境的復雜互動關系。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前總編翟德芳的訪古新作《尋跡古中國2》也在上海書展首發,首發活動“尋跡古中國——一名考古老學生眼中的中華文明史跡”講座吸引了眾多讀者。上海三聯書店首席編輯匡志宏一同作為嘉賓,與對歷史、古跡、博物館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進行了分享。
近年來,逛博物館成為熱潮,翟德芳在分享中認為,在考古學的發展和對考古發現的研究當中,討論、質疑都是正常現象,但我們需要的是理性的質疑,而不是粗暴的否定。要看質疑是不是基于實事求是的出發點,是不是充分掌握了考古學的資料,對這些資料是不是進行了嚴密的論證。在這個基礎上,提出的質疑才是有價值的。在對一個東西沒有認識的情況下,看一眼就說它“一眼假”,不是一個理性的質疑態度,對于兢兢業業的考古學家們來說也不公平。
《中國黃金貨幣——近代老金條的前世今生》也在上海書展首發,徐寶明曾擔任上海銀行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這本專著將中國3000多年來黃金貨幣的歷史娓娓道來,配以100多張上世紀初以來老金條的珍貴照片。本書除了介紹了中國使用黃金貨幣的由來、歷代黃金貨幣及金條這一特殊貨幣的流通時間、使用范圍、存世狀況、發行情況,同時還介紹了對金條的成色鑒別及鑒定方法。在書展現場,徐寶明還帶了幾件“黃金”樣品,與讀者現場討論和交流。
徐寶明介紹說,近代大規模以黃金作為貨幣流通的,是頗具影響和神秘色彩的金條,上海人俗稱“大小黃魚”。當年在應對國民政府法幣、金圓券等紙幣的劇烈貶值中,“大小黃魚”曾表現出靚麗耀眼的光彩,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在上海書展首次亮相的新書還有很多,知名作家何建明《浦東新史》新書發布會,以其深刻紀實的筆觸和宏達敘事的視角,生動詮釋海派文化的開放包容與時代精神;鮑鵬山《孔子語錄》新書簽售會,作者以深厚的國學功底和生動的講學風格,將傳統文化精髓融入現代解讀;《勝利與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連環畫典藏》上海首發儀式,邀請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郭義強、中國作協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施戰軍為這部重磅主題出版物現場揭幕。
密集的新書發布活動,讓讀者目不暇接。同一活動場地的新書發布活動依次排布,往往上一場的對談還未收尾,下一場的發布時間已經倒計時,主持人不得不催促嘉賓們收起談鋒,場下再敘。不同的作家和不同的出版人,在爭取著寶貴的時間窗口,向讀者傳達創作理念和感悟。
在出版業者看來,如今的上海書展,既是圖書零售的盛會,也是一場文化嘉年華,以讀者為中心,跟隨讀者,又引領讀者。
復旦大學教授鄧建國說,在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走進書展、觸摸紙書——因為它能幫我們恢復那種被遺忘的能力:專注、思考和沉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