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下午,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布消息,為加快金融強國和制造強國建設,構建同推進新型工業化相適應的金融體制,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文件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的重要舉措,通過金融手段助力制造強國建設,推動我國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意見》提出,到2027年,支持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金融體系基本成熟,產品更加豐富,貸款、債券、股權、保險等各類金融工具在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風險前提下聯動銜接更加緊密,服務適配性有效增強。制造業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制造業企業發行債券的戶數和規模持續增長,股權融資水平顯著提升。同時強調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分類施策、有扶有控,推動產業加快邁向中高端,防止“內卷式”競爭。
構建科技金融生態 提升產業鏈競爭力
《意見》將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作為首要任務,提出多項具體措施。在關鍵技術攻關方面,要求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激勵作用,為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等重點產業鏈提供中長期融資支持。特別強調對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等創新產品的金融扶持,通過建立“綠色通道”機制,優化科技企業上市融資、并購重組、債券發行等服務流程。
在科技成果轉化環節,《意見》創新性提出“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計劃。通過“一月一鏈”投融資路演和“千帆百舸”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培育等活動,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早期硬科技項目。《意見》還鼓勵創業投資基金與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值得注意的是,專門提出要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務,體現了對創新人才的高度重視。
針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意見》要求引導金融機構運用貸款、債券、股權、保險等多樣化工具,為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和重要配套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針對受外部影響較大的企業平穩經營提供金融解決方案,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產業鏈自主可控建設。完善并購貸款政策,支持鏈主企業聚焦產業鏈上下游開展“補鏈”“延鏈”型投資,帶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構建現代制造體系
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方面,《意見》指出,引導銀行按照有扶有控原則優化授信政策,加大對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以及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融資支持力度。加強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數字化轉型提供商的多元化金融支持。發揮融資租賃業務融資與融物的雙重功能,支持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改造、智能裝備和軟件更新替代、綠色環保裝備購置、安全應急裝備應用等,推進制造業融資租賃債權資產證券化。加強債券品種創新,支持技改升級、智能工廠建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等領域。支持上市公司通過整體上市、定向增發、資產收購等形式進行行業整合和產業升級。鼓勵保險公司積極開展各類科技保險業務,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數據資產安全提供風險保障。
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意見》明確要打造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務模式。擴大科技貸款投放,加大對科技創新債券投資承銷力度。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商業航天等重點領域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同時要求完善投資機構長周期考核,推動政府投資基金、國有企業基金、保險資金等長線資金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布局未來產業。
綠色低碳轉型是《意見》的重要著力點。《意見》提出要加快建設支持高碳產業綠色低碳化轉型的金融標準體系,強化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工具應用。強調“先立后破”原則,要求金融機構既要支持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又要保障傳統能源平穩過渡。完善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支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等建設,體現了穩妥推進“雙碳”戰略的政策智慧。
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意見》鼓勵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服務效率。加強對5G、工業互聯網、數據和算力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中長期貸款支持,積極運用融資租賃、不動產信托投資基金、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拓寬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推動銀行建設數字化產業金融服務平臺,實現結算、融資、現金管理等“一站式”服務。有序推進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提升制造業中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
健全政策協同機制 強化實施保障
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意見》要求提升產業轉移金融服務靈活性。推動大型銀行優化跨區域授信管理制度,加強產業轉出地與承接地分支機構服務銜接。完善并購貸款、固定資產貸款等服務,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同時強調要提升特色產業金融服務專業性,推動全國性銀行打造特色支行,鼓勵地方中小銀行開發符合區域特點的貸款產品。
在對外開放領域,《意見》提出要提升跨境金融服務便利性。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推進優質企業貿易收支便利化政策提質增效。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有序擴大外資企業再投資免登記試點范圍。加強對外匯套保業務的宣傳推廣,提升企業匯率風險管理能力。
在政策保障方面,《意見》要求健全金融機構服務制造業的內部機制。銀行要單列制造業信貸計劃,完善盡職免責和激勵機制,針對細分行業制定差異化授信政策。推動銀行、保險、證券等機構加強合作,為企業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同時強調要培養科技產業金融復合型人才,鼓勵金融機構向重點園區派駐金融專員。
在協同機制建設上,《意見》要求建立跨部門協同推進機制。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再貸款及貼息政策,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等貨幣政策工具。地方層面要建立重大產業融資項目"一對一"輔導機制,完善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配套政策。同時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強化資金用途監控,防范套取和挪用風險。
《意見》的出臺正值全球產業格局深刻調整之際,其政策效應將超越單純的金融支持范疇,深刻影響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幾個深層次問題: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與市場機制的關系、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的動態平衡、以及開放環境下金融安全與產業安全的協同保障。
從國際經驗看,成功的產業升級往往伴隨著金融體系的適應性變革。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通過“窗口指導”政策定向支持重點產業,德國通過“隱形冠軍”培育體系實現中小企業專業化提升,這些經驗都表明金融支持需要與產業發展階段相匹配。我國作為后發國家,更需要探索符合自身發展階段的金融支持模式。
當前全球正經歷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突破正在重塑制造業競爭格局。在此背景下,《意見》的實施效果不僅關系到我國制造業競爭力提升,更將影響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勢。特別是在關鍵技術領域,金融支持的精準性和持續性將直接決定突破的成效。
從長遠看,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需要建立更加市場化的長效機制。一方面要通過完善資本市場功能,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另一方面要培育專業化的金融機構,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形成金融與產業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隨著政策落地,預計將催生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企業,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但這一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最終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