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君度 諸君可知,司馬遷如何寫出“通古今之變”的不朽名篇《史記》?據(jù)他自己說,年少時遍游大江南北,調(diào)查古代遺跡和傳說故事——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實地考察,才能有對歷史洞徹的了解。2024年10月,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西北考察之行。雖非司馬遷式的周游歷覽,但在短短8天的行程里,乘火車穿過沙漠,坐飛機翻越雪山,漫步于漢代長城下,到訪西安、寶雞、蘭州、敦煌、武威這五個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尋覓偉大的歷史遺跡,在周秦漢唐的漫長時空里看見文明。“西北行記”系列是記錄,也是一次邀請,歡迎諸君攜詩酒書劍,隨我開啟這場穿越古今的壯游!
1900年5月26日,定居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箓正在監(jiān)督工人清理洞前的積沙,雇來幫忙抄寫經(jīng)文的老楊急匆匆趕來叫他。老楊平時在南區(qū)洞窟北端“三層樓”下層第16窟工作,他有個無聊的習慣,就是將點煙的芨芨草隨手插入墻壁裂縫中。這天他順手將一根芨芨草插進甬道的墻縫,結果卻發(fā)現(xiàn)這裂縫似乎深不見底。好奇的老楊敲了敲墻壁,只聽到咚咚的響聲,看來里面是空的!他趕緊叫來王道士,一起擊破第16窟甬道壁,在清除了封塞泥塊后,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間高約240厘米、寬約 270 厘米的復室,里面整齊地堆放著無數(shù)的布包,每一包裹打開都是許多古代經(jīng)卷和文書,還有絹幡佛畫和宗教法器等寶物。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敦煌藏經(jīng)洞,編號為第17窟。
?藏經(jīng)洞所在的“三層樓”
王道士將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的消息報告敦煌知縣,可惜當時無人重視這些文物的價值,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也沒有給予這批珍貴文物應有的保護。1907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循著消息來到莫高窟,他自稱崇奉玄奘的壯舉,穿越崇山峻嶺、茫茫大漠前來求取真經(jīng),從王道士手中騙走了九千多卷寫本和五百多幅佛畫,從此開啟了敦煌寶藏的浩劫史。1908年,法國探險家伯希和以一個重約五十兩的銀元寶買一捆寫本的價錢,購買了文書六千余卷、一百多幅古畫;1912年,日本大谷探險隊購得寫經(jīng)四百余卷;1924年,美國冒險家華爾納到莫高窟盜剝了大面積的壁畫,并掠走彩塑……
王道士拿給斯坦因看的部分文書(摘自斯坦因《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
藏經(jīng)洞文書的流失令一代代中華兒女痛心不已,也讓敦煌的名字伴隨“敦煌學”的興起傳遍世界。在上初中時,我第一次讀到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那種字里行間的沉痛與悲哀縈繞心頭,久久難以釋懷。所幸1949年后,以常書鴻先生為首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更名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及時采取保護、修復措施,使得敦煌西千佛洞、莫高窟的珍貴壁畫和彩塑得以留存至今,作為全人類共同珍視的文化遺產(chǎn)吸引無數(shù)游人參拜。
遠眺莫高窟
為什么是敦煌?那些古代的僧侶、商人、貴族、平民為何會選擇在這里營建承載信仰的佛窟?這些古老的壁畫又有什么獨特魅力?我們的故事,要從蘭州飛往敦煌的航班說起。
祁連雪,臥佛山
當機翼劃破云層攀升至巡航高度,舷窗外驟然展開一幅令人屏息的畫卷。祁連山脈如銀鱗巨龍盤踞于天地之間,積雪覆蓋的峰脊在正午陽光下折射出冷冽寒光,山體肌理間流淌著億萬年的時光刻痕。云絮漸漸為山巒披上薄紗,積雪與灰褐色巖壁在光影中忽明忽暗,恍若巨龍正在云海中緩緩游動。
俯瞰祁連雪山
暮色初臨時分,天地驟然換了調(diào)色盤——橙紅落日懸垂于雪山之巔,熔金般的光瀑將云層淬煉成琥珀,與銀白峰巒碰撞出冰與火的絕唱。機翼下的山脊線在在余暉里愈發(fā)清晰,那些被風蝕雕刻的褶皺猶如凝固的浪濤,而晚霞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將冷灰?guī)r壁染成暖銅色。
?祁連山日落
當最后一縷金芒沉入地平線,祁連山化作深淺不一的靛藍剪影,如同天地合奏的終章音符,將剎那輝煌凝固成永恒記憶。舷窗上的朦朧暮色悄然漫開,恰似這壯美山河在旅人心頭烙下的無言震撼。回想起沿途所見的河西走廊、所聞的歷史故事,我打開筆記本寫下一首《祁連山歌》:
邐迤候亭絕塞煙,紛紛白雪似天田。
大將羽旌橫蒲類,胡越佽飛下酒泉。
隴頭軍壘傳刁斗,郊祀圜丘奏管弦。
東帝舉觴思萬壽,道途悠遠間山川。
西王母兮滅蹤影,仰羨昆侖之列仙。
我欲乘鸞鳥,翩然上祁連。
次日清晨,我以仰觀的角度再次欣賞了祁連山的美麗雪景。祁連山麓,一條蜿蜒的河流折向東北,朝著我們所站立的高地流淌而來。這是敦煌的母親河——黨河,祁連山的冰川融水使它在戈壁中穿行不絕,造就了敦煌綠洲的奇跡。在之后的旅程里,這座綿延數(shù)千公里的山脈從未遠離我們的視野,以一種圣潔的姿態(tài)不斷提醒著我們,是它哺育了沙漠上的一座座綠洲城市。如果沒有祁連山的雪水,恐怕就不會有河西走廊這一段的絲綢之路,東來傳法的西域高僧、西去取經(jīng)的中原信徒,恐怕就只能取道別處了。
祁連山余脈在黨河口形成了一片起伏的山嶺,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依山勢在這里修建了黨河水庫,為敦煌全市提供用水。司機師傅指著黨河水庫大壩旁邊的山巒說:“看,那里就是我們敦煌的風水命脈——臥佛山!”臥佛山又名睡佛山,山體自東向西橫亙,山脊輪廓酷似一尊仰面朝天酣睡的巨形臥佛。臥佛頭枕黨河水庫,腳向陽關大道,神態(tài)寧靜安祥。
臥佛山
據(jù)敦煌作家陳鈺講述的一個民間故事說,從前,有一家弟兄三人都出家當了和尚,又結伴到西方求取真經(jīng)。回敦煌的路上,年老體弱的老大由于勞累過度,躺在黨河口的戈壁灘上一睡不醒。因為他西天取經(jīng)的功德十分圓滿,所以化身成佛,就是今天的臥佛山。老二走到三危山腳下,背靠石崖休息,化為了莫高窟九層樓里的北大佛像。老三不忍離開兩位哥哥,便坐下來誦經(jīng),最終化身莫高窟的南大像。
這個故事當然只是敦煌人美好的想象,但它卻反映了佛教文化對這片土地深淵的影響。在臥佛山對面的黨河崖壁上,就藏著一座重要的佛教藝術寶庫——西千佛洞。
黨河畔的佛光
西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之西而得名。專家推測,西千佛洞窟始創(chuàng)年代應早于莫高窟,現(xiàn)存的22個洞窟中,最早的是北魏時期的洞窟。據(jù)說古代僧人開鑿石窟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在里面禪修,所以一開始這些洞窟狹小簡陋,只能滿足最基本的居住條件。后來人們仿照寺廟建筑修造佛窟,請來能工巧匠用木骨泥胎塑造佛像,描繪出多姿多彩的佛教故事、漫天飛舞的飛天,禪修的洞窟就化身為了懸崖上的佛殿。
?西千佛洞外的樹林
從河邊高地沿著斜坡走下河岸,一大片鉆天楊樹林緩緩鋪開,它們金黃色的葉子在微風中窸窸窣窣,使河谷顯得分外幽靜。透過那些高聳入云的枝椏,能看到黨河水面的粼粼波光,與晨曦交織成柔和的淡影。一只小貓在路邊喵嗚輕叫,似是在呼喚它的玩伴。正當心里暗自感慨這里果然適合修行時,不經(jīng)意抬頭向上,看見幾個敞開的洞窟蹲踞在高地邊緣,俯視著往來游人,不禁遐想是否曾有高僧在那里禪修入定。
為了確保參觀秩序和保護文物,西千佛洞和莫高窟的參觀方式都是由講解員分批帶領,每次只能參觀一部分洞窟(西千佛洞4個、莫高窟A類票8個洞窟)。我們和一隊日本老年旅游團一起登上了通往洞窟的棧道,當走進第一個洞窟參觀時,原本喧鬧的人群瞬間安靜下來。這是一個比想象中更為寬敞的前室,里面的兩間主室分別是隋代始建的第4窟和唐代的第5窟,在甘州回鶻時期都經(jīng)歷過重修。
日本電影《敦煌》中的回鶻公主
回鶻,本是唐代活躍在中國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安史之亂后,吐蕃攻占河西走廊。漢人創(chuàng)立的歸義軍政權經(jīng)過一番苦戰(zhàn),恢復了對瓜、沙、肅等州的統(tǒng)治。9世紀晚期,回鶻可汗國滅亡,一部分回鶻人逃入河西地區(qū),以甘州(今張掖市)為基地建立了甘州回鶻政權。經(jīng)過幾十年的爭奪,回鶻兵直逼歸義軍的大本營沙州(治所在今敦煌),使得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承奉承認回鶻可汗的統(tǒng)治。1998年,日本拍攝的古裝電影《敦煌》(改編自井上靖的小說)就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展開的。這也是為什么在敦煌石窟群中能經(jīng)常見到回鶻時期的藝術作品,甚至還有不少壁畫表現(xiàn)回鶻可汗禮佛場景的原因。
西千佛洞第16窟的回鶻可汗供養(yǎng)像(圖源:敦煌研究院網(wǎng)站)
第4窟主室形制是覆斗形頂(因四面斜披內(nèi)收形成一個方形倒斗而得名),北壁開一雙層龕,龕內(nèi)有民國時期重塑的佛及弟子像。窟頂雖然脫落了一大片壁畫,但回鶻時期繪制的藻井色彩依然十分艷麗,垂幔鋪于四披,以紅色打底,滿繪綠色的團窠(kē)寶花。佛龕兩側個有一身回鶻時期的菩薩,神態(tài)凝重。上方接近北披的邊沿則是隋代畫的天宮建筑和飛天形象。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匯聚一堂,充分展現(xiàn)了敦煌石窟悠久的歷史底蘊和兼收并蓄的特質(zhì)。
西千佛洞第4窟內(nèi)景(圖源:敦煌研究院網(wǎng)站)
初唐開鑿的第5窟形制是人字披頂(仿木結構建筑的屋頂,兩斜坡交匯猶如人字形),上面殘存有千佛、坐佛畫像。東壁開一佛龕,民國重塑的佛像略顯樸拙,龕內(nèi)繪制的壁畫更具神韻。佛像背光兩邊各生出一株菩提樹,樹冠在上方交匯成一頂寶蓋,有二飛天、諸天樂飛舞其間,完美地重現(xiàn)了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說法的神采。
西千佛洞第5窟龕內(nèi)頂部(圖源:敦煌研究院網(wǎng)站)
始建于西魏的第9窟形制是北朝時期流行的中心塔柱式,這種洞窟的營造方式是在中央鑿出了通連窟頂與地面的塔柱,以模仿寺院中的佛塔,供信徒禮拜。佛教認為,繞塔禮拜是獲得福報的修行方法之一。據(jù)《菩薩本行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和弟子阿難到舍衛(wèi)城化緣,一個婆羅門見佛“光相巍巍”,歡欣鼓舞,就繞佛一匝禮拜而去。佛祖微笑著告訴阿難,這人以清凈心繞佛禮拜一周,憑借這樣的功德他能歷經(jīng)二十五劫不墮惡道,最終修成正果。“以是因緣,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處,得福無量也。”《法句喻經(jīng)》還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罽賓國南山中有五百獼猴,看到僧人們繞塔禮拜供養(yǎng),就背來石頭堆成佛塔,學著人的樣子繞之禮拜。后來突發(fā)洪水,五百獼猴都被淹死了,但卻轉(zhuǎn)生成為天神,永久享受快樂。由此可見,佛教信徒對繞塔禮拜這種宗教儀式的重視。
石窟里的塔柱與真實的佛塔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它四周布滿了佛龕和塑像。比如西千佛洞第9窟中心柱正面是一座佛龕,有清代重塑的佛和弟子塑像。龕外兩側分別為唐代的云中坐佛。龕楣圖案更是十分罕見的西魏原作。它不同于北魏常見的火焰紋圖案,而是保存完整的彌勒上生經(jīng)變(經(jīng)變亦稱變相,指用畫像來解釋佛經(jīng)內(nèi)容的藝術形式)。畫面中的彌勒為交腳菩薩形象,旁邊侍立兩位聽法的菩薩,周圍還有十身飛天環(huán)繞飛舞,散花奏樂,一派吉祥的佛國仙境。
西千佛洞第9窟中心柱佛龕壁畫局部(圖源:國家藝術基金網(wǎng)站)
塔柱塑造和繪制佛像的意義在于方便信徒“入塔觀像”。佛教認為佛陀有“三十二相”,分別對應佛陀化身的各種殊勝容貌,如“眉間白毫相?”指兩眉間有白毫,常放光明,代表內(nèi)心清明純凈,能見百億諸佛。僧尼修道時要進行禪觀,即讓心熟悉所觀對象的統(tǒng)一和安定,而佛像就是他們最重要的觀想對象。《觀佛三昧經(jīng)》記載,很久以前有佛出世,名曰空王,空王入涅槃后,有四位比丘學習佛正法,卻難以堅持。這時空中傳來聲音告訴他們:“空王如來雖然已經(jīng)涅槃,但你們?nèi)匀豢梢岳^續(xù)學習來除去罪孽。現(xiàn)在快到塔中去觀拜佛像,要和佛祖在世時一樣虔誠。”四位比丘在佛像前用心懺悔,終于修成圓滿功德。
壁畫里的佛國世界
從西千佛洞出來我們先去了陽關、玉門關和雅丹國家地質(zhì)公園,而把完整的一天留給此行最重要的參觀地——莫高窟。次日清晨,早早買好了A類票進景區(qū)。或許是為了給古老的瑰寶增加更多懸念,游客不能直接前往鳴沙山下的洞窟,必須先看兩部球幕電影:介紹莫高窟歷史背景的《千年莫高》,以及展示285、428、220等幾座最具代表性的洞窟的《夢幻佛宮》。
看完電影乘大巴來到大泉河畔,之前聯(lián)系好的敦煌研究院李老師已經(jīng)等候我們多時。她建議我們先跟講解員參觀幾個重要的石窟,參觀結束后差不多就是中午了,游客會比較少,再由她帶我們?nèi)テ渌麤]有看過的洞窟,這樣能盡可能多看一些。
雖然并非節(jié)假日,但參觀人數(shù)依然不少。講解員給每個人都發(fā)了一個耳機,要求大家跟緊隊伍,如果找不到自己那隊的講解員,就跟上其他隊伍,不要自己脫離導覽團單獨行動。因為每個石窟都是上鎖的,只有帶團參觀時,講解員才會用鑰匙打開門。為了保護文物,莫高窟的許多洞窟內(nèi)還裝有環(huán)境檢測設備,時刻向監(jiān)測中心傳回相對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數(shù)據(jù),一旦超過預警值,洞窟就會立即停止開放。
莫高窟前的講解集合地點
我們首先來到藏經(jīng)洞所在的“三層樓”。這座由王道士募款修建的磚木建筑,見證了那段讓人痛心無比的歷史往事。第17窟面向甬道的墻壁上開了一個小門,每個路過的人都會好奇地打量這座空蕩蕩的復室。這間方丈小室本是為了紀念一位高僧而開鑿,后來在五代到宋初的動亂中敦煌本地僧侶將無數(shù)珍貴經(jīng)卷藏入其中。現(xiàn)在由于那些經(jīng)書和佛畫已被劫掠一空,第17窟又顯露出它的本來面貌。
正對參觀者視線的北壁保存著精美的壁畫,兩株枝葉相接的菩提樹色彩如新,那些葉子的顏色在深綠與嫩青之間交替,生動地模仿了自然狀態(tài)下的樹蔭光影。樹下站著一位身穿黃衫、手執(zhí)曲杖的仕女,她梳著雙垂髻,面容圓潤,神態(tài)安詳。據(jù)說張大千到莫高窟臨摹壁畫時,曾稱贊這幅仕女像為千古第一的神作。旁邊菩提樹枝頭掛著一個僧人常用的挎袋,它的主人或許就是壁畫前安坐的高僧洪?(“辯”的異體字)。在西壁壁龕內(nèi)嵌有唐大中五年(851年)《洪?告身敕牒碑》石碑一通,從碑文中我們得知,洪?和尚在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就是沙州的佛教領袖,后來由于在張議潮收復敦煌的戰(zhàn)爭中有功,他被唐王朝敕封為釋門河西都僧統(tǒng)攝沙州僧政法律三學教主,正是為了頌揚和紀念這位有影響的和尚,人們才專門修造了第17窟來作為他的“影堂”。
第17窟內(nèi)景(摘自樊錦詩、趙聲良《燦爛敦煌》)
接下來我們陸續(xù)參觀了384、390、407、427、428、96等洞窟。莫高窟經(jīng)過歷代修造,保留了不同時期的建筑遺跡,其中殘存的四座半(427、431、437、444基本完整,428窟僅存部分構件)宋代窟檐最有特色,他們?nèi)拷ㄓ诓苁蠚w義軍時期。前面說到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承奉被迫臣服于回鶻,在他死后,接過歸義軍節(jié)度使職位的曹議金通過聯(lián)姻策略化解了不同民族間的沖突,奠定了曹氏家族對敦煌地區(qū)長達120多年的統(tǒng)治。第427窟的窟主是其第三子曹元忠,窟內(nèi)梁架上還留有洞窟落成時的題記:“維大宋乾德八年,歲次庚午,正月癸卯朔二十六日戊辰,敕推誠奉國保塞功臣、歸義軍節(jié)度使、特進、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西平王曹元忠之世創(chuàng)建此窟檐記。”窟檐面闊三間,采用八棱柱,柱頭鋪作三抄,梁頭出第二跳華拱,這些都保留了唐代作法,令后人得以瞻仰唐代建筑的遺風。
第427窟檐斗拱
除了古代建筑,莫高窟的精華自然少不了那現(xiàn)存4.5萬平方米(約等于6個標準足球場)的壁畫。這些墻壁上的畫卷不僅記錄著佛教故事,更像一部立體百科全書。在這里,可以看到商隊牽著雙峰駝穿越戈壁,西域樂師彈奏著失傳的鳳首箜篌,長安貴婦梳著時興的拋家髻。最令人驚嘆的是同樣修建于曹氏歸義軍時期的第61窟的《五臺山圖》壁畫。五臺山傳說為文殊菩薩的居住地,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早在唐代就曾有外國使節(jié)向大唐求取《五臺山圖》以便供奉。莫高窟這幅高3.42米、長13.45米的地圖繪制于五代,精準標注了67座大小寺廟,描繪了從山西太原到河北正定的山川道路,穿插各種佛教圣跡、祥瑞畫像,生活在敦煌的信徒們只需在洞窟中參拜冥想,就能神游萬里之外的佛教圣地,完成圓滿的修行。
第61窟《五臺山圖》壁畫局部(摘自樊錦詩、趙聲良《燦爛敦煌》)
由于427窟內(nèi)有前、后室兩部分,當講解員帶領大家參觀隋代中心塔柱式的后室時,我故意放慢腳步,留在前室慢慢欣賞梁上的題記和彩塑天王、力士像。他們身形是隋代原作,身上的衣裝卻是宋代重新妝彩的。那兩尊天王頭戴寶冠,身穿飾滿團花的明光鎧,圓睜怒目,腳蹬夜叉,好不威嚴!力士們則赤裸上身,張口作叱咤狀,健碩的筋肉充滿了力量感。
?
第427窟彩塑天王、力士像(摘自《敦煌石窟鑒賞叢書》)
正在這時,令人迷惑的一幕出現(xiàn)了。一名身穿僧服的尼姑突然從門外走進來,身后跟著一名瘦小的中年男子和一位燙卷發(fā)的時髦女性。那名尼姑見到天王像和壁畫上的佛像就開始雙手合十、使勁禮拜,口中還念念有詞。雖然聽不懂他們的韓語對話,但能猜出尼姑和中年人似乎都是韓國來的,卷發(fā)女士是他們的翻譯。講解員正帶著人群往外走,韓國尼姑卻偏偏要往里面擠,拜完一圈佛祖,依然逗留在光線暗淡的后室中。講解員禮貌地請他們離開,三人故意裝作聽不懂中文,直到講解員提高音量說“我要關門了!”三人才慢吞吞走出前室。
接下來的參觀過程中,這對奇怪的組合像沒頭蒼蠅一般跟在我們隊伍后面,四處亂逛,不時偷偷拿出手機拍照(為保護壁畫,莫高窟禁止在窟內(nèi)拍照),被講解員屢次勸退,依舊不依不饒。走到103窟的時候,他們做了一個更過分的舉動。因為光照不足,他們毫無顧忌地打開手機閃光燈,對著那些珍貴的唐代壁畫“咔擦咔擦”亂拍。我用嚴厲的語氣和手勢嘗試加以制止,告訴他們會損壞文物。尼姑和中年人趕緊點頭哈腰,似乎是聽懂了,但關掉閃光燈后還是繼續(xù)拍照。我擔心他們會做出其他不文明的行為,找到講解員請求她采取行動。這次講解員找到了那位女翻譯,嚴肅地告知了相關規(guī)定。大概是怕被莫高窟永久“拉黑”,女翻譯和尼姑、中年人原地商量一陣后,脫離隊伍向出口走去了。
我長舒了一口氣,幸好管理莫高窟的人不再是王道士,我們國家對古代文物的保護措施比起一百年前也有了顯著的進步。保護這些文化遺產(chǎn)不受破壞,是我們每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涅槃與塵劫
傳說佛祖釋伽牟尼在兩棵娑羅樹下給弟子們留下最后的教誨,然后就以偃臥的姿勢涅槃了。走進莫高窟第148窟,14.5米長的臥佛身邊正在“上演”終極哲學課:菩薩們淡定微笑,他們知道佛祖的涅槃其實是進入一種擺脫輪回的境界;弟子們捶胸頓足,因為他們再也無法聆聽佛祖的宣法了。“涅槃”(Nibbana)的詞源是指在心中熄滅了世間貪欲、嗔恨、愚癡的火焰,伴隨著佛教的發(fā)展,這個詞被用來指超脫生死輪回的一種寂靜狀態(tài)。當有道高僧過世時,人們便會尊稱他已“圓寂”或“進入涅槃”。
第148窟的臥佛(摘自樊錦詩、趙聲良《燦爛敦煌》)
類似的洞窟在敦煌莫高窟中還有158窟等,它們被稱為涅槃窟。雖然題材特殊,但人們修建涅槃窟的目的仍然不外乎為自己和家人祈福。據(jù)148窟前室的《大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記》、《唐宗子隴西李氏再修功德記》等碑文記載,該窟由隴西望族李大賓出資修建于唐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在涅槃的臥佛像周圍,唐代工匠繪制了橫貫南、西、北三壁的巨幅涅槃經(jīng)變,表現(xiàn)釋迦牟尼佛入滅前后的歷史和神話故事。
第148窟《涅槃經(jīng)變·荼毗》(摘自《中國敦煌壁畫全集》)
比如西壁的一個畫面表現(xiàn)“荼毗”的場景,即火化遺體。高臺之上安放著佛祖的寶棺,火焰從下方的柴堆中熊熊燃起,將之吞滅。一位天人正在添柴,周圍諸天神祇和菩薩雙手合十,歡喜贊嘆,畫面下方的僧侶們正躬身行禮,哀悼佛祖的涅槃。另一幅畫面是“八王分舍利圖”。舍利是佛陀遺體火化后所留下的結晶體。傳說佛陀茶毗后留下的舍利,為拘尸那城的末羅族王所得,不愿分與其他國王。諸國國王對此感到十分不忿,準備起兵奪取舍利。這時香姓婆羅門趕來,以如來的教化勸說他們不要自相殘殺。于是大家推舉香姓婆羅門為裁判,用金杯將舍利分成八份,八位國王各請回一份,建塔供養(yǎng)。從此,佛祖舍利分散到世間各地,佑護一方平安。
第148窟《涅槃經(jīng)變·八王分舍利》(摘自《中國敦煌壁畫全集》)
時間來到中午,我們結束了8個洞窟的參觀。在九層樓外簡單吃了點面包后,就跟著李老師開始體驗新的“藝術盛宴”。
第251窟是莫高窟保存最完整的北魏石窟之一,內(nèi)部結構模仿木構殿堂建筑,前部人字披頂,后部平頂,繪有精美絕倫的平棋圖案,與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的平棋天花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心塔柱向東開一圓券龕,內(nèi)塑倚坐佛一尊,佛首肉髻高大,雙手自然垂下?lián)嵯ィ旒t色袈裟衣紋流暢,如水波蕩漾,使人得以想見“曹衣出水”的北朝風尚。彩塑佛像身后的壁畫上,菩薩、飛天、童子婀娜多姿,與佛陀的沉靜相互交融,襯托出佛祖救渡眾生的悲憫關懷。
第251窟倚坐佛像(摘自《敦煌石窟全集》)
窟內(nèi)四壁上沿環(huán)繞一周的藍白色方塊表現(xiàn)著天宮城墻的堞雉,一群身姿妖嬈的樂舞天人,正在宮墻內(nèi)比拼技藝。有的天女反彈琵琶,有的踏歌起舞,充滿了青春活力。但這些天女無一不是棕黑色的皮膚,以今天的審美眼光來看未免有些怪異,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早期的古代石窟壁畫和彩塑上,工匠們普遍使用了鉛丹來為人物施彩,這種顏料容易氧化成黑色的二氧化鉛,使畫像的膚色變得暗淡。而且早期的繪畫技藝為了表現(xiàn)人物的立體感,采用層層暈染的方法進行勾勒,鉛丹氧化后,深淺不同的區(qū)域形成了明顯對比,把膚色紅潤的諸天神祇都變成了“黑臉大漢”。
第251窟天宮伎樂(摘自《中國敦煌壁畫全集》)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見識了佛陀涅槃的超脫,供養(yǎng)人的虔誠,但最令人感動的故事來自第257窟的兩幅壁畫長卷。第257窟以《沙彌受戒自殺》《須摩提女故事》《九色鹿本生》等因緣故事壁畫聞名于世。這個洞窟始建于北魏統(tǒng)一河西后,南壁畫沙彌守戒自殺因緣故事及弊狗因緣故事,西壁繪九色鹿王本生故事,西壁北段與北壁畫須摩提女因緣故事。
第257窟《沙彌守戒自殺》故事畫(摘自《中國敦煌壁畫全集》)
《沙彌守戒自殺》出自《賢愚經(jīng)》,它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據(jù)說很久以前有位和尚和小沙彌受到一位親善長者接濟。有天長者出去赴宴,匆忙之間忘了給老和尚們送飯。眼見太陽快要落山,老和尚沒有等來送飯的人,便派出小沙彌到長者家里去取。長者年輕貌美的女兒留下來看家,她對小沙彌一見鐘情,懇求他還俗取自己為妻。眼看自己難以守持戒律,小沙彌打定主意以身殉戒,護衛(wèi)佛門清譽。他提出要到靜室向佛祖懺悔,才能答應少女的要求。女郎高興地領他進了一間靜室,卻半天不見小沙彌出來。等到推門而入才發(fā)現(xiàn),小沙彌已經(jīng)自刎身亡。悔恨不已的少女將此事告知父親和國王,希望能夠贖罪。為了紀念小沙彌對佛法的堅守,國王以檀香木火化了沙彌并起塔供奉。
第257窟《九色鹿本生》局部(摘自《中國敦煌壁畫全集》)
轉(zhuǎn)向西壁中層,因為一部動畫電影而家喻戶曉的《九色鹿本生》正演繹著更古老的佛理。這幅北魏時期的長卷式連環(huán)畫開創(chuàng)性地采用“兩頭起筆、中端收束”的敘事結構——左側九色鹿救起溺水者的善舉與右側王后索要鹿皮的欲念同時鋪展,最終在畫面中央交匯為驚心動魄的審判現(xiàn)場。九色鹿銀蹄踏浪的矯健,與溺水人告密的猥瑣身形形成圣俗對照;國王儀仗的朱紅華蓋下,神鹿昂首控訴的凜然姿態(tài),讓北魏畫工對善惡因果的詮釋穿透千年依然振聾發(fā)聵。
涅槃與塵劫,是困擾著無數(shù)信徒們的永恒話題。除了佛法,敦煌人的精神世界還有哪些重要存在?面對人世悲歡和地下幽冥,古代藝術家們創(chuàng)造了多少巧奪天工的作品?告別了西千佛洞和莫高窟的佛國萬相,我們將前往西晉壁畫墓和敦煌市博物館一探究竟。
圖片 | 黃君度、文貍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