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15 19:39
馬飄/文 8月8日,百果園董事長余惠勇在一段短視頻中說:“我們不會去迎合消費者,我們在教育消費者成熟。”這句話引發了輿論風暴。許多網友將其解讀為百果園“高姿態、高價格、低體驗”的宣言,批評聲迅速在社交媒體擴散。
有人懷疑這是故意歪曲剪輯,但就像過失心理學指出的,這也可能就是余惠勇戰略心態的暴露。這場風波不是一次孤立的公關事故,它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企業在品牌定位與商業落地之間的張力。
百果園曾經想做“大生鮮”。2019年,它推出“大生鮮”戰略,準備從單一水果零售擴展到更多品類的生鮮。它擴展勢頭未成,如今又轉向“高品質水果專家與領導者”。
各種定位聽起來都很漂亮,但如果沒有現實運營能力支撐,就只是一次自我包裝。
就高端品牌的打造而言,百果園的麻煩之一是加盟模式。全國數千家百果園門店,幾乎都是加盟店,直營門店不過十來家。加盟模式的好處是輕資本、復制快,然而,高品質品牌的核心在于標準統一、品控到位。對百果園這樣的水果售賣者來說,就是從產地選材、分級把關、冷鏈運輸到門店陳列及服務的高質高效運作。但加盟模式受制于利益、成本與執行力,在細節把控上可能會有所變形。要知道,高端水果對溫濕度、運輸時效要求極高。即便是招牌果,如果冷鏈不到位、檢驗不嚴,也可能讓終端消費者失望。在高端的預期下,讓買回去的每一顆水果都物有所值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
種種沖突讓百果園“高質”的定位頻頻遭遇挑戰。余惠勇曾說:“不加盟很難盈利;但是我們必須要強管控,否則品牌立不起來。”
產品創新或許能帶來些許亮色。百果園的品牌煥新大體分三條路:禮品化——通過高端禮盒與精美包裝,傳遞情感價值,增強溢價空間;招牌果——突出單品的原產地、分級標準與特色種植技術;視覺升級——更新門店形象、線上線下統一專業化體驗等等。
這些做法確實在視覺和故事層面強化了“水果專家”的印象,但并沒有回答如何解決消費者預期落差的問題。
高端定位并沒有給百果園帶來甜頭。過去兩年,百果園高速擴張戛然而止,裂痕清晰可見:2024年有966家門店關閉;會員人數在一年內從117萬降至85.4萬,降幅27.1%。加盟商的不滿在積累:高提成、壓貨、退貨成本……對消費者而言,執行鏈上的一次失誤就足以削弱信任。
這或許是余惠勇那句話引爆輿論的原因。對于一個正遭遇會員信心動搖的品牌來說,這無異于在火藥桶邊點了一根火柴。
百果園的心態是很多中國消費品牌的縮影。許多中國消費品牌的通病是迷信 “品類心智”的成功故事,以為靠教育消費者就能塑造市場。
在中國商業世界里,在極端的消費者教育路徑中,企業戰略常被濃縮成一句口號。它們簡潔、有沖擊力,令人厭煩地在各種場景里不斷重復。這種心智營銷把企業使命簡化到極致。
百果園從“大生鮮”到“高品質水果專家與領導者”的轉型,表面上看似乎與口號式品牌有所區分,但實質上,它只是同一類理念在不同語境下的變體。
靠教育消費者不能重塑市場。事實恰恰相反:一個品牌能占據某個品類,不是靠口號設計出來的,也不是通過“教育”消費者獲得的,而是靠時間、品質、效率與一致性,在長期競爭中一步步贏得的。
那些占領某種品類心智而獲取品牌成功的故事,更像是研究參加了一場空戰后回歸的戰機:二戰中,研究人員曾分析歸來的戰機,并認為應該在彈痕密集的地方加固機體。但后來有人指出,更該研究的是那些沒能歸來的戰機——它們被擊中的位置更加重要。
品牌的真正傷口,不只是能看到的投訴和差評,而是那些已經離開、永遠不再回頭的消費者。單純追逐消費者心智的愿景注定動蕩,用教育消費者的心態去塑造一個品類賽道,更是風險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