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6-28 13:32
2025年6月19日下午,陰云密布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下起了小雨,塔拉灘上的藍色光伏板“海洋”里不時傳來機器轉動的聲音。因為天氣發生變化,光伏板在自動調整角度,以便雨水更好地滴落。
隨著雨勢變大,一群在光伏矩陣邊緣覓食的“光伏羊”紛紛跑到光伏板下,一邊避雨一邊啃食青草。
光伏羊,已經成了共和縣的一張名片。在建立共和光伏產業園之前,塔拉灘是一片戈壁。那么,畜牧業是如何與光伏產業走到一起的?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有著大自然極致的饋贈。水豐光富風好,新能源開發利用條件全國最優。截至2024年11月,青海電力總裝機6224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5821萬千瓦,占比93.5%,新能源裝機4325萬千瓦,占比69.5%,居全國首位。
也正因為此,青海省成了能源投資資金的好去處。作為共和光伏產業園的開發建設者,青海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青海黃河公司”)是青海省最大的發電企業。2019年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國壽資產”)受托實施90億元青海黃河公司股權投資項目,這也是保險資金參與重大項目建設的重要實踐。
光牧互補新探索
來自國壽資產直接投資事業部的王侯,是第四次來到共和光伏產業園。“這里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產業園區、全球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這里的光伏羊,光伏產業和生態牧場的集合是在項目建設初期沒有預料到的。”在共和光伏產業園調研現場,王侯介紹了光伏羊的來歷。
據王侯介紹,由于當地風沙大,光伏板附上塵土后會影響發電效率,運維人員會定期用水對光伏板進行沖洗,水下滲后,提高了光伏板下土壤的涵水能力,也使得此前植被覆蓋率低的園區長滿了野草。野草的迅猛生長,一定程度影響了光伏板吸收太陽能的效率,除草是個大問題。
王侯表示:“青海黃河公司想到了用羊來解決這一問題,板上發電、板下牧羊,在光伏園區放養的藏羊吃掉了生長茂盛的雜草,不僅節省了牧民的飼料成本,而且減少了光伏園區除去雜草的人工成本。”
據青海黃河公司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青海黃河公司與鐵蓋鄉簽訂協議,將光伏產業園周邊養殖戶的羊群放進了光伏園,有序進行放牧,確定放養品種、月齡、放養規模以及放牧時間。
作為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綜合性能源企業,青海黃河公司是青海最大的發電企業,擁有水、光、風、火、儲能等多種電源品種,電力總裝機2893.12萬千瓦,在青發電量、供電量約占全省的六成。
拓寬投資邊界
國壽資產和青海黃河公司的緣分要從2017年開始。據國壽資產有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人壽”)出資80億元投資“電投黃河(嘉興)能源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債轉股基金。
2019年,青海黃河公司采用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公開交易的方式啟動混改暨引進戰略投資者項目,釋放35%的股權,引入了8家戰略投資者,募集資金242億元。其中,中國人壽以90億元股權投資領投,成為青海黃河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國壽資產受托實施。值得注意的是,該筆投資是2019年度央企混改引戰第一大項目、國內能源電力領域最大的股權融資項目。
國壽資產相關負責人表示,保險資金屬于配置型資金,具有規模大、周期長、風險偏好低等特點。保險行業的發展邏輯是雙輪驅動,兩個輪子要穩定前行,投資端的工作是為了負債端具備更強的風險保障能力。
自監管政策放開另類投資以來,保險資金一直聚焦基礎設施領域布局,重點是在能源、電力、交通、環保、市政等行業,這些行業的特點是收益穩定、周期長,可以更好地匹配負債端的需求。“人工智能的盡頭是能源,我們會持續關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上述國壽資產相關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稱,自2019年投資青海黃河公司以來,公司獲得了較為穩定的收益。在利率中樞下行期,保險資金需要進一步拓展投資品種和投資類型的邊界,獲取更多的穩健投資收益,民生工程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對象。此類資產可以為資產配置打造長期投資回報的“底座”,“底座”扎實,投資回報預期就會變得更穩健,保險資金才有底氣去實踐更多元化的投資。
2025年3月18日,中國人壽發布公告稱,公司認購國家電投集團產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電投產融”)增發股份并舉牌電投產融。此次舉牌以資產置換的形式實現,以中國人壽持有的國電投核能有限公司(下稱“電投核能”)26.76%的股權認購電投產融增發的股權,不存在資金支付。2018年中國人壽以80億元債轉股紓困資金的形式進入電投核能,幫助其償還債務。彼時披露信息顯示,電投核能最新資產評估值為571.23億元,中國人壽持股價值達到了152億元。
上述國壽資產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當前的環境下,要實現投資業務的發展,最有效的方法是創新,同時,投資機構必須關注企業的痛點和難點問題。當下,險資與銀行相比,在債權投資上優勢不明顯,應該在股權投資和存量資產方向尋求創新。按照傳統發展路徑來看,投資機構面臨著資產荒的壓力;在動能轉換期,投資機構也存在著在新動能領域本領不足的挑戰,需要補足這塊短板。
如何平衡收益與風險管理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國壽資產合并管理資產規模超6.3萬億元,管理第三方資產規模近9000億元,服務實體經濟規模近4萬億元,占受托管理系統內資金總規模的70%。
規模如此之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是如何做好收益與風險管理平衡的?
國壽資產副總裁趙暉表示,國壽資產堅持以保險資產負債管理為核心、保險投資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為主線的資產配置方法,推動大類資產配置不斷提高宏觀、政策和市場研究能力,引導保險資金向國家最需要的重大發展戰略、重大改革舉措、重大民生工程建設跨周期穩健配置,同時推動完善資產負債聯動機制,以期限結構、成本收益和現金流匹配為原則,有效貫通投資預算、績效管理、資產配置與賬戶管理各環節,統籌配置規模與實現收益平衡。在投資中,通過正面引導與反面約束強化公司產業投資指導作用,明確不得開展限制類新建項目或淘汰類產業等相關投資,有效發揮“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積極作用。
趙暉表示,在投后管理環節,國壽資產采用動態監測及回訪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對另類產品按照投后分類分級的體系開展風險跟蹤。此外,國壽資產與標的公司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充分發揮股東作用,以公司治理為抓手,持續跟蹤掌握其管理狀況,深度參與標的公司關鍵經營決策,提升投后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