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
來源:中國農村金融雜志社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轉型的關鍵階段,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其重要性日益凸顯。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2025年經濟工作的首位,要求“大力提振消費”,消費金融作為連接金融與消費的重要橋梁,承擔著撬動消費市場、釋放消費潛力的重要使命。
從宏觀經濟環境來看,中國經濟正面臨內需不足、居民消費意愿偏弱的挑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2.5%,雖有回升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居民部門杠桿率持續上升,收入增長趨緩,購房支出擠壓消費空間,共同構成制約消費釋放的主要因素。在此情形下,2025年3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金融機構發展消費金融,從豐富金融產品、便利金融服務、營造良好消費環境出發,提出優化消費金融政策的具體舉措,進一步明確了消費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促進內需增長的政策導向。
一、我國消費金融發展存在多元博弈
市場規模擴展但增速趨緩。近年來,消費金融市場持續擴張。信用卡消費、互聯網消費貸款以及傳統消費貸款等業務的普及,不僅提高了消費者的即期購買力,也帶動了商品與服務消費的增長。從廣義消費信貸來看,包含個人住房、汽車、信用卡和其他消費貸款在內的規模已超過50萬億元,占GDP比重約40%。然而,近兩年來,消費金融業務增速明顯放緩,從2020年的20%左右降至2024年的10%以內。這一趨勢背后既有宏觀經濟承壓、居民收入增長放緩的影響,也反映出行業發展已進入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的轉型階段。
市場競爭格局日趨多元化。中國消費金融市場呈現多元化競爭格局,主要參與者包括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平臺(小貸公司)等。從服務客群來看,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主要服務中高收入人群,消費金融公司和互聯網平臺則更多聚焦于年輕客群和下沉市場。近年來,行業馬太效應日益凸顯,行業分化日趨明顯。一方面,大型銀行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和風控能力下沉市場,互聯網巨頭依托場景和技術優勢擴大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中小型消費金融公司面臨激烈競爭,部分機構因資本金不足、風險管理能力有限而面臨較大挑戰。
業務模式和產品持續創新。隨著科技進步和消費升級,我國消費金融產品呈現出場景化、差異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從產品形態看,我國已從傳統的信用卡、消費貸款擴展至場景分期、信用購、循環貸等多元化產品;從應用場景看,已覆蓋大額耐用消費品(例如家電、家裝、教育、醫療)到小額高頻消費(例如網購、餐飲、娛樂)的全譜系消費場景。與其他類型業務相比,消費金融的數字化程度更高。目前,多數金融機構已開展線上業務,其中部分機構已完全采用線上方式獲客。大多數公司應用OCR識別、活體檢測、人工智能、知識圖譜等最新科技,提高業務覆蓋范圍、服務質量和運行效率。
風險與監管壓力并存。消費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拉動內需方面成效顯著,尤其是滿足了消費者需求、推動消費升級和普惠金融發展,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明顯的風險隱患。例如,部分借款人因償債能力不足導致信用違約問題,多頭借貸加劇資金風險;部分機構不規范催收甚至涉嫌暴力催收,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此外,金融機構的風控管理能力不足以及借款人金融素養薄弱也進一步放大了潛在風險。
二、多管齊下?擘畫消費金融發展藍圖
為支持“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政策要求,促進消費金融持續健康發展,《通知》在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動消費金融普惠覆蓋以及改善金融消費環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規劃和要求,不僅為行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將對居民消費能力釋放產生重要助力。
加大支持力度,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消費金融的發展離不開豐富的產品和服務供給,而這種供給需要緊密匹配居民消費需求和企業供給能力。《通知》明確指出,要圍繞消費升級趨勢,從商品消費、服務消費到新型消費場景(例如綠色消費與數字化消費),大幅豐富金融產品種類。例如,針對家電以舊換新、文化旅游等消費場景的專項信貸支持,不僅能夠拉動商品銷售增長,也能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推動消費結構向綠色化、可持續化方向轉型。
針對綠色消費,《通知》特別鼓勵引入低息貸款產品以支持購買新能源產品,例如新能源汽車和節能家電。這不僅減少了消費者的購置成本,同時也在無形中宣導了綠色環保理念。具體到文化旅游領域,專項信貸支持可有效促進旅游業復蘇,為文旅企業引入更多資金流,緩解疫情后遺留下來的經營壓力,從而達成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雙重契合,提高政策落地執行效果。
強化金融服務的個性化與便利性。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金融機構提高服務適配性與便利度提供了強力支撐。《通知》特別提到要通過數字化賦能優化金融消費服務。金融機構可利用大數據技術更精準地判斷消費者需求、行為習慣和風險偏好,從而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此外,當前消費場景的多樣化與碎片化使得支付便利性尤為重要。通過數字技術應用,金融機構可進一步縮短支付鏈條、簡化交易流程。
除了改善支付便利度,金融機構還可利用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技術建立高效的反詐騙機制。這既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強的資金安全保障,也提高了用戶對消費金融產品的信賴程度。特別是在農村市場和三四線城市,這些措施可幫助家庭用戶安全跨越傳統信貸門檻,提高對消費金融服務的接受度。
優化監管機制,規范市場行為。《通知》強調,消費金融的發展不僅要追求規模與增速合理增長,更要兼顧市場的規范性與透明度。在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市場中的不良行為也逐漸顯現,包括不合理的收費、復雜模糊的合同條款等。《通知》明確要求加強合同內容管理,金融機構必須清晰展示貸款的綜合成本,并保證費用透明化,從源頭上降低消費者的信息盲區與不對稱性。
同時,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服務也是《通知》的亮點之一。例如,構建公正透明的金融消費糾紛解決機制,對于進一步樹立消費金融市場信譽有著重要意義。在這一過程中,加大對于違法操作的懲治力度,將極大改善行業整體秩序,為消費金融市場穩定運行提供制度性保障。
推行紓困服務,增強金融溫度。根據當下經濟環境變化,《通知》增加了一定的靈活性和人性化安排。考慮到經濟波動對居民收入的影響,在一定階段內,部分消費者可能因收入驟減而面對較大的借貸能力壓力,《通知》要求金融機構提供靈活多變的紓困與續貸服務,包括延長還款期限、調整還款政策與周期,以降低短期還款壓力,確保金融資源的普惠效應。
一系列政策調整不僅有效緩解了居民生活壓力,也避免了消費信貸產品的負面影響對居民消費活力的壓制。尤其是在支持經濟復蘇的關鍵時期,“紓困服務”不僅是一種短期應對手段,更是構建消費信貸長期信任關系的重要方式。
未來,消費金融行業應繼續在產品和服務層面緊跟消費需求升級,加快數字化轉型,豐富個性化產品供給,注重場景創新與普惠金融的有機結合。同時,行業需在風險管理上不斷精進,以規范透明的市場行為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建立更加人性化的金融紓困政策,幫助消費者應對突發經濟壓力。在數字技術和政策支持的雙重驅動下,消費金融不僅將為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增強經濟內生動力發揮更大作用,還將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等方面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