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交所官網披露合肥視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視涯科技”)科創板IPO申請正式獲受理。這家以硅基OLED微型顯示屏為核心技術的XR(擴展現實)領域獨角獸企業,擬募集資金20.15億元,發行股票不低于總股本的10%,對應上市后潛在估值超過200億元。然而,與高估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司2022年至2024年累計虧損近8億元,且虧損幅度未現明顯收窄趨勢。這場“估值盛宴”與“業績寒冬”的碰撞,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百億獨角獸的“技術護城河”
視涯科技被市場譽為“全球硅基OLED微顯示領跑者”。招股書顯示,公司是全球首家基于12英寸晶圓背板實現硅基OLED微顯示屏規模量產的企業,并具備“顯示芯片+微顯示屏+光學系統”全棧自研能力。其核心產品硅基OLED微型顯示屏以輕薄、高對比度、廣色域等特性,成為AR眼鏡、VR頭顯等XR設備的核心硬件,占據全球XR設備硅基OLED市場35.2%的份額,僅次于索尼。
技術突破是視涯科技估值的基石。公司自主研發的硅基OLED強微腔技術、串擾截斷技術、高光效疊層OLED全彩技術等,在關鍵性能上已比肩索尼。例如,其產品像素密度突破3000PPI,響應速度達微秒級,可滿足AI時代多模態交互的嚴苛需求。招股書披露,公司已累計申請專利420余項,客戶覆蓋字節跳動、雷鳥創新、聯想等全球一線終端廠商,并打破索尼在熱成像、夜視儀等領域的壟斷。
三年八億虧損
盡管技術領先,視涯科技的財務表現卻難言樂觀。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9億元、2.15億元、2.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21.5%;但同期凈利潤分別為-2.47億元、-3.04億元、-2.47億元,累計虧損7.98億元。毛利率從2022年的19.14%下滑至2024年的21.52%,遠低于同業京東方等企業。
虧損主因體現在三個方面:規模效應與產能瓶頸的沖突、重資產投入與折舊壓力以及客戶集中度與議價權失衡。
視涯科技宣稱一期12英寸晶圓產線年產能可達10.8萬片,但招股書顯示,2024年實際產能僅1.44萬片,產能利用率雖提升至92.03%,但絕對規模仍較小。問題出在硅基OLED的核心工藝——陽極像素點制備。該環節需亞微米級光刻精度,材料需兼具高反射率(>98%)和導電性,導致生產周期延長、良率波動。2024年,公司研發投片量達8551片,量產投片僅4701片,研發投片占比超64%,直接推高成本。
截至2024年末,公司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賬面價值達15.5億元,年折舊額超1億元,占營收比例達37.54%。例如,一條12英寸晶圓產線投資額超20億元,而XR設備市場尚處培育期,規模效應難以快速釋放。報告期內,視涯科技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超75%,第一大客戶占比達30%以上。下游廠商為控制成本,持續壓低采購價格,導致公司單塊顯示屏均價從2022年的193.83元降至2024年的183.41元。
IPO募資
此次IPO,視涯科技計劃將16.1億元用于超高分辨率硅基OLED產線擴建,4.06億元投向研發中心。
然而,擴產計劃面臨雙重風險。其一是技術風險,硅基OLED量產需突破陽極段工藝瓶頸,若良率無法提升至85%以上,單位成本將居高不下。
另一個,則是市場風險,XR設備出貨量增速放緩,2024年全球AR/VR頭顯出貨量同比下降12%。盡管AI大模型催生多模態交互需求,但終端市場爆發仍需時間。
視涯科技的IPO引發爭議。一方面是其技術壁壘和賽道前景堪比“XR時代的臺積電”,百億估值反映的是對AI驅動下XR產業爆發的預期。招股書顯示,公司研發費用率雖高達95.93%,但已實現向字節跳動等戰略客戶供貨,2024年產銷率達104.95%,顯示需求端潛力。
另一方面,公司估值缺乏盈利支撐。按2024年營收計算,市銷率(PS)超70倍,遠超科創板平均水平。此外,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連續三年為負,2024年為-7562萬元,資金壓力凸顯。
視涯科技的困境,折射出中國半導體顯示產業“技術追趕”與“商業化落地”的普遍矛盾。與京東方、TCL華星等傳統面板廠商不同,視涯科技選擇硅基OLED這一小眾賽道,試圖通過技術差異化實現彎道超車。其成功與否,不僅關乎企業命運,更影響中國在XR核心硬件領域的全球話語權。
招股書披露,公司第二條產線設備將于2025年5月進駐,未來將開發車載AR-HUD、醫療內窺鏡等新場景。在AI與XR融合的產業浪潮中,這家獨角獸能否跨越“虧損深淵”,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持續盈利能力,將成為科創板檢驗“硬科技”成色的試金石。市場正屏息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