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知識,有兩種可怕的傲慢,一種是無知者的傲慢,一種是高知者的傲慢。
無知者的傲慢最典型的表現是“無知者無畏”,一些人因為不知道大千世界的各種規律、人世間的各種規矩和自身的諸多局限,因此膽大包天、橫沖直撞,雖然有時候也僥幸成功,但是大多數時候注定失敗。無知者的傲慢走到極端,是對知識的輕蔑、對有知者的敵意,這種事情歷史上有不少記載,不必多說。幸運的是,無知者的傲慢已經廣受關注,也引起了人們的普遍警醒。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求知欲高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已經成為社會風尚。國家明確倡導要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很多企業也強調要打造學習型組織、知識型組織和創新型組織;不少企業家在退休之后還想讀個商業管理博士(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讓自己的知識水平更上一層樓。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知者、高知者獲得了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很大的話語權。這當然是社會進步。但是,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可能成為謬誤,在尊尚知識的土壤中,也可能生長出一些雜草,其中之一就是“高知者的傲慢”。這是我編的一個詞匯,目的是描述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一些在某個專門領域中知識豐富、很有成就且得到較高社會認可的學者,可能“飄起來”,得意忘形,自以為無所不能,想在自己的領域之外大有作為,結果成也高知、敗也高知。
高知者的傲慢之所以形成,可能與社會對于高知者的過度崇拜有關。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知道“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的道理,應該始終保持謙卑的心態。但是,知識分子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人性的弱點。當社會大眾給予高知者明星般的待遇,當不健康的機制賦予高知者過多的資源和不受制約的權力時,他們中的一些人也可能背離初心,誤入歧途,甚至執迷不悟。
談到高知者的傲慢,我想說說“院士創業”。
2024年8月,《現代快報》報道,“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65%的兩院院士、40%的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專家都在江蘇創新創業,也為江蘇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院士們走出書齋,將科研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當然是可喜可賀的大好事。但是,院士創業的成效如何?是不是比一般的科研人員創業更容易成功?答案似乎沒有那么肯定。
我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幾位同事組成的課題組近幾年致力于科技型企業成長之路的研究,調研了不少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相關機構。在訪談一家專注科研院所成果轉化的科創孵化機構時,我們特別詢問了什么樣的科技創新團隊更容易成功,得到的答案是:團隊中既有技術高手又有管理高手,兩人密切配合的,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團隊中的技術高手同時負責管理的,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次之;團隊由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掛帥的,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比較低。
這個結論是這家成效卓著的科創孵化機構二十多年的經驗總結。我們聽到這個答案時特別驚訝,院士創業怎么反而成功概率低?他們的解釋是:雖然有院士創業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是不少院士創業的成效確實不如人意,甚至半途而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院士位高權重,特別自信,不容易聽取科創孵化機構的專業管理建議,以為靠自己的技術專利就可以馬到成功,忽視了管理的作用。
院士在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里做科研,肯定是高手,但基于科研成果來創業創新是另外一回事。科研能力不一定能夠自動轉化為創新創業的能力。這個道理很簡單、很樸素,為什么會被忽視?可能要歸因到“陳舊的知識觀”。知識觀指人們如何理解和對待知識,是對知識的性質、標準和價值等基本問題的觀念。
在知識上,很多人求新求變、與時俱進,希望站在知識的前沿,但在知識觀上,不少人可能還停留在舊時代。“陳舊的知識觀”有多種表現,其中之一是基于知識客觀性、確定性的信念而迷信知識萬能。在這種觀念的驅動下,人們相信高知者是“知識英雄”,他們掌握真理、無所不能,在知識相關領域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因此,高知者創新創業就會無往不勝。
于是,高知者被當作萬能的“知本家”,憑一己之力可以主導一切。而在后現代哲學家們看來,知識是社會建構的,是主觀的、非確定性的、復雜的、開放的,因此,高知者并沒有掌握絕對的真理,他們的知識同樣需要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檢驗和糾錯。毫無疑問,后現代主義的知識觀是更加接近真實的。
以這樣的知識觀為指南,我們就不難得出結論:知識密集型企業的創新創業,不能單純依靠知識高手、技術天才的個人才智,而是需要建立有效的組織架構和機制,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有效的管理。只有這樣才可能走出“散兵游勇”式的知識創造和創新形態,打造“航空母艦”式的現代知識型組織,從而形成知識優勢,實現高質量的創新。
這種知識管理的變革,正是董小英教授《從知識管理到知識優勢:數智時代企業雙元創新》一書的核心主題。因此,無論是無知者、有知者,還是高知者,要獲得對于知識的新認知,要跟上數智時代的步伐,都應該仔細看看這本書。對于知識型企業的管理者,本書的價值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書中對于國內外知名企業知識管理案例的深入分析值得好好借鑒。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 彭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