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09 21:20
2025年9月7日—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出席國際清算銀行行長例會期間,分別與歐洲中央銀行行長拉加德、瑞士國家銀行行長施萊格爾與匈牙利國家銀行行長沃爾高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具體而言,中歐雙邊本幣互換規模為3500億元人民幣/450億歐元,協議有效期三年。中瑞雙邊本幣互換規模為1500億元人民幣/170億瑞士法郎,協議有效期五年。中匈雙邊本幣互換規模為400億元人民幣/1.9萬億匈牙利福林,協議有效期五年。
央行表示,上述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續簽,有助于進一步深化雙邊貨幣金融合作,促進中國與相關經濟體的雙邊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所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是指A國央行與B國央行(或貨幣當局)簽訂協議,約定在一定條件下,彼此可以使用一定金額本幣交換等值的對方貨幣,用于雙邊貿易投資結算,以及為金融市場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一旦雙邊本幣互換到期,雙方將換回本幣并支付相應利息。隨著近年中國—各國經貿往來日益緊密,中國與眾多國家央行紛紛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促進雙邊貿易投資持續發展。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全球貿易格局加速變革的當下,中國與歐洲三大央行續簽本幣互換協議,將促進中歐投資貿易領域的人民幣結算規模擴大,推動中歐經貿往來更加密切。
一位股份制銀行國際業務部人士劉皓向記者透露,針對全球貿易格局一系列新變化,越來越多中資企業正加大在歐洲的投資建廠力度以實現產業鏈出海與本地化經營,由此帶來極其旺盛的對華原材料及工業中間品采購需求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需求。中國與歐洲三大央行續簽本幣互換協議,將令人民幣在歐洲地區得到更多使用,便利中資企業出海歐洲。
便利中資企業赴歐展業資金結算
多位外貿企業主向記者透露,在業務出海過程,他們遇到的跨境貿易投資人民幣結算挑戰,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不少國家地區當地的人民幣頭寸不足,導致海外買家只能支付本地貨幣或美元等外幣,由此帶來較高的匯兌成本與匯率風險;二是貨幣兌換需要中間行的參與,但部分中間行的匯率兌換手續費較高且操作流程緩慢,導致匯兌成本昂貴與資金到賬時效緩慢。
在業內人士看來,近年中國央行與越來越多國家地區央行簽訂(續簽)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不但有效解決海外國家地區當地人民幣頭寸不足的問題,還促進人民幣在當地跨境貿易投資環節的使用,便利中資企業與當地企業使用人民幣開展貿易投資收付款,節省昂貴換匯成本與規避匯率風險。
6月,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在2025陸家嘴論壇表示,中國央行與30多個國家地區央行(貨幣當局)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其中,中國央行與歐洲中央銀行在2013年10月簽訂規模為3500億元人民幣/450億歐元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旨在為雙邊經貿往來提供支持與維護金融穩定,互換協議有效期3年。隨后,這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多次展期,并在2022年10月續簽。
一位跨境支付服務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兩年他們一直與歐洲當地銀行合作研發基于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金融服務產品,滿足中資企業赴歐展業的人民幣結算需求。起初,部分歐洲當地銀行認為這項業務市場規模較小,沒有“放在心上”,但隨著越來越多中資企業前往歐洲投資建廠與構建供應鏈多元化,相關對華原料及工業中間品采購需求與人民幣結算需求雙雙快速增長,上述歐洲當地銀行發現這是一個前景廣闊的業務機遇,一面通過合作銀行,了解向歐洲央行申請人民幣額度用于跨境貿易投資結算的具體流程,一面與跨境支付服務平臺加強合作,加快本地清算網絡搭建與產品研發,盡早滿足日益旺盛的中歐跨境貿易投資人民幣結算需求。
“我們調研發現,眾多赴歐投資建廠展業的中資企業也希望加大人民幣結算金額,以此規避匯率風險與節省匯兌成本。甚至不少中資企業還積極向歐洲商業伙伴推介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各種好處。”他告訴記者。當前不少歐洲企業正對使用人民幣開展貿易融資充滿興趣。究其原因,人民幣融資利率低于歐元且人民幣匯率波動相對穩定,令它成為眾多歐洲企業開展低息貿易融資的新選擇。
這位跨境支付服務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倫敦、法蘭克福的銀行機構提供人民幣頭寸用于人民幣貿易融資,此次中國與歐洲三大央行續簽本幣互換協議,將給人民幣在歐洲地區的使用提供更強有力的額度支撐,吸引更多歐洲企業使用人民幣開展貿易融資,與中國企業擴大貿易規模。
人民幣躋身儲備貨幣步伐加快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中國央行與歐洲三大央行續簽本幣互換協議,還將助力人民幣加快“躋身”全球儲備貨幣的進程。
劉皓表示,通過本幣互換協議的實施,海外國家地區央行可以更快將人民幣納入本國外匯儲備,加快本國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配置步伐。
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指出,受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升級、西方國家將凍結某些國家外匯儲備作為制裁手段等因素影響,2025年第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的占比降至57.7%,延續近年緩慢下行趨勢。
與此對應的是,越來越多國家央行紛紛增持歐元、人民幣、黃金、瑞士法郎等貨幣資產,作為實現外匯儲備分散化配置的重要舉措。尤其在美國出臺對等關稅舉措后,全球央行外匯儲備分散化配置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劉皓指出,相比在金融市場直接買入人民幣,部分國家央行更傾向通過本幣互換協議,將更多人民幣納入自己的外匯儲備。此舉既能降低操作成本與提升操作便利性,也能減輕對人民幣匯率劇烈波動的影響。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孫曉濤指出,中國對外開展雙邊本幣互換的一大目的,是加強雙邊的本幣跨境使用,減少對第三方貨幣的依賴,避免外匯市場波動對雙邊經貿活動的影響。但是,本幣互換可以在一定程度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但不能徹底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
因此,中國在推進雙邊本幣互換時,還需穩步發展雙邊貿易投資并重視雙邊國際收支平衡問題,避免本幣互換余額過度累積,給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可持續與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構建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