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佳英 廣州報道
一場圍繞抗血栓藥物吲哚布芬片的專利爭奪戰逐漸白熱化。
近期,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發布一則公告:根據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24)浙01知民初72號】,暫停部分企業生產的吲哚布芬片采購資格。此次涉及的藥企包括湖南尚眾合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呋歐醫藥科技(湖州)有限公司兩家本土企業,以及進口分包企業浙江賽默制藥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被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公開已暫停銷售的吲哚布芬片生產企業有五家,分別是浙江美迪深生物、九典制藥、浙江同伍生物、山東魯盛制藥、湖南尚眾合生物以及呋歐醫藥科技(湖州),還另有一家進口分包企業浙江賽默制藥有限公司。
吲哚布芬片的上市可追溯至1986年,由Laboratórios Pfizer, Lda公司率先進入葡萄牙,隨后登陸意大利、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這款老牌抗血栓藥物,正在中國市場被一眾仿制藥企爭得火熱。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查詢信息平臺顯示,截至目前國內有超10家企業取得了吲哚布芬片的藥品注冊證書。玩家逐漸登場,專利絞索悄然收緊,相關爭議聚焦在晶型上。據華東醫藥披露,已有15家企業被其以侵權為由提起行政裁決或訴訟。
道可特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元霞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原研藥化合物專利到期后,首仿企業往往通過晶型、制劑工藝等“次級專利”筑起新的壁壘。多數情況下,次級專利是圍繞藥品的外圍進行布局,并不涉及對于活性成分本身的改進,因而要體現其創新性,更多需要具備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
多位律師提醒稱,若只是換湯不換藥的微小調整,專利可能淪為企業延長壟斷期的工具。當仿制藥企濫用次級專利、筑起“專利叢林”,不僅可能抬高藥價,還會影響行業創新。
“未來的專利博弈如何在保護真正創新的同時,避免專利成為市場割據的工具;如何讓集采政策在知識產權保護與民生需求間找到動態平衡點,可能成為監管者與企業共同面臨的長期課題。”中國知識產權律師網首席律師、北京時代華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徐新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
戰火蔓延,晶型專利成關鍵
作為抗血栓形成的關鍵藥物,吲哚布芬片適應證覆蓋動脈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腦血管病變、靜脈血栓及血液透析血栓預防。
市場數據印證了其增長潛力,吲哚布芬片正成為心血管用藥領域的“十億級”品種。藥融云數據顯示,2021至2023年間,全國醫院終端銷售額從7.45億元躍升至14.0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7.4%;零售端同樣表現亮眼,2023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大關。
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顯示,2020年12月,國內首仿生產企業——華東醫藥全資子公司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美華東”)申請了名為“一種吲哚布芬晶型X和晶型D及其制備方法”專利。
根據文件內容,吲哚布芬晶型X和D在三種生物介質中能穩定存在,不會發生轉晶,這對于制劑處方的開發過程中進行體外溶出評估具有較大的意義。此外,晶型X和D結晶工藝重現性好,穩定可控,適用于工業化生產。圍繞吲哚布芬,中美華東還申請了吲哚布芬藥物組合物、吲哚布芬晶型E及其制備方法等多個專利。
但爭議隨之而來:業內對晶型D的工業化可行性提出質疑,認為若無顯著技術效果,其創造性或難成立。
藥品專利保護的核心主要是基礎化合物專利、晶型專利和制劑專利。這次圍繞著吲哚布芬片的專利爭議便主要是晶型專利。
徐新明表示,基礎化合物專利是原研藥企的核心知識產權,仿制藥企往往采取申請晶型專利、制劑工藝等次級專利的方式獲得保護。其中,晶型是藥物保護的常見形式,晶型專利也被稱為原研藥知識產權的第二道防線,是除基礎化合物專利外原研藥重要的專利屏障。而藥物晶型的專利保護中側重點也幾經變化,在近幾年的晶型無效宣告請求案中,大部分案件是因為不具備創造性被宣告部分或全部無效。
面對專利爭議,華東醫藥亦積極行動,其在2024年年報中透露,中美華東已就15家企業侵犯專利權事項分別向杭州市知識產權局、湖州市知識產權局、成都市知識產權局、南京市知識產權局提交行政裁決申請,要求立即停止侵權行為。除行政裁決申請之外,中美華東還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專利侵權訴訟,要求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失。
專利戰更是打得火熱,據華東醫藥介紹,截至2024年年底,針對涉案專利已收到10名請求人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起的專利無效宣告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已于2025年1月7日裁定1名請求人撤回無效請求結案通知書,并于2025年3月12日同時對5名請求人作出《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書》,維持涉案專利全部有效,其余案件目前還在審理中。
戰火升級,專利博弈背后存壟斷隱憂
在激烈的專利爭奪戰中,若專利間無實質創新關聯,也可能被監管部門視為延長壟斷期的工具。
“僅憑獨特的微觀結構特性通常不足以給發明帶來創造性,只有實質性的創新能夠支撐其臨床價值時,才可以通過晶型專利獲得保護。”徐新明指出,若首仿企業申請的次級專利僅對已知晶型做微小調整(如結晶水數量差異但效果未變)或對制劑工藝進行改善,或者申請其他無實質性創新的專利,可能被認定為“專利常青化”而構成壟斷。
劉元霞進一步舉例稱,具體首仿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則可能包括,相關產品市場占有率異常偏高且定價不合理、通過次級專利發起系統性訴訟打壓競爭對手,構建包括晶型、制劑、工藝等在內的專利叢林阻礙仿制藥進入。
在實際操作中,有些企業會對明顯不構成侵權的產品提起訴訟,利用訴訟程序拖垮競爭對手;有的則在專利無效和侵權訴訟中對保護范圍作出不同的陳述,以期實現兩頭得利的目的。劉元霞透露,部分企業會精準選擇在每輪藥品集采前發起訴訟,通過同時起訴多家競爭對手來干擾集采進程。這一行為很可能導致競爭對手的集體退市,以實現其對行業的過度封鎖的不當目的。
尤其,我國藥品集采中參與企業需承諾不侵權,否則要承擔撤網、取消中選資格等后果。例如,廣東東陽光因利格列汀專利侵權被多地暫停掛網,成為首個因專利問題被集采淘汰的仿制藥企。
徐新明判斷,一個完整的專利博弈閉環是藥企通過自主晶型開發實現技術突破,又用專利無效掃清障礙,最后借集采獨占期獲得溢價收益。
一如此次吲哚布芬片專利爭議也影響著數家藥企。2025年7月8日,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最新公示,根據杭州市知識產權局《專利侵權糾紛案件行政裁決書》(浙杭知法裁字〔2025〕10號),暫停山東魯盛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吲哚布芬片采購資格。更早之前,2024年9月,浙江美迪深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被暫停吲哚布芬片采購資格。2025年2月,因專利問題,湖南九典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同伍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吲哚布芬片采購資格被暫停。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報道,杭州市知識產權局在2024年7月30日披露了一份裁決書。其中,華東醫藥全資子公司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作為請求人,稱其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遞交的“吲哚布芬晶型D及其制備方法”已合法有效。依照相關規定,杭州知識產權局責令九典制藥、同伍生物立即停止使用、制造、銷售、許諾銷售侵權產品行為。
截至目前,因專利糾紛被暫停銷售的生產企業已有五家,分別是浙江美迪深生物、九典制藥、浙江同伍生物、山東魯盛制藥、湖南尚眾合生物以及呋歐醫藥科技(湖州)。
行業生變,仿制藥企從破壁者到筑墻人
當下,專利戰已從偶發沖突演變為常態化的商業競爭。尤其隨著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修正引入的“藥品專利鏈接制度”,中國醫藥知識產權保護進入新階段,將藥品上市審批與專利糾紛解決提前銜接,平衡原研藥企創新保護與仿制藥企市場準入的需求。
原研藥化合物專利到期后,首仿企業往往通過晶型、制劑工藝等“次級專利”筑起新的壁壘。
在徐新明看來,仿制藥企的專利布局從 “突破壁壘” 轉向 “構建壁壘”,其行為本質已接近原研藥企的專利策略。
然而,這也催生了仿制藥市場新的競爭形態,甚至出現仿制藥企之間的專利訴訟。除吲哚布芬片外,近期同處于專利風波中的便有美阿沙坦鉀片。2025年1月26日,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公告顯示,北京福元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的美阿沙坦鉀片兩個規格產品因專利糾紛被暫停采購資格。
這款由武田制藥原研的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于2021年進入中國市場,主要用于治療成人原發性高血壓。福元醫藥的美阿沙坦鉀片于2024年8月獲批上市,系首家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另一家聯環藥業的80mg和40mg兩個規格美阿沙坦鉀片于2025年獲批上市。
聯環藥業援引的摩熵醫藥數據庫統計結果,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ARB)類藥物歷史累計銷售額已突破近1700億元,其中單方制劑占比約60%;美阿沙坦鉀片作為該類別新銳,銷售額近年呈現爆發式增長:2023年院內銷售額同比激增超40倍,2024年前三季度增速仍達三倍以上。
由此看來,專利博弈能力正成為仿制藥企業新的競爭力。劉元霞強調,專利競爭激勵仿制藥企業重視研發創新,投入更多資源研究晶型、制劑工藝等,以獲得專利保護,提高藥品質量和獨特性,推動行業技術進步。
以吲哚布芬片為例,21世紀經濟報道查詢多家藥企公告發現,苑東生物全資子公司成都碩德藥業有限公司、九典制藥分別為國內第5、6家通過或視同通過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企業。
福安藥業則是先通過全資子公司福安藥業集團重慶博圣制藥有限公司于2024年實現吲哚布芬原料藥獲批,再于2025年全資子公司福安藥業集團湖北人民制藥有限公司獲吲哚布芬片藥品注冊證書,逐步完善產業鏈布局。
這也催生了多元化的競爭策略,企業或是申請專利無效宣告,如10家企業挑戰華東醫藥的晶型專利;或是繞開核心專利,如開發新晶型或制劑工藝;再如提前布局原料藥換取更多空間,如福安藥業先獲批原料藥,再申請制劑。
然而,硬幣總有另一面。部分企業可能會過度依賴專利博弈來打壓競爭對手,既消耗了行業創新資源,也可能延緩藥品降價進程。
“部分仿制藥企業通過構建次級專利的專利叢林,狙擊其他競爭對手,導致部分企業產品停售,也阻礙了仿制藥的正常發展。此外,專利博弈能力強的仿制藥企業可能憑借專利優勢抬高藥品價格,增加患者用藥負擔,與集采降低藥價、提高藥品可及性的目標相悖。”劉元霞警示道,專利博弈的現象具有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