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10 11:02
經濟觀察報記者 鄭晨燁
北京時間9月10日凌晨,蘋果公司正式發布了iPhone 17系列四款新機型。
最受市場關注的變化集中在Pro機型和標準版上,前者放棄了沿用數代的鈦金屬,換上了鋁合金機身并加入了VC均熱板;后者則終于用上了120Hz高刷新率屏幕。
兩類機型的升級路徑涇渭分明,Pro系列重在解決內部的散熱與性能問題,標準版則補上了外部觀感最明顯的屏幕短板。
而此前的Plus機型被一款主打纖薄設計的iPhone 17 Air取代,機身厚度僅5.6毫米,還塞進了蘋果第一顆自研的N1藍牙與Wi-Fi芯片。
發布會一結束,社交平臺就熱鬧了起來,但聲音并不統一。
東方財富的蘋果股吧里,有用戶直接表示“17pro跟max是游戲黨的福音,還不錯,買一部來玩玩”,但也有人對新機的外觀設計不買賬,認為“毫無辨識度”,甚至直呼蘋果已經“江郎才盡”。
資本市場的反應則更為直接,截至北京時間凌晨3點,發布會后蘋果股價一度下跌超過1.5%。
蘋果在臺上展示著新產品,臺下的供應鏈則正處在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但市場是否會給出積極的回應,仍是未知數。尤其是在“果鏈”已進入滿負荷生產的當下,iPhone 17系列的市場表現,將直接檢驗這些硬件升級的實際效用,并最終決定整個產業鏈接下來一年的“收成”。
Pro機型調整材質與散熱,標準版首次引入高刷屏
蘋果這次發布會的核心,可以看作是對iPhone產品線的一次內部梳理和重新定位:對于Pro系列和標準版系列,蘋果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升級思路。
前者選擇向內探索,通過調整機身材質和引入新的散熱系統,來解決A19 Pro芯片的性能釋放問題;后者則選擇補齊短板,將Pro級別的高刷新率屏幕,首次下放給了標準版用戶。
先看Pro系列。
iPhone 17 Pro和Pro Max最核心的變化,發生在看不見但摸得著的地方,蘋果放棄了此前幾代Pro機型上使用的鈦金屬邊框,轉而采用了鋁金屬一體成型機身,根據發布會上的介紹,鋁的熱傳導率是此前鈦金屬的20倍。
做出這一調整的目的,是為了配合另一項首次引入iPhone的散熱技術一一VC均熱板(Vapor Chamber)。VC均熱板可以理解為一個內部含有少量液體的密封金屬板,通過液體在內部受熱蒸發、遇冷凝結的循環過程,將芯片等核心熱源產生的熱量快速、均勻地傳導至整個機身,再借助鋁合金機身進行散熱。
這一整套新的散熱管理系統,服務的正是機身內部那顆新的A19 Pro芯片。
根據發布會信息,A19 Pro擁有一個6核心的GPU,其CPU緩存相比上一代擴大了50%,內置的神經網絡運算能力更是達到了上一代產品的3倍。
更多的核心、更大的緩存意味著更強的性能,也必然帶來更大的發熱量,而用鋁合金機身和VC均熱板這一組合,可以確保芯片不會因為過熱而降頻。根據蘋果的說法,新的散熱設計能讓A19 Pro芯片的持續性能表現,比上一代提升40%。
影像系統是Pro系列另一個重點調整的領域,iPhone 17 Pro和Pro Max的后置三顆攝像頭,包括主攝、超廣角和長焦,其傳感器均提升至4800萬像素。變焦能力上,新增了4倍和8倍的光學變焦選項,最高支持40倍的數碼變焦。
此外,為了滿足視頻創作者的需求,Pro系列還新增了對ProRes RAW格式的拍攝支持,并加入了Genlock(同步鎖相)技術,Genlock技術主要用于多機位拍攝場景,可以確保所有拍攝設備的視頻幀率和相位保持同步,為后期制作提供便利。
存儲容量方面,iPhone 17 Pro提供了256GB、512GB和1TB三個選項,而Pro Max則在此基礎上,額外提供了一個2TB的存儲版本。
再來看標準版和Air系列。
最核心的變化是屏幕,iPhone 17標準版的屏幕尺寸從前代的6.1英寸增加至6.3英寸,并且首次搭載了此前僅用于Pro系列的120Hz ProMotion自適應刷新率技術,這項技術可以根據屏幕顯示內容的不同,在1Hz到120Hz之間自動調整刷新率,以在提供流暢視覺效果的同時,降低屏幕功耗。其戶外峰值亮度也提升至3000尼特。
芯片方面,標準版搭載的是A19芯片,擁有6核CPU和5核GPU,影像上,后置攝像頭升級為4800萬像素的融合式雙攝系統,主攝像頭融入了2倍長焦功能。
取代了此前Plus機型的,則是一款全新的纖薄機型——iPhone 17 Air。
這款機型的機身厚度僅為5.6毫米,屏幕尺寸為6.5英寸,同樣支持120Hz ProMotion自適應刷新率,一個值得注意的配置是,iPhone 17 Air搭載的芯片與Pro系列相同,均為A19 Pro。
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17 Air成了蘋果首款搭載自研通信芯片的機型。根據介紹,該機型內置了蘋果第一顆自研的N1藍牙與Wi-Fi芯片,支持Wi-Fi 7和藍牙6等無線技術;同時還搭載了蘋果自研的C1X調制解調器芯片。
為了實現纖薄設計并為電池騰出更多內部空間,iPhone 17 Air在全球范圍內統一采用eSIM設計,取消了實體SIM卡槽。蘋果官網也對此特別注明,在中國大陸地區,“僅部分運營商支持eSIM”。
除了手機,蘋果此次還更新了AirPods和Apple Watch產品線。
AirPods Pro 3的核心功能升級點在于新增了AI實時翻譯和心率監測功能,前者可以配合手機進行跨語言的實時交流,后者則可以將監測到的心率數據記錄在健康App中。其主動降噪效果提升至前代的兩倍,單次充電在主動降噪模式下的續航時間從6小時增加至8小時。
Apple Watch Series 11則新增了5G蜂窩通信模組和高血壓檢測功能,可以利用光學心率傳感器分析用戶一段時期內的數據,并在出現高血壓征兆時進行提示。
價格方面,蘋果此次的價格策略,可以總結為“標準版加量不加價,Pro版購買門檻不變”。
iPhone 17標準版的起售價依然是5999元,但對應的起步容量從128GB翻倍至256GB,全新的纖薄機型iPhone 17 Air起售價為7999元。
iPhone 17 Pro和Pro Max的起售價則分別為8999元和9999元,Pro系列不再提供128GB版本。
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果鏈公司尋找“第二曲線”
蘋果在發布會上展示著新產品,臺下的供應鏈則早已進入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
深圳龍華汽車站附近,常年聚集著為珠三角各類工廠輸送普工的勞務中介公司,這里也是觀察制造業用工需求的風向標之一。
9月9日,經濟觀察報記者來到龍華汽車站附近實探,在記者尚未走到中介公司招工的鋪面時,就已被多位中介接連攔下,詢問是否要找工作。
“有啊,就是去造蘋果手機的,趕緊來,現在過去,等一會兒就發車。”當記者表示想尋找和蘋果手機相關的工作時,一位中介立刻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這種急切還體現在招工流程的極度簡化上。在了解完相關情況,當記者以“沒帶身份證”和“沒帶行李”為由試圖離開時,多位中介均表示“沒關系,人先去就行”,并強調“現在工作任務重,加班多,好賺錢”。
在現場,一位勞務中介劉女士告訴記者,當天是高工價的最后一天,為了吸引工人,工廠還開出了“報到獎勵200元”和“額外500元獎勵”等短期激勵措施。她同時確認,當天蘋果手機相關部門的時薪是23元/小時,并且可以“不用體檢”。
根據記者拿到的一份9月8日的招工薪酬表,蘋果供應鏈企業的工價在整個勞務市場中具備較強競爭力。例如,廈門玉晶光電開出的時薪達到33元/小時,湖南藍思科技為32元/小時,蘇州領益智造為30元/小時。不過,劉女士也坦言,今年的整體招工價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部分崗位甚至略低。
8月29日,藍思科技(300433.SZ)在其業績交流會上表示,其“大客戶”已經進入了新一輪“外觀改款和新機型發布的創新周期”,作為這家客戶外觀件和結構件的核心供應商,藍思科技將“顯著受益”。
藍思科技同時還稱,為應對這一創新周期,該公司已在今年將多個與消費電子相關的新技術項目投入量產,其中包括超硬鍍膜和3D玻璃等。在業績會上,公司亦確認,相關新機的規模量產工作已在6月開始,目前已達到滿產狀態。
8月28日,立訊精密(002475.SZ)也在其業績交流會上,對下半年相關新機的市場需求給出了判斷。該公司高管表示,基于對從零件、模組到成品的全產業鏈的洞察,以及其主要客戶成熟的銷售策略,公司判斷三四季度的市場需求將呈現“平穩略增”的態勢,并對此“充滿信心”。
不過,當外界的目光還聚焦在蘋果訂單能給果鏈公司帶來多少收入時,一些更有趣的變化,已經發生在這些公司“第二曲線”的業務版圖里。
比如藍思科技,其上半年增長最快的業務,既不是手機玻璃,也不是手表中框,而是一個被歸入“其他智能終端”的板塊,其中以具身智能為代表,上半年營收增幅超過128%。根據該公司披露的信息,其已與智元機器人等企業合作,量產人形機器人相關模組及結構件。
立訊精密的故事則發生在汽車和AI服務器領域,其汽車業務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增82.07%,通信與數據中心業務也增長了48.65%。
歌爾股份(002241.SZ)的看點則在于業務結構的“質變”,其包含VR/XR和AI眼鏡的智能硬件業務,上半年營收占比首次突破了50%,達到了54.17%,這意味著,歌爾股份的營收構成已經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這些新業務的快速增長,也直接影響了上述三家公司上半年的整體成績單,并呈現出明顯的分化。
立訊精密和藍思科技都實現了營收和利潤的雙增長:立訊精密上半年營業收入達到1245.03億元,同比增長20.18%,歸母凈利潤則同比增長23.13%;藍思科技營收329.60億元,增長14.18%,歸母凈利潤增速更是達到了32.68%。
歌爾股份則呈現了另一種情況: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7.02%,但歸母凈利潤依然增長了15.65%。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歌爾股份是三家中唯一實現三大主營業務毛利率同比全部上漲的企業。
蘋果的訂單決定了“基本盤”的大小和穩定性,但也可能成為限制企業想象力的“天花板”,如何處理好與“第一大客戶”的關系,同時找到蘋果之外的廣闊天地,成了擺在每家果鏈公司面前的必答題。
TrendForce集邦咨詢預估,2025年iPhone 17系列整體出貨量有望較2024年的iPhone 16系列成長3.5%,其中Pro系列依然會是市場銷售主力。不過,該機構也指出,全球經濟表現疲弱以及高端機型潛在的漲價可能性,將成為銷售的主要挑戰。
此外,市場對于蘋果更長遠的創新周期仍抱有期待,其中,將于2026年推出的折疊屏iPhone被普遍視為蘋果繼AI功能后的下一個重要創新點。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預測,蘋果將于2026年推出其首款可折疊iPhone,預計當年出貨量將達到800萬至1000萬臺。他還指出,立訊精密有望成為這款折疊屏iPhone的側邊按鍵式Touch ID模塊供應商。
TrendForce集邦咨詢認為,iPhone 17 Air及未來折疊系列的出現,可視為蘋果擴大產品線差異化的一項策略。該機構指出,蘋果后續產品的發布節奏或將調整,形成更豐富、區隔明確的產品矩陣。
根據蘋果公司公布的2025財年第三財季(截至6月28日)財報,其該季度總營收達到940.4億美元,同比增長10%。其中,大中華區的營收同比增長4%至153.7億美元,這是其自2023年第四財季以來首次在該地區實現季度同比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