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7-30 20:24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有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
“靈活性預見性”是本次會議對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節奏提出的新要求。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會議提出“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一方面是延續前期政策,落實既定的財政、貨幣、金融政策,做好政策接續,不搞“大拐彎”,讓市場主體形成穩定的政策預期和市場預期;另一方面,政策的連續性并非意味著一成不變,而是要根據形勢變化靈活調整,前瞻研判下半年出口、房地產等領域可能出現的不利變化,及時、提前、果斷出臺新的增量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這意味著增量政策空間隨時在路上,形勢平穩時“引而不發”,形勢變化時“果斷出擊”。
遠東資信首席宏觀研究員張林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靈活性預見性”這一表述在過去三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未曾出現。“預見性”或說明下半年準財政政策工具等政策有可能“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靈活性”則意味著未來政策操作可能更加細化精準,例如針對消費品“以舊換新”過程中出現的非補貼品類價格競爭加劇、線下補貼企業墊資問題突出等問題,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減少“為補貼而補貼”等現象。
“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的宏觀政策節奏,是基于對當前中國經濟所處狀態的判斷。
羅志恒說,一方面,中國經濟上半年頂住了外部關稅戰和內部房地產等一系列風險挑戰的壓力,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消費、專項債靠前發力帶動投資、搶出口和轉出口帶動出口的支撐下,實現了5.3%的增長;在實體經濟運行平穩的同時,資本市場也保持平穩,穩中有升,上半年財富效應較去年同期明顯好轉。
“今年二季度經濟增速同比為5.2%,僅較一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這與去年上半年的態勢明顯不同。去年一季度經濟同比5.3%,隨后二季度、三季度快速回落至4.7%和4.6%,季度內呈現出逐月下行的態勢,當時需要政策進行大力度調整。形勢決定政策,因此本次會議強調政策連續性、穩定性,要求‘落實落細’既定的財政貨幣政策,充分釋放政策效應。”羅志恒稱。
另一方面,本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提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要正確把握形勢,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用好發展機遇、潛力和優勢,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羅志恒認為,下半年的壓力主要體現在:一是消費品“以舊換新”面臨透支效應和高基數影響,房價下跌可能導致居民財富縮水,進而減少消費;二是中美關稅戰進入“暫時休戰期”和“談判期”,但“打打停停”或將成為未來常態,美國對華實際關稅稅率高達40%,前期搶出口效應逐步消退,且美國總統特朗普計劃對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區加征關稅以圍堵中國轉出口,出口企業和從業人員可能面臨壓力;三是房地產止跌回穩的基礎不牢固,5月以來房地產銷售、投資和價格再度下行,對消費、投資和財政收入產生影響;四是地方財政形勢總體仍處緊平衡,上半年經濟增長背后是財政積極靠前發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下半年財政資金對經濟的支持力度。
基于這些壓力,羅志恒認為全年經濟增速可能呈現前高后低的“U型”態勢。
對此,本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要落實落細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充分釋放政策效應;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適時加力”一詞意味著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有進一步發力的空間。羅志恒稱,會議提出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既是基于當前形勢,也著眼于未來動態變化,政策力度與形勢發展將形成互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此外還安排超長期建設國債1.3萬億元。
財政部預算司一級巡視員、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李大偉在2025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今年上半年,全國發行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和專項債券2.6萬億元,支持地方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下達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預算6583億元,有力支持“兩重”項目建設和“兩新”工作。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完成四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補充工作。
在羅志恒看來,政策的著力點主要在于落實既定的財政、貨幣、金融政策,加力的力度和時機取決于下半年的新變化,主要是關稅戰對出口的影響程度、房地產止跌情況等,“目前可儲備的政策工具依然較多”。
羅志恒說,這些儲備政策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向:其一,根據形勢的需要動態調整預算,擴大財政支出,對沖關稅戰可能引發的外需下滑風險,穩定經濟增長,避免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在短期內受到較大沖擊。
其二,及時紓困救助外貿等受損行業,解決重大沖擊下可能出現的失業問題。對因外貿沖擊失業的群體,可按低保標準給予半年或一定階段的直接補貼;積極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受損行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并給予適當貼息。
其三,將“以舊換新”補貼擴圍至服務消費,以提振消費。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可延伸至服務消費領域,促進服務業繁榮。
其四,啟動新一輪有效益的投資計劃,重點向東部地區傾斜,同時優先考慮投資效益,資金來源為法定債務,而非擴張隱性債務。
其五,探索通過增發國債在中央層面成立“房地產穩定基金”,先期規模可在2萬億元左右,專項用于保交樓、收購房企存量閑置土地等,緩解房企流動性壓力,以堅定不移的決心釋放強烈信號,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其六,推動“國資—財政—社保”聯動改革,在不增加財政負擔的基礎上,增加國資收益上繳財政的比例,并專項用于社保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待遇,降低其預防性儲蓄需求、釋放服務消費潛力。例如,若將城鄉居民養老金中的月均財政補貼(約180元),提高到城鎮職工所享受財政補貼的70%(約560元),則城鄉居民養老金月均收入可從目前的200多元提高到600元,所需資金規模約8000億元。
羅志恒說:“下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和新增專項債券仍是加力擴投資、促消費的關鍵抓手,剩余額度分別為7450億元和2.2萬億元。貨幣金融方面,有必要根據房地產發展態勢及物價變化,進一步降準降息,支持實體經濟和房地產發展。”
本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還指出,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充裕,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行;用好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創新、提振消費、小微企業、穩定外貿等。
張林表示,從貨幣政策角度來看,會議延續了慣常表述,如“保持流動性充裕”“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行”“用好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這些說法在近年來并不鮮見。總體而言,在內生增長動能仍需加強、貨幣政策空間收窄的背景下,宏觀經濟上行或將主要依賴財政支出擴張;另一方面,貨幣政策寬松也有可能進一步導致國債收益率下行,這或許是貨幣政策本身不希望出現的附帶性結果。
東方金城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本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未再直接要求“適時降準降息”,背后原因是上半年宏觀經濟穩中偏強,近期外部經貿環境保持穩定,且5月降準降息落地后,當前處于政策觀察期,出臺包括降息在內的新的大規模增量政策的迫切性、必要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