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自拍亚洲-国产精品自拍一区-国产精品自拍在线-国产精品自拍在线观看-亚洲爆爽-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對話靈均投資創始人蔡枚杰、馬志宇:我們始終在從低谷向上爬的路上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05 20:15

在A股市場量化投資的“刀光劍影”中,靈均投資的11年軌跡算得上一部濃縮的私募量化行業進化史。這家曾在市場服務和規模業績方面躋身頭部陣營的量化巨頭,在2024年“2·19事件”后一度遭遇“滑鐵盧”。

2024年2月20日,滬深交易所通報,靈均投資在2月19日開盤短時間內集中賣出25.67億元,滬深交易所對其名下相關證券賬戶采取限制交易三天的自律措施。這一事件被市場投資者廣泛關注,亦將靈均投資推向風口浪尖。這家頭部量化機構遭遇成立以來最嚴峻的危機。

一年多后,靈均投資治理結構與投研體系全面升級,業績重回行業前列。這是靈均投資短期反彈還是系統性重生?該公司董事長蔡枚杰以率真直接的行事風格主導文化與治理變革,首席投資官馬志宇則以理工男的縝密邏輯深耕投研技術升級。這兩位靈均投資的創始人

“剛柔并濟”,能否真正治好這家公司的深層病灶?

帶著這些問題,《經濟觀察報》專訪了靈均投資的核心人物蔡枚杰和馬志宇。


“2·19事件”:撕開裂縫與被迫進化


經濟觀察報:“2·19事件”之后,靈均投資如何在投研層面平衡持有人利益與市場聲音,會做出哪些改變?

蔡枚杰: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我們始終敬畏并服從監管,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自身找原因、深刻反思。因此后續我們在企業文化管理、合規風控體系、交易平滑性等方面做了切實的努力。

有一點是明確的:無論任何時候,維護持有人或者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永遠是我們的首要原則,是企業生存的根基。如果當時我們能有現在的“36要義”文化體系和“1+5”工作思維,或許就能避免承受那樣的代價。(“36要義”是指“六個思維”(前置思維、系統思維、極致思維、底線思維、備崗思維、復盤思維)、“六個必須”(要換位思考、事事有回應、切忌想當然、程序須正義、細節要明確、結果要負責)和“六個意識”(錨定目標、做好自己;全力以赴、不留遺憾;細節決定、極致打磨;杜絕傳話、全員拉入;不要面子、只要里子;如實上報、直至終局),“1+5”工作思維是指以目標為核心,聚焦關鍵過程點、關鍵細節、關鍵人、關鍵時間、最后一米)

縱觀量化同行,大家同樣把持有人利益放在首位,但沒有出現類似問題。這說明過去的靈均確實存在問題——這點我不想粉飾,我想務實一些,不喜歡套話。

所以核心問題在于:即便初心是維護持有人利益,但實現的路徑和細節同樣關鍵。只關注“做對的事”,卻忽視“把事做好”的過程,往往會付出沉重代價。這是我們必須在認知上徹底迭代的地方——未來不僅要堅守“客戶利益第一”的原則,更要通過系統化的治理、精細化的管理,讓每一個決策都能在正確的路徑上落地,經得起市場和時間等多維度的檢驗。

經濟觀察報:靈均投資成立至今近11年了。這11年里,你印象比較深刻的公司發展中的突破或困難是什么?

蔡枚杰:如果說印象深刻的,更多是在經營中的體會和遇到的挑戰,特別是要居安思危、常懷敬畏。

首先,靈均是一家量化對沖基金,是一家企業。我們經營企業必須有真正的企業家精神。企業不能說賺了點錢就滿足了,因為我們背后是客戶的資產、團隊的信任,這種責任感讓“企業家精神”變得具體而沉重,它意味著要對客戶、對員工、對企業長遠發展真正負責。

其次,企業經營永遠是“不進則退”,時時刻刻如履薄冰。量化行業聚集了一群數學、物理和計算機等領域中非常聰明的人,競爭異常激烈,沒有任何一個環節可以松懈。哪怕有一段時間業績好、規模大,只要某個環節沒做好,就可能出大問題。

所以回頭看這11年,靈均沒有什么可驕傲自滿的,反而更多是要反思和直面自身的問題。如果對行業的殘酷性、對自身的短板沒有清醒認知,企業根本走不出困境、走不長遠。哪怕現在業績好了、排名靠前,也只是暫時的,不代表能一直站穩,特別需要持續地提高自我要求和深刻地進行行業認知。

真正能走得遠的企業,創始人和核心團隊對自我的要求一定是極致的。他們從不會因為一時的成績放松警惕,這種態度太重要了。

放到靈均身上,“落后就要挨打,而且挨打會很痛”,這點我們教訓尤為深刻。哪怕現在我們雖然爬坡看到了希望,但“余傷”其實還在,不是說過去就過去了,它像警鐘一樣提醒我們:當時業績本就不好,又遭遇突發事件,那種“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沖擊,客戶的質疑、團隊的壓力,是非常殘酷和直觀的。靈均全體員工和我、馬志宇第一時間直面問題時,那種切膚之痛至今清晰。

我們再也不想經歷一次,但“不想”沒用,關鍵是要從根上認識問題、改變問題。千萬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否則就算不在這個問題上栽跟頭,也會在別的地方出紕漏。

所以對靈均來說,這11年最深刻的教訓,就是要居安思危、常懷敬畏之心。這不是口號,是生存必須;直面問題不是姿態,是發展前提。行業的現實就是這么骨感,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要把“不松懈、不回避”刻進團隊的骨子里——這既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警醒。

經濟觀察報:所以你覺得現在面臨的困境,算是靈均投資成立11年來遇到的最大困境嗎?

蔡枚杰:任何企業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一個孩子成長,有順遂之景、也有逆境之時。我們從創業起就不斷經歷挫折,而恰恰是挫折困難,才能拉開人和人、企業和企業的差距,其關鍵在于面對挫折的態度:是否真正反思,是否系統解決問題。

如果以“成為中國最頂尖的量化對沖基金”為目標,靈均投資才剛剛開始走上這條漫長曲折且競爭殘酷的道路,我們有太多維度需要持續提升和完善。但我們的信心來自三個層面:一是任何時候都不懼怕挫折,敢于坦然面對自身問題;二是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會被打垮;三是我們時刻保持著清醒和敬畏,不斷“鞭打”自己成長,甚至“殺死過去的自己”。現實就是如此——我們選擇的是一個聰明人扎堆、競爭最激烈的賽道,在這里不進則退是鐵律。

從去年9月到現在,我們的業績確實有了改善,公司治理也不斷優化,這些變化證明我們在解決問題的路上是有成效的。但我們時刻提醒自己:眼下的成績只是暫時的,我們和最頂級的公司依然有很大差距,我們始終在“爬起來”的路上,“東山再起”是一種信仰,而這種信仰不是靠一句話或短期業績就能實現的。

 

走出困境:業績逆襲與策略迭代


經濟觀察報:目前靈均投資還面臨哪些問題?

蔡枚杰:我們現在的業績回升,本質上是在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結果的呈現。但身處量化行業,靈均人都很清楚:只要在這條賽道上,就永遠面臨“不進則退”的壓力,因為身邊有太多比你聰明、還比你更努力的同行。當前需要直面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看:

第一,競爭的殘酷性始終存在。對投資者和合作渠道來說,市場選擇很多,為什么要給一家犯過錯誤、不夠完美的公司機會?靈均必須清醒認識到,一時的業績良好不足以抵消自身的問題,信任的重建需要時間和持續的行動證明,說得好、不如做得到。

第二,自我要求、做到極致。如果靈均或者我和馬志宇對自己沒有更高的要求,公司根本沒必要存在——市場上不缺這樣的機構。某機構問:“你親自牽頭改革,如果最后沒效果怎么辦?”我的回答很直接:“如果無效,這家公司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因為市場可選擇的機構太多了,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業績可持續性永遠在于公司文化和治理的深層次改變和優化。靈均投資全體員工需要一種“壯士斷腕”的決心、一種“東山再起”的信仰。我們始終在從低谷向上爬的路上,絕不認為現在就“成功了”或“東山再起了”。

同時,業績的可持續性也體現了“晴天修屋頂”的思維,不能等風雨來了才補救,必須提前預判風險、補齊短板。行業里“厄運專找薄弱處”是常態,僥幸心理只會付出更大代價。

當然,改革的效果是看得見的,這一點我們有信心,但距離“足夠好”遠遠不夠。與其說面臨某個具體問題,不如說我們始終在和“自我滿足”“停滯不前”對抗——這才是量化投資從業者最需要警惕的風險。

經濟觀察報:量化行業競爭激烈,那從目前來看,行業的差異性體現在哪些方面?靈均投資又是憑借什么從困境中走出來的?

蔡枚杰:我認為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

首先,團隊的“基本盤”與“愿力”是根基。我們對自己還是有信心的,靈均的團隊底子不差——如果團隊能力真的不行,也不可能讓業績在短期內回到前列,但“不差”和“卓越”之間還有巨大差距,這需要在認知和自我要求上持續突破。

在能力相近的情況下,“愿力”更關鍵——就是把事情做好的決心,甚至是向死而生的魄力。沒有這種愿力不可能從低谷爬起來。所以,我們的信心,一方面來自團隊的基本素質,更重要的是這種不服輸、做到極致的信念,“東山再起”是刻在骨子里的目標。

其次,把風控、合規和業績當作生命線,并用系統化治理筑牢根基。這是量化投資公司生存的前提。靈均投資在馬志宇和我的帶領下,經歷過反復的調整后,我們在風控體系、合規流程、公司治理上做了徹底且系統性重構。

最后,在客戶服務與渠道合作上走出差異化路徑。靈均的銷售服務一直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愿意做“苦力”,路演場次、響應速度在行業里都是有口皆碑。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推出更多突破性的服務模式,從客戶需求出發,把服務的深度和顆粒度做到極致,讓合作伙伴和客戶感受到真正的價值。

總結來說,靈均能從困境中走出來,核心是這三點:團隊有底子、更有破釜沉舟的愿力決心;把風控、業績和合規當作生命線,用系統化能力補短板;在服務上做“苦力”,更要做出別人做不到的差異化。這既是我們的底氣,也是未來持續迭代的支點。

 

長期主義:行業思考與量化價值

 

經濟觀察報:一直以來,市場上有些人對量化投資存有等同于“割散戶韭菜”的印象。靈均投資對此如何看待?

馬志宇:首先,量化的本質是“科技+投資”,這和其他行業的自動化、科技化趨勢是一致的。就像自動駕駛改變交通行業,量化是用科技分析數據、優化決策,這本身是科學的、進步的,且眾多海外市場實踐已經驗證,國內只是需要時間接受和適應。

其次,說量化投資“割韭菜”,更多是片面放大了交易速度的優勢與重要性。事實上,無論是公募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現在都能借助自動化下單工具提升交易效率,在交易環節并不會處于劣勢。當前量化投資的核心收益來源并非高頻交易,而是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中長期投資決策,且交易政策與規則的持續完善,也已對市場交易速度做出了更合理的規范。

最后,刻板印象的形成可能和部分群體的利益調整有關。例如,個別市場參與者在市場變化中的自身利益及業績受影響時或為了博取流量時,可能會放大對量化投資的疑問。投資從來并非易事,從市場發展的客觀角度而言,個人投資者的信息、技術及資源等不對稱或者某些程度的劣勢,在量化出現之前就長期存在,這不是量化投資才帶來的困境。這是市場發展和專業技術演進的規律,而非某類機構的問題。

量化投資的價值在于用專業和科技提升投資效率,而非所謂“割韭菜”。這種認知的改變,需要時間和全市場的共同努力。

經濟觀察報:在當前的監管環境和市場環境下,靈均投資在投研風控上有哪些迭代?

馬志宇:我們在投研層面的迭代,核心圍繞“合規風控深化”和“系統能力升級”展開,具體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首先,風控規則的全流程內置化。對于所有涉及交易執行、下單的策略,我們將風控參數完全嵌入策略邏輯中——這些參數由風控團隊基于監管要求(包括證券法及各類細則)、交易所指引量化而來,確保策略從設計之初就符合合規框架。比如,哪些交易行為需要限制、哪些價格區間需規避等,都會轉化為明確的參數,讓策略在運行中自動遵循,避免人為干預的漏洞。

其次,交易系統的風控硬約束。我們不僅在策略層面有參數控制,整個交易系統也內置了全維度的風控規則,形成“策略+系統”的雙重防線。比如,對漲跌停板報單的限制、對大額交易的拆分規則等,都通過系統硬性設定,確保交易指令都在合規范圍內執行。

最后,全公司交易行為的集約化監控。我們不再按單一產品監控風險,而是將所有產品作為整體進行統一管理。通過跨產品的風險匯總分析,既能避免單一產品的交易行為對市場造成不當影響,也能從全局視角把控合規風險,這與當前監管對“機構整體責任”的要求高度契合。

這些迭代本質上是讓投研體系更適應“強合規、重穩健”的市場環境,同時通過系統化手段,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保持策略的有效性。

經濟觀察報:如果遇到市場單邊下跌或“黑天鵝”事件,若降低市場參與度,可能會對凈值造成一定影響,靈均投資會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馬志宇: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遵守監管、合規交易始終是第一位的。

在極端市場環境下,包括公募、險資、私募等各類機構及交易主體,都有配合監管維護市場穩定的責任,我們作為專業機構,必然會履行應盡的義務和職責。

本質上,極端行情下的決策,核心是在“維護客戶利益”“履行社會責任”“遵守監管要求”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些并非對立,而是可以通過系統化的策略設計實現協同。

操作層面,各專業機構不會簡單以“降低參與度”來應對波動,而是通過精細化的策略調整,平衡風險與責任。比如,優化倉位結構、調整因子模型、優化策略定價邏輯等。這些操作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緩沖凈值波動,也能避免因過度收縮對市場流動性造成額外影響。

經濟觀察報:在投資體驗的優化和迭代上,靈均投資最核心的方向有哪些?

馬志宇:投資體驗最終會落腳到收益與波動的平衡上。從我們的迭代邏輯來看,靈均投資會圍繞兩個層面展開: 

第一個是預測模型的持續升級。這是最關鍵的部分,因為市場一直在動態變化,過往有效的模型會逐漸弱化,必須通過不斷更新因子、優化算法來提升對市場的預測能力——這是獲取穩定超額收益的基礎,也是支撐長期投資體驗的核心。

第二個是風險配置策略的動態調整。風險模型的底層框架相對穩定,但具體的風險配置會根據市場環境靈活優化。比如,2024年2月市場出現劇烈波動,量化行業普遍經歷了極端回撤。事后復盤我們發現,需要將策略的風控參數設置得更嚴格一些。這樣調整的核心目的是,通過適度收緊風控,更好地、更從容應對市場極端波動,兼顧策略的長期收益與極端市場下的回撤控制。因此從去年3月起,我們整體收緊了風控標準。這一調整的效果在今年有所體現——目前超額收益表現不錯,但這并非通過承擔更高風險換來的,而是源于模型質量的提升,超額收益的獲取更多依賴模型本身的有效性,而非對市場風格的過度暴露。

簡單說,就是通過“強化預測能力”夯實收益基礎,通過“收緊風險控制”平滑波動,最終讓投資者的持有體驗更穩定。

經濟觀察報:今年以來靈均的投資業績重回行業前列,從國聯民生證券發布的數據來看,靈均投資旗下量化300指增、量化500指增以及量化1000指增在百億量化私募機構里的年內業績排名都是位列前5,你認為核心原因是什么?

馬志宇:最關鍵的因素是去年策略升級帶來顯著效果。具體來看,升級的重點是強化了中短期信號的挖掘與均衡配置。

靈均過往的策略更偏向大容量模型,這意味著在預測周期上,我們過去會把更多精力放在中期和長期信號上。過去一年,我們在兼顧中長期信號優勢的同時,也在短周期預測能力上做了一些提升。比如,針對1 —2天的短周期信號,我們投入資源優化模型,將短、中、長周期的信號進行更均衡的配置,以更好地捕捉市場機會。這種調整在去年10月后市場活躍度提升的環境下,效果逐步顯現。

簡單說,現在的策略通過“短、中、長周期信號的均衡布局”,既保留了過往大容量策略的穩定性,又增強了對市場短期波動的適應力,這為今年的業績表現提供了有力支撐。

經濟觀察報:當前監管層比較倡導長期主義。交易新規也已實施,靈均投資該如何在量化投資中踐行這一理念?

蔡枚杰:合規守紀是市場底線,長期主義是行業主脈;二者一體兩面,共同定義量化投資的可持續未來。監管的導向和政策,都為量化行業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整個量化行業要踐行這一理念,核心是要跳出“規模競賽”“短期業績排名”的執念,回歸“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的本源。監管倡導的長期主義,其實是在提醒我們:量化的價值不在于“快”或“巧”,而在于用專業能力穿越周期,這需要全行業共同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在合規框架下深耕核心能力——這既是監管的期待,也是市場成熟的必然。 

經濟觀察報:靈均投資的企業風格非常鮮明。你們兩位創始人分別是怎樣性格的人?有哪些互補之處?如果在觀念或企業發展方向上出現分歧時,你們如何解決這種短期矛盾的?

蔡枚杰:我自己的性格比較務實、率真、簡單。我一直覺得,公司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企業家文化”,企業家的認知高度往往決定了公司能走多遠。靈均可能和很多公司不太一樣——我們有兩位核心管理者,這讓我們在文化共識和治理上能更好地相互校準,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對結果負責”,怎么高效達成目標,就怎么推進。

我們對團隊的標準不低,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就很高。我希望團隊是“愿力極強”的人:一個公司的終極競爭是文化競爭,只要大家目標一致、意愿強烈,再大的困難都能跨越;但如果心不齊、愿力不足,哪怕暫時站在巔峰,也很難長久。我常跟員工說,要做“明白人”,看透本質。比如在一些企業里,有些人可能很在意情緒價值,甚至需要一些“話術包裝”,但我不太認同這種方式。

我和馬志宇在專業上有很多互補,性格上也是如此。比如,我們偶爾會有不同觀點,但經歷過一些實際考驗后,我們會逐漸理解觀點背后的邏輯性與合理性——這其實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我們始終“圍繞目標對齊”:每個人的個性、角度、認知都受限于自身的經歷和經驗,難免有分歧,但只要聚焦“怎么更好地達成目標”,很多問題就會變得簡單,溝通鏈路會更短,效率也更高。

我們解決分歧的核心邏輯很清晰,就是“先溝通,再看結果”。我們肯定會有想法不一樣的時候,但首先會把各自的邏輯、背景考量全部攤開聊透——溝通不是為了說服對方,而是讓彼此明白“為什么會這么想”,理解背后的出發點。聊透之后,最終還是要看哪種方式更能落地、更能達成目標。畢竟我們倆的初衷完全一致,都是為了靈均能發展得更好,所以“是否有效”自然會成為判斷標準。再加上我們有明確的分工:我主要負責公司文化和治理,馬志宇則專注于技術領域——他在技術上是頂尖的,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本身就減少了很多交叉沖突的可能。企業就像一個家庭,每個成員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想法完全相同,有差異很正常,但只要心往一處想,圍繞“把公司做好”這個核心,分歧其實很容易通過溝通找到共識,最終指向最有效的路徑。

馬志宇:我的管理風格偏理性和規則化,這可能和我過往的經歷有關。在海外對沖基金工作時,團隊氛圍平和且相互尊重,但對績效標準的要求清晰明確,決策邏輯直接,整個組織像高效運轉的機器,人員調整完全基于業績和能力,這種經歷對我影響很深。所以現在管理中,我會把規則和目標講得非常明確,讓每個人對自己的職責和方向有清晰認知。

同時,量化行業的投研團隊大多是高學歷人才,自驅力和自尊心都很強。因此我較少靠調動情緒或言語鼓舞來推動工作,更多是尊重每個人的能力、信任員工的專業性——相信大家既然能走到這個崗位,就有足夠的實力和責任心做好事情。當然,規則的明確性是前提,基于統一的標準和目標,讓團隊在清晰的框架內自主發揮。

您說我有典型的理工男特征,我覺得確實是這樣——更注重邏輯、結果和制度的確定性,相對少一些感性層面的表達。

經濟觀察報:靈均投資未來最理想的愿景是什么?

蔡枚杰:靈均投資的理想狀態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

第一,成為客戶心中“值得尊敬的公司”。這不是說要永遠一帆風順,而是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能展現出不被打倒的韌性——哪怕跌入低谷,也能靠自己的努力東山再起。我希望每一位客戶、每一位關注靈均的人,都能看到我們面對挫折時的堅持:不回避問題,不畏懼挑戰,永遠帶著一股“向前走”的勁兒。這種精神力量,比一時的業績或規模更重要。

第二,扎根中國,輻射全球。短期來看,我們首先要深耕中國市場,找回曾經的專業巔峰狀態——無論是投研能力、風控體系還是治理水平,都要回到行業頂尖行列。在此基礎上,再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逐步走向全球,讓靈均的專業能力能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接受檢驗,也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來自中國量化機構的價值。

第三,做出“不一樣”的價值。我們不想成為一家“同質化”的機構,尤其在服務上,希望能探索出獨有的路徑。過去靈均的服務以“扎實”見長,未來我們想更進一步——不僅解決客戶的需求,更要創造超出預期的價值,比如在投教深度、陪伴體驗、定制化服務等方面做出差異化,讓“靈均式服務”成為行業里一個獨特的標簽。

理想中的靈均投資,是一家既有專業硬實力,又有精神軟實力,既能扎根本土,又能放眼全球,還始終保持創新意識的公司。這是一個長遠目標,我們每一步都在朝著這個方向走。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財富與資產管理部主任、資深記者 長期關注公私募基金、銀行理財、資產配置、金融創新以及大資管背景下的一切人與事。新聞線索請聯系:hxt08242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