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廣告的世界里,有一個看不見卻消耗巨大預算的黑洞——無效流量(Invalid Traffic, IVT)。它指的是那些并非由真實、感興趣的人類用戶產生的廣告活動,而是來自自動化腳本、誤觸點擊、點擊農場或惡意欺詐網絡的虛假流量。據Pixalate的全球調研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網頁端的全球無效流量比例高達18%,移動端更是達到驚人的31%。對于品牌廣告主來說,這意味著每投出10萬美元廣告預算,可能就有1萬美元被直接浪費;對于優質媒體而言,這也是對收入的直接侵蝕。
1年半低調測試,AI成反欺詐“尖兵”
Google廣告流量質量部門在過去一年半中,低調與Google Research及Google DeepMind團隊合作,將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LLM)引入反IVT戰場。官方介紹,這套基于Gemini的AI系統能夠模擬真實用戶在網站或移動應用中的交互行為——理解頁面或App的功能、操作導航、觀察廣告位置、截屏記錄,并通過分析渲染指令來識別隱藏或異常廣告。
這種技術不只是簡單地“掃一遍廣告”,而是會判斷廣告按鈕是否按理應可見卻被遮擋,識別出那些對用戶體驗構成干擾甚至逼迫用戶點擊的廣告形式。再配合傳統的后臺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模型,系統能夠精準標記誤觸點擊、用戶根本無法看到的隱形廣告、以及強制交互的彈窗廣告。
從AI識別到人工復核,40%違規流量被清除
Google透露,在2023年12月至2024年10月的試點項目中,針對移動端“欺騙性或干擾性廣告”的無效流量減少了40%。這些廣告包括被故意隱藏的展示位,或出乎意料彈出的廣告窗口,均違反了Google的廣告投放政策。
盡管整個流程尚未完全自動化,但Google稱,AI系統的引入顯著提升了違規檢測的速度與準確度。AI初步識別后,所有可疑案例會送至人工團隊復核,確保政策執行的精準性。
廣告欺詐不僅燒錢,還危及安全
Google廣告流量質量產品管理總監Per Bjorke指出,IVT并不僅僅是預算浪費的問題,它還威脅到整個廣告生態的健康。“對廣告主來說,浪費的每一美元都是本可以用于獲取真實用戶的成本;對優質出版商來說,流入壞演員口袋的每一美元都是他們本應獲得的收益。”
更令人擔憂的是,IVT甚至會影響用戶的關鍵操作體驗。Bjorke舉例,有用戶曾在撥打911緊急電話時被彈窗廣告打斷。此外,一些廣告欺詐更會伴隨惡意軟件的植入,對用戶設備和隱私造成二次傷害。
清剿大規模Botnet與跨國法律戰
2025年,Google已經對多起大規模廣告欺詐網絡(Botnet)發起了清剿:
這些行動表明,Google已將反欺詐戰線延伸到法律層面,而不僅限于技術攔截。
AI加速攻防循環,反欺詐進入實時應對階段
廣告欺詐是一場“你追我趕”的博弈。Bjorke形容,這是一種典型的“貓捉老鼠”關系——平臺剛有新技術突破,壞演員就會迅速調整策略;而AI的優勢在于,它能夠更快地響應并更新防御機制,比傳統數據分析更具實時性與靈活性。
Google也在提升AI反欺詐技術的效率。上周,Google廣告安全團隊在博客中透露,他們已將識別違規廣告所需的AI訓練數據量減少了一萬倍,這意味著系統能夠用更少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迭代升級。
廣告生態健康是一場長期戰役
無效流量并非新問題,但在移動廣告、高速程序化競價和全球跨平臺投放的環境下,欺詐的技術門檻與隱蔽性不斷提高。Google此次試點的成功,證明了AI在反廣告欺詐領域的應用潛力,也預示著廣告安全將從“事后取證”邁向“實時攔截”的新時代。
不過,Bjorke也坦言,沒有任何系統是百分之百防不被繞過的,“但AI確實讓我們在這場攻防戰中更具韌性與前瞻性”。
隨著AI算法不斷進化、法律手段同步介入,廣告生態的治理有望迎來一輪健康重塑。對于廣告主、優質媒體以及最終用戶而言,這場由Google發起的AI反欺詐戰,或許只是行業整體升級的一個起點——但它已經在悄悄改變廣告投放的底層安全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