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銀行(600928.SH)董事會于7月29日通過多項關鍵議案,核心聚焦高層人事更迭與重大融資計劃。會議提名劉金平、張蕾(獨立董事)及張成喆三人為第六屆董事會董事候選人,并擬選舉張成喆為副董事長、聘任其為行長,同時聘任曾光為行長助理。此外,董事會批準發行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金融債券(非資本類)。
上述人事任命及發債議案將提交定于8月14日召開的2025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股東需在8月6日股權登記日收市時持有股份方具表決權,可通過現場或上交所網絡投票系統參與。
張成喆領銜管理層重構
董事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決議顯示,西安銀行高層架構迎來顯著重塑。核心的變動圍繞張成喆展開:其同時被提名為董事候選人、擬選舉為副董事長并被聘任為行長。張成喆是西安銀行“老兵”,公告簡歷顯示其職業生涯幾乎全在該行體系內度過,歷任鐘樓支行辦公室主任、城東支行總經理、公司金融業務部總經理、寶雞分行行長等職,現任黨委副書記、副行長。此次若獲股東大會及監管核準,這種“老兵新傳“的人事安排,既體現了董事會對內部培養體系的信心,也凸顯了在戰略轉型期保持經營連續性的考量。
新任董事候選人劉金平的提名則反映了股東方對銀行戰略方向的影響。作為主要股東西安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金平在陜西國資系統深耕多年,其任職經歷涵蓋陜西汽車控股集團、陜西鼓風機集團等省屬重點企業。這種人事安排強化了銀行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
獨立董事候選人張蕾的加入則為董事會注入了學術視角,這位西安交通大學金融學博導同時擔任多家省屬企業獨董,其專業背景將有助于提升董事會在公司治理和戰略決策方面的專業度。同時,董事會聘任曾光為行長助理。曾光具有豐富的銀行信貸管理經驗,曾任交通銀行陜西省分行公司業務部、授信審批部總經理,現任西安銀行首席審貸官。
此次管理層調整呈現“內部核心提拔(張成喆)+股東方代表進駐(劉金平)+專業獨董強化治理(張蕾)+專業條線骨干補充(曾光)”的組合模式,平衡了內部傳承、股東訴求、公司治理與專業能力等多重維度。這種人事架構既保持了經營管理層的連續性,又通過引入股東代表和獨立董事強化了戰略協同和治理監督,同時補充了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專業人才,為銀行轉型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百億金融債助力戰略布局
董事會全票通過了發行規模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金融債券(非資本類)的議案,此議案作為特別決議事項亦將提交臨時股東大會審議。公告明確強調債券類型為“非資本類”,意味著此次發債募集資金的主要目的并非用于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或二級資本(如TLAC債券),而是側重于優化負債結構、支持特定資產業務投放。
結合近期公告及行業背景,百億發債規模對西安銀行意義重大:其一,截至2024年末,該行總資產規模達到4803.70億元,100億發債規模相當于其2024年凈利潤(25.59億元)的近4倍,是其資本補充的重要渠道;其二,當前市場利率環境相對低位,利于降低融資成本;其三,“非資本類”定位可能指向支持該行近期明確的戰略重點,如即將設立的“硬科技特色支行”所需信貸資源、綠色金融項目投放或存量負債置換。
值得注意的是,該發債計劃尚需獲得股東大會批準及中國人民銀行等監管機構的核準。其最終落地規模、發行利率及資金具體投向,將成為觀察該行資產擴張策略與盈利前景的關鍵指標。在當前銀行業凈息差承壓的背景下,低成本負債的獲取與高效運用能力尤為重要。
戰略轉型提速
除人事與融資外,董事會決議還透露出西安銀行加速推進戰略轉型的信號。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組織架構調整的議案》及《關于設立西安硬科技特色支行的議案》,并決定設立綠色金融發展委員會。
設立“綠色金融發展委員會”是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和監管導向的制度化舉措,旨在系統性推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業務發展,提升環境風險管理能力。而“西安硬科技特色支行”的設立,則是對陜西省及西安市打造“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發展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硬科技”產業戰略的深度對接。公告明確其為“一級管理支行”,賦予較高層級,凸顯該行意圖集中資源,在科創金融服務領域建立專業壁壘和區域特色。這與該行身處西安高新區核心區域的地理優勢及地方政府的產業政策導向高度契合。
組織架構的同步調整,預期將為綠色金融與硬科技金融這兩大特色化經營方向提供必要的內部支撐,可能涉及部門設置、審批權限、風險政策、考核激勵等方面的優化。這一系列動作表明,西安銀行正試圖擺脫同質化競爭,通過聚焦區域優勢產業和政策支持領域(綠色+科創),尋求差異化發展路徑和新的增長引擎。
西安銀行近年規模擴張較快,但資本充足率下滑、不良率上升等問題制約發展。此次高層換血、百億發債及戰略調整,或為其轉型關鍵一步,但需平衡風險管控與業務增長,尤其在硬科技、綠色金融等新領域的探索成效,將決定其未來競爭力。
西安銀行此次密集的董事會決議,清晰地勾勒出一家區域性上市銀行在復雜經濟環境下的突圍路徑:通過核心管理層重構穩定經營舵盤,借助大規模債務融資夯實業務擴張基礎,并圍繞地方稟賦(硬科技)和國家戰略(綠色金融)重塑特色競爭力。張成喆的“一肩三挑”雖體現了董事會對其能力的認可,但也對人才梯隊和公司治理的穩健性提出更高要求。百億發債是“立竿見影”的彈藥補充,但其效益最終取決于能否精準滴灌到硬科技、綠色經濟等有效需求領域。
更深層看,其轉型嘗試觸及地方銀行發展的共性命題:如何在服務地方經濟與實現商業可持續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與全國性銀行的競爭中確立不可替代的差異化價值?西安銀行押注“硬科技”與“綠色”,是對本土優勢的深度挖掘。但挑戰同樣明顯:硬科技企業高風險特性與銀行穩健經營原則的平衡、綠色金融標準與盈利模式的探索、以及戰略執行對組織能力的前所未有的考驗。其架構調整與特色支行的成效,將是觀察區域性銀行能否真正實現特色化、專業化轉型的關鍵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