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 作者 宋燕 我是被一陣鞭炮聲驚醒的,最初我以為是打仗了,仔細聽了會兒才發現不是。爆炸聲響震耳欲聾,聽不出具體的來源,只覺得四下里到處都在響,此起彼伏,無刻間停。偶爾近處的炸聲弱了一些,就有賣瓜子的叫賣聲、敲鐵桶的賣米酒叫聲、孩子玩耍的喊叫聲、撥浪鼓聲混雜著傳進來,只有一句“鼎沸”可以形容。
我掙扎著爬起床,頭暈乎乎的,有一種宿醉之后的鈍感,恍然不知自己所在。推了下房門,只聽“吱呀”一聲,兩扇木門向外打開,門外是個小院,兩個小孩正在用線香點鞭炮,院子里站了好多人。一個穿著馬褂的男子快步向我走過來:“爺,您醒了。咱們得趕緊回府了,明兒一早還得進宮上大朝呢,這元旦大朝可耽誤不得。”
說話間,男子連摻帶扶,扯著我就往院外走。出得院來,一頂轎子已在外等著,轎子后還站著好幾個隨從。那男子把我扶上轎,吆喝著幾個轎夫啟程,隨后就陪伴在轎子邊上,跟著一起走。
?
“這是哪兒啊?”我迷迷糊糊地問。轎子旁邊的隨從回答:“正陽門外韓家潭啊,爺。您忘了?從昨兒晚上您過來聽戲看曲兒,待了一夜,吃了不少酒。本該早上就回府的,您不勝酒力睡下了,就一直到這會兒了。”韓家潭?那是八大胡同之首啊,以前流傳過一首兒歌:“八大胡同自古名, 陜西百順石頭城, 韓家潭畔弦歌雜, 王廣斜街燈火明……”其中這個韓家潭,是清初戲劇家李漁北上京城時寄住的地方,他還在這里建過一座“芥子園”。后來這個胡同成為戲班云聚之處。
我打開轎簾往外看,轎子穿過胡同,來到了一條大街。大街上燈火通明,人潮洶涌,街的兩邊全是開著的店鋪和擺著的小攤,逛店的人、走路的人、騎馬的人、挑擔的人,還有馬車、騾車、轎子來來往往,穿棉袍馬褂的人居多,也有短衣褲子加綁腿的,一看就是干力氣活的。大街的盡頭有一扇城門,還有一座牌樓,看這熱鬧樣,像是前門大街。
?
前門大街是清朝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街,清朝時候還是稱正陽門大街。清朝規定茶館、戲樓、妓院都只能設在外城,因此從正陽門一直到天橋,就發展成為聲色犬馬之處。《都門雜詠》里說它:“五色迷離眼欲盲,萬方貨物列縱橫。舉頭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正陽門大街兩側陸續形成了許多專業集市,如鮮魚市、肉市、果子市、布市、草市、豬市、糧食市、珠寶市、瓜子市等。附近胡同里則分布著工匠作坊、貨棧、車馬店、旅店、會館以及慶樂、三慶、華樂等戲園。東側里街為肉市街、布巷子、果子市,西側里街為珠寶市、糧食市。清人俞清源在《春明叢談》中曾這樣描述正陽門大街的繁華和熱鬧:“珠市口當正陽門之沖,前后左右計二三里,皆殷商巨賈,設市開廛。凡金銀珠寶以及食貨如山積,酒榭歌樓,歡呼酣飲,恒日暮不休。”
?
?
“今天是什么日子?”我問轎子旁的隨從。
“回爺,今兒是除夕啊!要不然街上怎么能這么多人呢,要擱平常,這會兒早就關城門了,咱哪兒還能這么在街上溜達啊。”隨從答。
“我是問這是哪年。”
“明兒就乾隆三十三年啦!”隨從說。
原來如此,我穿越了,穿越回了徐揚奉旨畫《京師生春詩意圖》的那一年。
?
還是第一次來到清朝的北京,我感覺什么都新鮮。“那邊那些人往門上貼什么呢?”我指著路邊一扇大門問隨從。隨從看了看,告訴我:“回爺,那是貼仙木呢,仙木就是桃木做的板,貼門上可以辟邪。按說這應該等初一了再貼,這家人也太心急了。”
“哦。那那些人在干嘛?捧著吃的在大街上?”我又指向街上的一群擔著擔子捧著托盤人。
?
“那是饋歲,過年了,要互送禮物啊。說起來,爺您明兒下了朝,也得去給各位大人拜拜年送送禮啦,東西都給您備好了。“
抬轎的隊伍好容易擠過人群,回到了我的“府上”,原來我是個破落的皇親呢。雖然沒什么官職,爵位也不高,好歹也是住在內城,有在元旦進宮參加大朝的資格。到家還沒等休息,仆人就過來給我換上了吉服,馬上又要出發了。大朝之前,皇親和有資格的大臣們先要陪同皇帝去慈寧宮給太后拜年,這個儀式開始的時候也就剛凌晨,時間快到了,我得趕緊出發。
?
我從西華門往宮里走。一進門就看到一番熱鬧景象。幾十上百個蘇拉正在忙活,有兩人抬著一口豬的,有一人扛著一只羊的,還有整鹿、狍子,都捆得好好的,有管領吆喝著他們往這里去、往那里去。這是在干嘛?我心里嘀咕著,嘴上不由得念叨了出來,旁邊一個穿著朝官吉服的人聽到了,很熱心地告訴我:“這是元旦頒賜。每年元旦,皇上會給在京大小各衙門官員賞賜鹿、狍、鮮魚等等節令食品,與大家同慶新年。皇上喜歡的文臣,還會收到彩箋、筆墨。這都是皇上的恩典啊。”
?
他一邊說,一邊向斜上方拱手,我也趕忙向上拱了拱手,表示一下感恩。
?
西華門是紫禁城西門,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紫禁城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武英殿、太和門、文華殿構成貫穿外朝的橫軸,東、西華門分處于軸線兩端。如此布局既便于外朝使用,也可減少人員出入對內廷生活的干擾。出西華門,正對皇家園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諸園,多由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壽誕,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彩,預設彩棚樂戲,隆重慶賀。清末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也是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
每年元旦這天的慶典稱為大朝,是朝會制度中級別最高的一種。清代元旦慶賀禮,最早是天命元年(1616年),太祖努爾哈赤舉行的。順治年間,進一步將元旦、冬至、萬壽節定為國家的三大節。由于皇帝是元旦大朝的主角,整個儀典實際上從皇帝起床便開始了。
元旦這天,皇帝于子正(即午夜零點)即起床,先吃蘋果,意為“歲歲平安”,然后來到養心殿東暖閣,行開筆儀,給祖宗牌位行禮,再到慈寧宮向皇太后請安行禮。這些先期禮儀完成后,皇帝回到寢宮,等待百官朝賀。此時,代表皇帝的法駕鹵簿與中和韶樂,已陳設于太和殿前和太和門前,禮部官員在太和殿前廣場也安設好了官員站位的品級山。天將明時,王公百官在午門外集合,由禮部官員引至太和殿前立位等候。欽天監報時后,禮部官員至乾清門,請皇帝赴太和殿。此時午門鳴鐘鼓,皇帝身穿朝服乘肩輿出宮,先至中和殿升座,接受御前官員的跪拜,然后在中和韶樂聲中到太和殿升座。此時樂止,太和殿外三臺下響起三聲鞭響,隨著鴻臚寺官員“排班”命令,王公百官各就其位,宣表官手捧表文與兩位大學士來到太和殿下正中,北向而跪,宣讀皇帝向上天和全國臣民表明心跡的表文。接著樂隊奏樂,群臣行三跪九叩禮。百官跪拜后,皇帝賜群臣入座飲茶。不過,只有王公勛爵可入太和殿坐,其余百官只能在殿外原位就座。飲茶畢,階下再響鞭三聲。皇帝在中和韶樂聲中回宮,百官按次退下,朝賀典禮結束。
?
慈寧宮是皇太后的正宮,門前有一東西向狹長的廣場,兩端分別是永康左門、永康右門,南側為長信門。凡遇皇太后圣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均在慈寧宮舉行慶賀儀式。特別是太后壽辰時,皇帝親自率眾行禮,并與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禮節十分隆重。
這一天的乾隆皇帝身著龍袍,就率領王公大臣在長信門外,先奏韶樂,然后往慈寧宮向崇慶皇太后獻歲行禮拜年。《國朝宮史》中有記載:“元旦奏《元平之章》,曰:維天眷我皇,四海升平泰運昌。歲首肇三陽,萬國朝正拜帝閶。云物奏嘉祥,乘鸞輅,建太常。時和化日長,重九譯,盡梯航。”崇慶皇太后事先親手制作了糕點,此時供奉于神像及祖先牌位前,以示敬意。
乾隆對母親崇慶皇太后非常孝順,每天晨昏定省,早晚請安,啥事兒都不讓太后操心,上哪兒玩都喜歡帶著老娘,處處以孝子形象示人。從他稱帝之后,為母親辦過四次整壽,從她五十歲開始,經過六十歲、七十、八十歲,而且乾隆在崇慶太后七十大壽那年給她造了一條蘇州街。在徐揚的《京師生春詩意圖》中,乾隆唯一出現的場景,就是在給太后拜年行禮的這一處。
拜年完畢,皇上先回寢宮,我們就都到太和殿前去等著了。元旦的黎明很冷,但是百官也不敢在吉服袍褂外再穿厚重的衣服,等待的過程中,大家一直跺著腳。有些人帶了個袖珍暖爐,放在袍子里捂著,要舒適很多。
?
太和殿就是老百姓俗稱的“金鑾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
?
禮畢喝茶的時候,每人發了一個用瓷燒制的蓋碗。這是乾隆年間最流行的茶器,適宜沖泡散葉茶,又能保溫,尤其適合這種隆冬天氣。喝的茶是皇上自創的“三清茶”。乾隆十一年(1746年)秋,他巡游五臺山返京時,在定興縣遇雪,寫了一首《三清茶》詩:“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烹以折腳鐺,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魚蟹,鼎煙迭生滅。越甌潑仙乳,氈廬適禪悅……”詩中還特意注明了“以雪水沃梅花、松實、佛手啜之名曰三清”。后來他賞賜詞臣時,都喜歡用這種茶。
?
其實宮里喝三清茶,有專門的三清茶鍾,上面還刻著皇上的御題詩。不過元旦大朝招待這么多王公大臣,三清茶鍾恐怕就不夠用了。
下了朝會,大家紛紛找到自己的仆從,乘轎的乘轎,騎馬的騎馬,趕回家去過年。行至三海之間的那座橋,遠遠看到西苑太液池凍得厚厚的冰上,很多穿戴整齊的人在玩耍。
?
紫禁城西側的皇家園林,明清皆稱西苑,包含了現在的北海公園和中南海,面積約為紫禁城的6倍,是在金、元兩代皇家園林的基礎上經營而成。中心地帶為南、中、北三海的廣闊水域,水面相連通,四周建有大量園林建筑,這里就是太液池。
?
我讓轎子停下,下來觀賞了一會兒,原來是宮里有人來看冰嬉。冰嬉是清代宮廷傳統迎新春的項目之一,乾隆皇帝稱它為“國俗”, 冰嬉項目有冰上射箭、冰球賽、速滑、單人花樣滑、雙人花樣滑及冰上雜耍等。兒童們在冰上表演童子拜觀音、鳳凰展翅、金雞獨立等精彩動作,令人嘆為觀止。于敏中的《日下舊聞考》中說太液池“冬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以閱武事而修國俗云”。乾隆皇帝經常陪著崇慶皇太后看冰嬉,他曾在《臘日悅心殿侍皇太后膳即景得句》中寫道:“彩屏節事遐齡祝,鏡浦冰嬉例賞行。此日悅心真是悅,然吾豈敢忘持盈。”詩不是啥好詩,不過也能聽明白了。
?
看完冰嬉,我上轎接茬兒往家走。按我的隨從意思,接下來還有不少繁重的工作等著我呢——拜年。按照《燕京歲時記》的記載,“朝賀已畢,走親謁友,謂之道新喜。親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蟒服,道路紛馳,真有車如流水馬如游龍之盛,誠太平之景象也。”大家,都得忙活起來了。
?
參考資料:
1,?何處生春早——徐揚畫《弘歷生春詩意北京圖》軸考略_王彥
2,?帝京的明信片——清代文人畫作中的北京城市景觀_鞠熙
3,?帝京歲時紀勝·燕京歲時記——潘榮陛; 富察敦崇 - 北京古籍叢書, 1981
4,?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等編纂?北京古籍出版社
5,?老北京旅行指南 馬芷庠?吉林出版社
圖片 | 宋燕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