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文案的朋友聊天,她盯著電腦屏幕嘆氣:“昨天用AI寫了3篇推文,領導說比我寫得還貼合用戶,現在下班都不敢準時走,總怕哪天被替代。”轉頭又刷到“AI能獨立設計芯片”“超智能可能改變社會規則”的新聞,她更慌了:“感覺未來像團霧,我連方向都摸不清。”
這大概是現在很多人的狀態:一邊被AI裹挾著前進,一邊又對它充滿恐懼——怕工作被搶、怕跟不上變化、怕看不懂未來的規則。直到翻完《超智能與未來》,才發現這些焦慮,早就藏在宇宙和智能演化的規律里。
這本書的三位作者,拉斯·特維德、雅各布·博克·阿克塞爾森和丹尼爾·凱弗,融合了經濟學、物理學、未來學的三個視角。第一作者拉斯·特維德曾寫過暢銷書《逃不開的經濟周期》,也是一名連續創業者、企業家、金融投資人。他們像剝洋蔥一樣,從宇宙演化講AI,破解焦慮,給生存方法,沒講晦澀的技術術語,而是用跨宇宙史、智能史的視角把我們最關心的“AI時代怎么活”,藏在一次次宇宙進化的智能周期里。
從“宇宙演化”看AI:它不是“入侵者”,而是必然
很多人怕AI,是覺得它像“突然冒出來的怪物”,但書里一句話點醒了我:“從大爆炸到AI,宇宙一直在做同一件事——讓復雜性不斷升級。”
作者用一組數據還原了這個過程:138億年前,宇宙只有氫和氦兩種元素;后來恒星爆炸產生重元素,才有了構成生命的基礎;35億年前,第一個活細胞出現,開啟了生物演化;直到今天,AI成為“宇宙自我升級”的新一步。就像人類從猿類演化而來,AI的出現,更像是宇宙演化的“自然結果”,而非“意外闖入”。
書中舉了個很形象的例子:螞蟻群體看似混亂,卻能通過協作完成復雜任務,這是“集群智能”;現在的AI集群,就像“數字版螞蟻”,通過無數個智能體協作,突破單個AI的局限。我們怕的“AI超越人類”,其實就像當初人類學會用火、發明工具一樣,是智能演化的必然階段。
經濟學家朱嘉明在序言里說:“這本書最厲害的,是把宇宙史、人類史和智能史擰成一股繩,讓你明白AI不是‘外來者’,而是我們必須適應的‘新鄰居’。”
職場人最慌的“替代危機”:AI拿不走的,藏在“人性里”
“AI會不會搶我飯碗”,大概是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書里沒有空喊“別怕”,而是給了一個很實在的判斷:“AI能替代‘重復勞動’,但拿不走‘人類獨有的創造力、共情力和價值判斷力’。”
作者團隊調研了200多家企業,發現一個規律:那些被AI替代的崗位,大多是“可標準化”的工作——比如數據錄入、簡單文案撰寫、基礎設計;但需要“懂人”的工作,AI很難替代。比如比亞迪的“靈鳶”車載AI,能自動規劃路線、處理行車數據,卻沒法像人類工程師那樣,琢磨“新手司機怕復雜操作,要把導航語速調慢”“老人乘車需要更大的字體提示”。
書里還附了一個“抗AI替代清單”,我照著測了測:我做內容編輯,AI能出初稿,但我知道“讀者喜歡先看故事再看道理”,能把枯燥的AI知識糅進“職場人焦慮”的場景里,這就是AI暫時學不會的。就像寧德時代首席制造官倪軍說的:“未來拼的不是‘比AI做得快’,而是‘比AI更懂人’。”
更讓人安心的是,作者預測:AI會催生很多新職業。比如“AI訓練師”——教AI理解人類需求;“人機協作顧問”——幫企業搭建人機配合的工作模式;“倫理監督官”——確保AI不越界。這些職業現在還沒普及,但未來5-10年,會像當年“互聯網運營”一樣,成為熱門崗位。
普通人的“未來焦慮”:給你一張“2030年生存地圖”
“現在學的技能,3年后會不會過時?”“孩子該學什么,才能不被AI淘汰?”書里用“三個階段”,把未來10年的路徑講得明明白白。
第一階段(2025-2027):“人機協作初期”。這時候AI像“高級工具”,比如設計師用AI出10版初稿,自己專注優化細節;老師用AI改作業,把時間花在“怎么激發孩子興趣”上。作者建議:現在別想著“打敗AI”,而是練會“指揮AI”——比如用精準指令讓AI拿出符合需求的內容,這比埋頭苦干更重要。
第二階段(2028-2030):“智能集群爆發期”。多個AI會協同工作,比如醫院里,診斷AI、手術AI、護理AI配合,醫生專注“制定治療方案”。這時候需要的是“跨域能力”——比如既懂醫療,又懂AI運作邏輯的人,會特別吃香。書里提到,上海交通大學已經開設“AI+專業”,就是在培養這類人才。
第三階段(2030年后):“寰宇融合時代”。AI和人類深度綁定,比如腦機接口幫殘疾人恢復行動,AI輔助科學家攻克絕癥。這時候“創造力和共情力”會成為核心競爭力,就像書里說的:“AI能解決‘怎么做’,但‘做什么有意義’,得靠人類來定。”
最讓人慌的“倫理風險”:普通人也能看懂的“安全指南”
提到“超智能”,很多人會想到“失控”“反人類”,但書里用“養寵物”打了個比方:“AI像聰明的小狗,不是要對抗它,而是要提前定好‘規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作者給出了幾個普通人能用上的安全小技巧:比如用AI時,多問一句“它有沒有漏掉人的需求”——就像AI推薦理財產品,要想想“它是不是只看收益,沒考慮我的風險承受力”;看到“AI能替代人類決策”的新聞,別慌著焦慮,先看“它的決策有沒有經過人類監督”。
書里還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宇宙演化中,‘平衡’才是永恒的規律。”就像恒星不會無限膨脹,AI也不會無限制發展,人類會通過法律、倫理規范,讓它走在服務人類的軌道上。第一財經總編輯楊宇東評價:“這本書沒把AI說得像洪水猛獸,反而讓你明白,只要掌握‘平衡’,智能時代會比我們想的更溫柔。”
寫在最后
合上書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朋友的焦慮。其實我們怕的不是AI,而是被時代拋下的無力感。但《超智能與未來》告訴我們:從宇宙演化來看,變化才是常態,而人類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從來不是對抗變化,而是學會和變化共處。 如果你也怕AI搶工作、愁看不懂未來,不妨翻一翻這本書。它不會給你一勞永逸的答案,卻能幫你看清智能時代的底層邏輯——就像給你一副“望遠鏡”,讓你站在宇宙演化的視角,把未來的路看得更清楚。畢竟,與其在焦慮里打轉,不如主動看懂超級趨勢。就像書里說的:“智能時代的贏家,不是打敗AI的人,而是最懂和AI同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