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棟教授2014年開始深入研究AI與腎臟病的融合,致力于推動社區化、家庭化血液透析的普及。近日,正式亮相的可智透?---由劉子棟教授帶領醫護團隊、山東高校IT和人工智能團隊、及患者團隊自主研發的AI大模型血液透析遠程監控綜合管理系統備受矚目。
我國慢性腎臟病形勢嚴峻,患病率達11%左右,患者數量超1.3億,其中超10%會發展成尿毒癥,需終身透析維持生命。截至2024年,需透析患者突破150萬人,國家醫保支付達1500億,且患病率和死亡率在過去30年顯著上升,預計未來上升趨勢將持續。
傳統血液透析模式存在諸多弊端,人體的腎臟是24小時都在工作,而現在的醫療模式,患者只能每周往返到醫院2-3次,每次透析4個小時。通勤成本高、家庭負擔重、回歸社會難、生命質量差、遠期生存率低。
2025年腎臟病與人工智能大會上,劉子棟教授提出了當前腎臟病領域存在著對尿毒癥及透析治療理論與實踐上的誤差和疑慮,提出需要加大理論研究和進行透析醫療改革的建議。(見圖1-2)
圖1:劉子棟提出尿毒癥及透析治療理論與實踐上的誤差和疑慮
圖2:劉子棟提出當前實際臨床操作中的痛點
針對以上論點,劉子棟提出了解決方案:治療模式改進與治療方案改進(見圖3-5)
圖3:劉子棟提出治療模式改進方案
經國內外權威研究表明,每日透析比每周2—3次透析,患者壽命可延長至4倍以上,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圖4:劉子棟提出治療方式改進方案
圖5:劉子棟提出治療方式改進方案
劉子棟教授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可智透]AI大模型遠程監控綜合管理系統,該系統憑借其多維度、強擴展能力等顯著優勢,為未來選擇居家血液透析的患者,構建起堅實可靠的安全保障。致力讓選擇居家血液透析的患者,在不增加醫保支出的情況下,可根據自己的飲食情況、工作情況,自由選擇在家透析時間,用多次緩慢居家的方式替換每周往返醫院2-3次的方式。而且,患者在家透析,設備及耗材專人專用,無交叉感染風險,耗材可消毒后重復使用至少十次,透析成本降低,也將大大節省國家醫保資金。
劉子棟強調新的治療模式和方案,需要AI賦能實現目標(見圖6-7)
圖6:來源劉子棟2025年智能腎臟病學術大會
圖7:來源劉子棟2025年智能腎臟病學術大會
這種策略是否可行?劉子棟教授已經做出研究結論—透析中低血壓預測模型可以提前5--15分鐘,預警低血壓發生(見圖8-9)
圖8:來源劉子棟2025年智能腎臟病學術大會
圖9:來源劉子棟2025年智能腎臟病學術大會
劉子棟教授介紹,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可以使透析變得非常安全、平穩、方便,可以把現在的醫療成本降低75% ,在他的設想中,人工智能血液透析應該分三步走:第一步,在臨床上構建患者的數字孿生模型、八大預警模型,經過一定時間的驗證,確認安全、可靠,得到專家、學者、社會等方面的認證;第二步,在醫療環境下,讓病人在醫生和護士的監督下自己完成透析,如果有問題,醫生和護士可以馬上介入,可以使這個系統更加穩定、成熟;第三步才是讓這個系統、讓患者走進社區、家庭,真正發揮其作用,過程當中要經過很多醫政部門、醫保部門、學術界的全面評估認證。
至今,AI大模型血液透析遠程綜合管理系統[可智透]基礎版已經完成研發,并落地在山東省內三家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借助系統遠程監控、遠程幫扶社區級醫療機構,讓不同地區的患者都能享受到與省級醫院同質化的診療服務,真正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這一實踐也證明系統可有效促進國家醫聯體建設。
目前,系統正在做進一步的臨床測試和升級,應用情況評估的前景令人鼓舞。
該系統可通過電腦、平板、手機實現各級醫院的醫生、護士、患者三方協同聯動,可實現單機構部署、多院區多中心部署、監管部門SAAS租戶模式等多種部署方式。
另外,大家關心的家用透析機、水處理機等設備及耗材,目前國內市場還是空白,劉子棟教授正在與有意向合作生產的企業洽談研發。劉子棟教授表示,家用透析系列設備不是醫用版的縮小版,而且透析患者對水質的要求相當高,所以家用透析機的內部設計與醫用透析機完全不一樣,目的是讓患者在家里使用更小巧、更方便、操作更簡單,而且市場價格要做到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承受,才能普及,才有價值。
圖10:劉子棟實現智能透析生態系統的目標
“如果成功了,不僅僅是延長患者的壽命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讓那些有工作能力的青壯年高質量繼續工作,發揮自己的社會價值,讓那些老年病人,身體狀況比較差或者行動不便的患者活的有尊嚴,而且,醫院會釋放大量的醫療資源,包括醫護人員、房屋設備等,這些資源可以用在更加重要的地方,國家的醫保負擔也會隨之大大降低”在劉子棟教授看來,前方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還需要醫政部門、醫保部門、學術界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支持,讓更多的患者受益于科技的進步,讓國家及醫保負擔因科技的進步得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