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呷哺呷哺(00520.HK)在港交所公告,預期上半年將錄得凈虧損介于0.8億元至1.0億元之間,自2021年首次虧損以來,呷哺呷哺四年累計虧損達11.83億元,加上上半年的虧損額,公司四年以來總虧損將突破13億元。
今年3月27日,公司公布的2024年財報顯示,呷哺集團實現收入47.55億元,同比下跌了19.65%,凈虧損為4.01億元,其中關店及減值帶來的損失達2.62億元。這是呷哺集團連續四年錄得虧損,2021年—2023年,分別錄得凈虧損為2.93億元、3.53億元、1.99億元,也就是說,呷哺集團四年時間累計虧損達11.83億元。
對此,分析認為,公司高端化轉型進程緩慢,低價策略并未達到消費者預期,以前的核心客群流失,導致翻臺率下降,品牌認知混亂。也有報道指出,呷哺呷哺股價長期低于1港元,導致機構投資者大規模撤離,持股比例從42%降至19%。
呷哺呷哺于2014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被譽為“連鎖火鍋第一股”,目前旗下擁有平價火鍋品牌呷哺呷哺和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
2022年以來,呷哺呷哺采取降價措施,希望通過“以價換量”謀求突圍。2024年,呷哺集團實施了十年來最大力度和規模的降價,不光將套餐價格全面下調,更是通過“加價購”和“換購”等優惠活動,將人均消費從2023年的62.2元降至54.8元,下滑約12%。
盡管降價策略導致客單價降低,但并未明顯拉動呷哺呷哺餐廳翻臺率的提升。2024年財報顯示,呷哺呷哺餐廳2024年翻臺率為2.5次/天,2023年同期為2.6次/天。
呷哺呷哺實施降價策略后,湊湊緊跟其后,推出小份菜,將客單價從2022年的150元拉低至2023、2024年的142.3元、123.5元,幅度一年比一年大。
相比呷哺呷哺,湊湊明顯承受著更大的壓力,自2022年起,湊湊餐廳就陷入虧損的局面,2022年—2023年,湊湊分別實現收入22.05億元、26.18億元,凈虧損分別為9309.2萬元、9837.8萬元,而2024年,其凈虧損大幅上漲260.20%。
2024年,湊湊餐廳收入同比下跌了26.55%至19.48億元,經營虧損為1.82億元,凈虧損為3.53億元,人均消費從142.3元下滑至123.5元,翻臺率從上一年同期的2.0次/天下降至1.6次/天,同店銷售額下跌32.0%。
消費的改變對湊湊餐廳相對較高的客單價定位影響較大,即使推出小份菜等措施,其客單價相對于市場內其他競爭對手而言仍然處于較高的水平。2024年,海底撈的客單價從99.1元下降了1.6元,慫火鍋的客單價從113元下降至103元,相較而言,降價后湊湊依然比另外兩個品牌要貴。
關店策略是呷哺集團優化成本,提高經營收入的另一個舉措。2024年,集團新開呷哺呷哺門店65家,關閉門店卻達138家,加上關閉的湊湊和其他門店,呷哺集團2024年一年累計閉店數為219家。整體上來看,呷哺呷哺門店收縮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不過,進入2025年以來,呷哺呷哺曾嘗試過一系列調整,試圖扭轉局勢,重回增長軌道。
今年3月,該公司曾表示,呷哺呷哺將主要瞄準北京、河北、上海、廣州、深圳等區域,集團規劃在2025年開業餐廳不低于95間,翻座率至少為3倍,爭取在頂級項目如大型娛樂主題樂園、機場、火車站等客流密集點位開出更多高利潤新餐廳,湊湊則將采取更為謹慎的開店策略,僅會選擇中國大陸地區優質商場進駐開店。
此外,為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7月16日,呷哺集團推出了“鳳還巢”合伙人計劃,21位首批合伙人正式與呷哺集團簽約,他們主要來自呷哺集團的內部員工,合伙人通過與呷哺集團、集團高管共同持股的形式,將門店收益與各持股方,特別是合伙人深度綁定。據了解,目前已有5家合伙門店投入運營,未來計劃每年穩步新增約50家到100家合伙門店。
當前,以火鍋為代表的餐飲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據紅餐大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火鍋市場規模雖達到6175億元,預計2025年達6500 億元,賽道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而呷哺呷哺在產品特色、服務質量、門店環境等方面卻未能持續突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