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飛/文 2025年一季度,我國工業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工業企業利潤由降轉增,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實現良好開局。但工業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特別是國內有效需求增長動力不足,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日益凸顯,工業發展不可避免會受到沖擊,部分行業和企業還可能遇到較大的困難。
數據顯示,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整體呈現增長態勢,但不同類型企業表現有所差異。私營工業增加值和營業收入增速較高,但利潤空間受到擠壓,資產負債率有所上升,營收利潤率、資產利潤率兩項指標在三類企業中均為最低。國有控股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穩定但較低,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乏力,需進一步提升增長動力和盈利能力。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表現穩健,生產增長平穩,市場銷售和盈利情況改善,資產負債率最低,資產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表現出較大優勢。
一、營收持續改善,私營增速最高,國企增速為負
工業企業營收繼續改善,累計增速自2024年12月份以來持續加快。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21395.9億元,同比增長3.4%,增速較1—2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較2024年全年2.1%的增速加快1.3個百分點。
單月看,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收增長4.2%,較1—2月份加快1.4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私營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6227.8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在三類企業中最高;國有控股企業營業收入90016.3億元,同比下降0.2%,增速在三類企業中最低,且唯一出現負增長;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1735.9億元,同比增長1.6%,雖然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較2024年的-0.5%有明顯改善,表明外資工業企業今年一季度的市場銷售情況有所好轉。(見表1)
二、利潤由降轉增,外資表現最好,國有私營增速為負
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093.6億元,同比增長0.8%,扭轉了自上年三季度以來企業累計利潤持續下降的態勢。企業當月利潤有所改善,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由1—2月份下降0.3%轉為增長2.6%。分經濟類型看:1—3月,私營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為3709.7億元,同比下降0.3%,降幅較1—2月的-9%大幅縮窄;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599.5億元,同比下降1.4%,仍然處于負增長狀態,雖然降幅較2024年12月的-4.6%有所收窄,但整體盈利狀況仍不理想;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883.5億元,同比增長2.8%,在三類企業中表現最好。(見表2)
三、私營工業債務負擔較重,效益效率優勢不再顯著
2025年3月末,私營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且在三類企業中最高。圖1為2011年以來各類型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情況,可見私營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從2015年開始逐漸升高,并從2020年開始保持在較高水平,并始終在三類企業中最高。表明私營工業企業的債務負擔相對較重,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詳見圖1)
營收利潤率、資產利潤率兩項指標,私營工業企業均在三類企業中最低,反映出私營工業在盈利能力方面面臨較大壓力。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均在三類企業中最高。
需要關注的是,十多年來私營工業企業資產利潤率呈持續下降的態勢,從2011年的14.2%下降到2024年的4.6%,今年3月末僅為2.9%,在三類企業中的排名也從最高且遠高于國企和外企降至最低位。這些變化均表明近年來私營工業企業在生產經營上面臨較大困難和壓力,盈利能力日益惡化。(詳見圖2)
盡管今年一季度我國出口穩定、設備需求回暖、消費略有回升,但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特朗普“對等關稅”導致全球貿易體系和規則被嚴重損害,給全球經貿發展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造成極大不確定性。高企關稅和外需減弱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壓力和挑戰不容小視,并會對工業發展帶來一定沖擊。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工業經濟的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相信隨著各項支持政策的陸續出臺,各類型工業企業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挑戰,實現質量和效能的提升,并為今年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北京大成企業研究院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