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23 00:38
劉誠/文
當前,新能源汽車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蓬勃興起,深刻重構著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作為其核心亮點之一,自動駕駛技術有望進一步顛覆傳統模式,重新定義汽車行業的未來走向。
如果說新能源汽車通過電池替代發動機,革新了汽車動力核心,那么自動駕駛技術則將重塑駕駛主體,帶來用戶角色與消費終端的全面變革。本文將圍繞這一趨勢展開深入探討。
自動駕駛時代加速到來
自人類開始使用工具以來,便不斷尋求提升對工具的駕馭能力,自動化是其中較為高級的能力。起初,人類在神話傳說的瑰麗想象與科幻小說的奇妙構想中,探索著自動化駕馭工具的奧秘。后來,這些想象逐步走向現實。
有觀點認為,最早的自動駕駛交通工具是船舶。古代水手在與風浪搏擊幾個世紀后,發明了利用自然力量代替人力的裝置。而現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汽車,其標志性時間節點是1925年。彼時,紐約市展示了一輛遠程控制的“幽靈汽車”,讓人們首次看到了想象中的自動駕駛汽車,既令人欣喜,又讓人感到害怕。
縱觀歷史長河,我們當下似乎仍處在探索與變革的十字路口,與百年前并無二致。大約從1920年起,汽車開始涌入歐美一些城市,到1980年,全球各地因汽車數量龐大而顯得擁擠不堪。人們很容易將自動駕駛革命視為20世紀普及傳統汽車體驗的重復,而自動駕駛汽車與傳統汽車的差異,在某種意義上可類比于汽車與馬車的差異。
此外,這一演變進程不僅速度可能更快,規模也將更為宏大,其背后的推動力是計算機、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近日,摩根士丹利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30年,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美元。報告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自動駕駛汽車的采用將在不久的將來迎來爆發式增長,到2030年將占汽車銷量的28%。
對未來的預測可以更加大膽,因為現實的發展往往超出常人想象。1943年計算機時代來臨之際,IBM公司總裁托馬斯·沃森斷言:“我認為全球市場可能只需要5臺計算機。”數字設備公司(DEC)總裁肯·奧爾森在1977年深信,“我找不到誰想在家里放一臺計算機的理由”。
但現實的發展就像科幻小說的預測一樣,總是出乎理性的CEO和專家們的意料。
率先被改變的行業
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將深刻改變汽車制造、銷售、運營、維修、保險等相關行業,其中出租車行業首當其沖。
目前,自動駕駛汽車已在國內外大量布局。從國內企業來看,截至2025年5月,百度蘿卜快跑已在全球超過15個城市部署了逾1000臺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累計提供超1100萬次出行服務。7月,蘿卜快跑宣布計劃將數千輛RoboTaxi接入Uber(優步),在東南亞和中東等地區提供服務。
從國外企業來看,今年6月,特斯拉以ModelYFSD車型在奧斯汀開始提供RoboTaxi服務,并預計今年9月將服務范圍擴展至舊金山。近期,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宣稱,累計運營單量達到1000萬單,計劃將RoboTaxi服務從現有的舊金山、洛杉磯、鳳凰城及奧斯汀,擴大到紐約、亞特蘭大、東京等地區。
無人出租車或許只是無人駕駛汽車應用的冰山一角,其更深層次的影響將波及私家車市場乃至整個汽車制造業。
一方面,自動駕駛汽車將促進共享,降低個人購車需求。無人共享汽車的到來,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對汽車的看法。若僅需輕觸屏幕即可完成無人出租車(以及其他形式的無人共享汽車)的預約與乘坐,人們可能會傾向于放棄私人購車。
簡而言之,無論目的地何在,無論出行方式如何,專業的自動駕駛汽車都能即時響應,且成本更低、性能更佳,從而降低了個人購車的必要性。在某種程度上講,在不遠的將來,駕駛可能越來越成為中老年人的一種懷舊方式,或少數年輕人尋求刺激的選項(如同目前的賽車)。
實際上,年輕人的駕駛熱情早已下降。20世紀80年代,大約70%的美國17歲青少年都持有駕照。但到了2014年,這一比例降到了45%以下。今后,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動駕駛汽車,那么在運輸同樣數量的人出行時,所需的汽車數量將遠低于當前私家車的數量。
另一方面,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專業化運營。更成熟的自動駕駛技術和數據保障,將降低對個人使用者駕駛能力的要求(如駕照、年齡、隨時進入手動駕駛)。與此同時,提高自動駕駛汽車的科技要求,至少需要由數字平臺或AI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很難完全由私人來運營。此外,專業化運營不僅適用于轎車,也可應用于其他交通工具,這對私家車形成替代效應。
自動駕駛技術還可能應用于自行車,與共享單車形成有機聯系。共享單車已經改變了很多人在城市的騎行方式,提供全天候的本地交通服務,比步行更快捷,比乘坐公共交通更愉悅。假使共享單車搭載了自動駕駛技術,其或將對汽車行業掀起一場顛覆性的浪潮。
自動化還可以提升公共汽車和地鐵的舒適度和便利性,也會對汽車行業形成沖擊。事實上,地鐵駕駛的自動化程度已很高,引領著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潮流。
總有一天,自動駕駛汽車不僅會占領我們的道路,還會占領天空。甚至,空中的自動駕駛可能比地面上的發展更迅猛,因為在空中沒有觸碰障礙物的風險。實際上,在商業長途飛行中,自動駕駛儀在99%以上的時間里都是開啟的。
受此影響,汽車制造業規模預計會大幅縮小。有研究預測,到2040年,受到共享的自動駕駛汽車的影響,新車銷售額將降低50%。
汽車行業涌現出新增長點
在改變出租車和私家車行業的同時,自動駕駛也會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產業是技術的表達,是從技術中涌現出來的,不僅隨著技術的進化而重新調整適應,還必定會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地形成和重構,從而引發范式革命,催生新的經濟形態。
自動駕駛汽車將帶來諸多新增長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車載服務升級。自動駕駛帶來的是自由的時間,而填充這些時間就意味著巨大的市場空間。正如研究者所說的“出行鏈”一樣,人們會乘車去好幾個地方,而不僅僅是直接上下班,還包括接送孩子、買咖啡、去健身房等。因此,相比以前,我們每天會到訪更多地方,停留的時間更短,涉及的范圍更廣。由此,我們在車上的時間可能更長且更自由。
對此,一種觀點鮮明地提出:乘客會為更舒適的坐車體驗支付額外費用,即使他們不再開車。換言之,自動駕駛時代可能出現的一種商業模式是獲取我們的注意力,并實現注意力的貨幣化。
目前,通用汽車已經開始追蹤司機聽什么電臺節目,并通過將這些數據和司機去往何處的記錄結合起來,定制每個宣傳廣告。奧迪汽車則招募迪士尼公司團隊,為熟悉媒體的乘客設計車內虛擬現實體驗。
二是運物激增。與電商發展相向而行,自動駕駛汽車的普及,將使運輸與交付成本驟降,效率倍增,引領自動駕駛運輸行業步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
近年來,電子商務的發展對零售、本地服務、交通和土地使用產生了廣泛影響。今后,物流方面將進一步發揮自動駕駛技術和車輛的優勢,實現自動駕駛和電商的雙贏。
2025年,菜鳥無人車再次將主力回到無人配送戰線,目前已經在公開道路交付500臺車,今年的目標是交付2500臺。未來,受益于自動駕駛汽車的普及,寄東西將變得非常便宜,就像發短信一樣,貨物將像信息一樣流動。
同時,自動駕駛技術將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更具影響力的應用領域——地理數據空間,從而顯著提升地理數據的經濟價值。
縱觀人類文明史,以地理位置為核心的地圖,始終是探索世界、拓展貿易、連接文明的重要基石。從上古“九鼎”所鑄的山海圖,到大航海時代的精密海圖,空間信息一直是推動社會變革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
時至今日,地理數據的內涵已極大豐富,不僅包含精確的空間坐標,還融合了時間維度(即特定位置上人物與事件發生的時間與持續周期)和屬性維度(即該位置所承載的人、事、物的特征與狀態)。
自動駕駛的興起,將進一步激活地理數據的潛能。它不僅依賴高精地圖實現精準導航與路徑規劃,更通過實時感知與數據反饋,持續更新和優化空間信息。這一過程將重塑城市交通結構、商業布局乃至區域經濟格局,推動地理數據從“輔助工具”演變為“核心生產要素”,在智能出行時代釋放前所未有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三是與之相適應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汽車制造及運營相關業態的轉型,不僅依賴于,也將強力推動停車場、加油站、充電樁、智能道路等相關基礎設施的革新。想象一下,自動駕駛汽車不僅為人類開車,還可以自動停車,自行開到車庫進行加油和維修,支付車輛的保險費,這是對整個生態的徹底變革。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政府公共投資,自動駕駛汽車的制造商以及負責運營的平臺公司將成為這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力量。
企業對于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情,源自兩大動因:首要便是搶占市場份額。這個比較容易理解,通過對新型基礎設施的占有,相關企業可以更好地獲得車輛運營、車載服務、運輸貨物等方面的客源;二是為了提高行業競爭力。
因此,企業更有動力將創新聚焦于構建實體基礎設施,如充電網絡、自動駕駛車隊以及其他增值服務設施,以此作為更高的行業準入門檻,并打造可持續的企業競爭力。
Facebook母公司Meta2025年的總支出預計在660億至720億美元之間,其中大部分將用于AI基礎設施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