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晚,重慶啤酒(600132.SH)發布2025年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8.39億元,同比下降0.24%;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8.65億元,同比下降4.03%,這也是重慶啤酒自2015年以來首次出現中報營收、凈利雙雙下降。
重慶啤酒是丹麥啤酒企業嘉士伯在中國的運營平臺,公司在中國運營的本地品牌包括烏蘇、重慶、山城、西夏、大理、風花雪月、京A等。除啤酒外,上半年公司還推出了天山鮮果莊園橙味汽水、電持能量飲料等產品,加快布局非啤酒品類。
2025年中報顯示,上半年重慶啤酒管理費用為2.89億元,同比增長7.43%,成為拖累公司利潤的因素之一。在產品結構方面,上半年公司經濟產品(價格在4元以下)營收較去年同期增長5.39%,主流產品(價格在4元至8元之間)營收較去年同期下降0.92%,使得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同比有所減少。
8月15日,重慶啤酒在“上證路演”平臺舉行中報業績說明會。有投資者問:“今年上半年公司主流商品層面出現0.92%的下滑,這個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重慶啤酒總裁李志剛(Lee Chee Kong)回答稱,受到現飲渠道比較疲軟的影響,同時公司加大了對部分品牌的投入,使得主流品牌的主營業務收入略微下滑。
事實上,這也延續了重慶啤酒2024年各檔產品銷售變化的趨勢。公司2024年年報顯示,以山城、西夏為代表的經濟產品全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56%;以重慶、烏蘇、大理為代表的主流產品,以及以嘉士伯、樂堡、1664、紅烏蘇為代表的高檔產品,銷售收入分別下降1.02%和2.97%。重慶啤酒在行業的營收排名也被燕京啤酒反超,燕京啤酒以3.2%的增速實現146.67億元營收,超越重慶啤酒,躋身啤酒行業第四位,重慶啤酒則降至第五位。
2025年上半年,重慶啤酒在業績繼續下滑的同時,這家跨國啤酒巨頭與重慶本土民營企業圍繞“山城”商標,以及雙方代工、包銷合同的糾紛,也吸引了輿論關注。3月14日晚間,重慶啤酒公告披露,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對公司與重慶嘉威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嘉威”)合同糾紛一案的一審判決,重慶啤酒被判向重慶嘉威賠償3.5億元。
重慶啤酒與重慶嘉威的矛盾由來已久,案件敗訴后,嘉士伯中國官網發文稱,重慶啤酒歷來產能充足,并不需要重慶嘉威代工,而包銷協議嚴重犧牲了重啤的利益,極不合理。嘉士伯方面還稱,這種不對等的合作模式嚴重違背市場規律,嘉威早已從代工廠蛻變為依附于上市公司的“吸血寄生體系”。
此后,重慶嘉威3月20日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稱,圍繞“山城啤酒”生產、包銷的合作,不是嘉威單方得到了多少利益,而是嘉士伯及重慶啤酒得到了更大更多的好處,此舉使得重啤在重慶區域的品牌話語權、市場地位一直牢不可破,同行一直無法撼動,因此具備了極大的商業價值和發展潛力,也是后續相關部門決定轉讓重啤股權時的最大賣點所在。
重慶啤酒半年報披露,針對此前重慶啤酒向重慶嘉威賠償3.5億元的一審判決,公司已向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該訴訟目前處于二審審理階段。在發布半年報的同時,重慶啤酒還發布公告稱,嘉士伯重慶啤酒有限公司擬以自有資金向嘉士伯啤酒(佛山)有限公司增資6億元,以增強其資本實力,優化其資產負債結構,進一步提升佛山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