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紫璇
“吳中絕技,陸子岡之治玉,鮑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鑲,趙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銀,馬勛、荷葉李之治扇,張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泵鞔膶W家張岱的散文《吳中絕技》,寥寥數語,卻道盡了明代江南匠人的驚世傳奇。四百年多后,當我們翻開泛黃的史料,這些“吳中絕技”的傳承者們,或名垂青史,或隱于民間,那些曾被帝王追捧、被文人吟詠的器物,依然在默默訴說著故事。
鮑天成:犀角通靈?雕盡人間風骨
在中國古代,犀牛被視為“國之寶”,它的角則被稱為“物之珍”,犀角的名貴不僅因為它有著清熱、解毒、鎮驚的藥用價值,還因為犀牛在中國瀕臨絕跡,材質稀缺,因此,古玩雜件中的犀角雕往往被歷代藏家視為珍品。而提到犀角雕的名匠,便離不開被稱為“吳中絕技”之一的鮑天成。
鮑天成是明末吳縣(今蘇州)人,身懷絕技,精通犀角、象牙、紫檀等多種材質的雕刻,尤以犀角雕刻為絕,被譽為明末犀角雕刻第一人,是晚明江南工藝史上不可忽視的一位名匠。鮑天成相關的史料記載雖然不多,但他的藝術成就卻流傳千古。
鮑天成的創作生涯正值晚明工藝美術的鼎盛時期。雖然明朝還未形成獨立的工藝美術專業,但他卻以其卓越的才華,將這一技藝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彼時,江南文人雅士崇尚“器以載道”,追求器物中的人文意趣。鮑天成深諳此道,將工匠的技藝與文人審美結合,作品既具寫實之精妙,又富寫意之空靈。再加之他熟悉犀角特性,擅用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最終自成一派,形成犀角雕刻的典范。
鮑天成款犀角雕螭紋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鮑天成擅于利用犀角“尖頂扁底”的天然形態,順勢雕琢,因此經由他手雕琢的犀角杯,常以角尖為頭、角底為足,既保留材質天然曲線,又賦予實用功能。如犀角雕螭紋執壺,以角底為壺身,角尖為壺蓋,突破了常見的犀角杯形制,并且流、把俱全,構思奇巧,通身色澤瑩潤,光潔細膩。由于犀角形態特殊,因此用犀角制作執壺極為少見,這件犀角雕螭紋執壺也是犀角藝術中稀有的珍品。
鮑天成制仙人浮槎犀角杯?上海博物館藏
鮑天成的作品還多取材于典故與自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最為有名的是仙人浮槎犀角杯,此杯以整塊犀角雕成槎形,槎身盤根錯節,其中長髯仙人端坐槎尾,衣袂翩然,神態超逸。槎底波濤翻涌,動感十足。這一仙人浮槎圖則源自《博物志》中仙人乘木筏遨游銀河的傳說,槎上仙人手持書卷,也暗合文人的隱逸理想。除此之外,透雕荷葉犀角杯也是以荷葉為杯身,蓮莖為柄,葉脈紋理自然如生,隱喻“出淤泥而不染”的士大夫精神,將自然意象與人工雕琢完美結合。
透雕荷葉犀角杯?上海博物館藏
透雕荷葉犀角杯?上海博物館藏
鮑天成款犀角雕仙鹿杯
從細節處刻畫動物的靈動形象也是鮑天成犀器的一大特點,如犀角雕仙鹿杯,杯身雕靈芝仙草祥云環繞,一只仙鹿昂首立于巖上,張口向天,鹿角枝杈分明,雙耳后翹貼于肩上,肌肉線條流暢,細節處理細膩。鹿諧音“祿”,有著“祿壽雙全”的美好寓意,既具寫實性,又充滿神話色彩的張力。
鮑天成的作品傳世稀少,但每一件皆堪稱明代工藝的巔峰之作,從中依然能窺見蘊含的精妙技藝和非凡智慧。如今,亞洲犀牛幾近滅絕,鮑天成的犀角雕作為明代工藝美術的珍貴標本,仍然能使我們透過博物館的展柜遙想當年風采。
周柱:螺鈿之上?百寶生輝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御用監”便在皇城內設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園廠,并在全國尋找一流的漆工,使官民制漆技藝相互借鑒、相互融合。正因如此,漆器,這一承載著千年文化積淀的傳統工藝,在明朝迎來了新的輝煌,皇家對漆器的喜愛程度前所未有,這種環境為漆器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周柱,正是明朝漆器工藝的杰出代表。
周柱雖是一位漆匠,但被稱為吳中絕技之一的卻不是他的制漆工藝,而是鑲嵌。鑲嵌工藝的歷史源流甚早,發展到明朝時,一種叫百寶嵌的技法被廣泛地應用于木器與漆器的裝飾中,甚至成為了家具制作中最為經典的鑲嵌技法之一。而這一技法的創始人,就是周柱。
雖然關于周柱的生平記載有限,其名字也寫法不一,大致有周柱、周治、周翥三種。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各種歷史文獻中拼湊出他的大致輪廓。
明崇禎《吳縣志》曾記載:“嘉靖中雕工周治,精于雕鏤嵌空,以金玉珠母石青綠,嵌作人物花鳥老梅古桿,玲瓏奇巧,宛如圖畫。”清朝作家錢泳《履園叢話》也提到:“周制之法,惟揚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創此法,故名周制。”根據前人記載,大致可以推斷他活躍于明代嘉靖年間(1521~1566年),生活在江蘇揚州。
紫檀木百寶嵌梅花文字橢圓形小盒
至于他的百寶嵌,清人謝堃在《金玉瑣碎》曾記載:“周翥以漆制屏、柜、幾、案,純用八寶鑲嵌,人物花鳥,亦頗精致。”《履園叢話》中也對其有更具體的解釋:“其法以金、銀、寶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瑪瑙、玳瑁、車渠、青金、綠松、螺甸、象牙、蜜蠟、沉香為之,雕成山水、人物、樹木、樓臺、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strong>以至作者錢泳不禁贊嘆“真古來未有奇玩也?!?/strong>
周柱款紫檀嵌百寶雜寶紋蓋盒
周柱風格紫檀嵌百寶荔枝紋香盒
周柱獨創的百寶嵌獨特之處在于它突破了傳統漆器單一材質局限,在螺鈿鑲嵌的基礎上,融入了寶石、象牙、珊瑚、翡翠、瑪瑙等珍貴材料,不同材質在光線折射下呈現流動光彩,螺鈿冷光、瑪瑙溫潤、金銀璀璨交織,形成“隨光賦彩”的獨特魅力,這不僅需要匠人有精湛的雕刻技藝,還要有對材料特性和色彩搭配的深刻理解。
周柱款百寶嵌紫檀斗蟋蟀圓蓋盒
周柱款百寶嵌紫檀斗蟋蟀圓蓋盒盒面
周柱制紫檀百寶嵌蘇武牧羊圖雙層蓋盒
周柱制紫檀百寶嵌蘇武牧羊圖雙層蓋盒
周柱款紫檀百寶嵌筆筒
周柱的鑲嵌手法則是“凸嵌”與“平嵌”結合,形成浮雕般的立體效果,這種“半立體鑲嵌”需匠人對材料特性與雕刻技法有極致掌控。鑲嵌題材也常將文人意趣與詩畫融合,如“蘇武牧羊圖”和“花鳥圖”,將書畫意境轉化為可觸摸的器物裝飾,迎合士大夫的審美。
有野史傳聞,周柱與權臣嚴嵩曾有糾葛。吳騫《尖陽業筆》中提到,周柱為明嘉靖年間宰相嚴嵩所資助,其作品皆為宮廷權貴所擁,極為珍罕。嚴嵩是嘉靖朝的首輔,權傾朝野,以貪腐聞名,貪腐到什么程度呢?當年嚴嵩被抄家時,他的家產曾被記錄成冊。這個冊子取自“太陽一出,冰山落”的含義,名為《天水冰山錄》。此錄記載,嚴嵩被抄家的物資中有“倭金彩漆大屏風、山水圍屏”等12件漆器,雖無法判斷是否有周柱的作品,但能夠看出嚴嵩對藝術收藏的狂熱。周柱作為百寶嵌名匠,嚴嵩極有可能與之往來,而百寶嵌工藝需耗費大量珍稀材料,若無嚴嵩的財力支撐,周柱恐怕也難以支撐多年的創作,可見傳聞也并不是空穴來風。
然而,嚴嵩的倒臺卻意外促成了百寶嵌的傳播。周柱的百寶嵌器物或進入宮廷,或流落民間,百寶嵌工藝逐漸為揚州、北京等地的匠人所效仿。周柱的技藝因權臣而興,但在權臣的覆滅后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承和發展,這或許是周柱也始料未及的結局。
從吳門匠人到權臣座上賓,從宮廷秘藏到傳世瑰寶,周柱的人生軌跡,也像他的百寶嵌一樣璀璨而復雜,但在時光的打磨中,愈發顯現出永恒的藝術價值。
朱碧山:銀槎渡天河
中國銀器工藝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使用銀制作的酒具,至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已存在,到隋唐時期越加盛行起來,但把酒具制作成槎形,則到了元朝才開始,而創造槎杯的正是元朝銀匠朱碧山。
對于朱碧山的生平事跡,文獻幾乎一無所載,只能從古人的簡略的記載中,得知一些梗概。清人王士禎《香祖筆記》載:“元人所制銀槎最奇古,腹有文,日至正壬寅,吳門朱華玉甫制。華玉號碧山?!薄秴强h志》中也提到他的技藝:“朱碧山,木瀆銀工,制蟹杯,甚奇?!睆闹写笾驴梢缘弥毂躺接置烊A玉,活躍于元代中晚期至正年間(1341~1368),生活在蘇州木瀆,所制酒器極為精妙,除了槎杯,他所制的蝦杯、蟹杯也堪稱絕技。據說,注入熱酒后的蟹杯、蝦杯甚至可以在桌上自行流轉。
然而,朱碧山流傳至今的作品,僅有槎杯一種。槎,是用竹木編成的筏,用于渡河或漂流。古代神話中往來天上的木筏,稱為星槎。西晉張華《博物志》中記載過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乘槎”故事。傳說,天上的銀河與人間的大海相通。每年八月,海中會有浮槎定期往返,有人想要一探究竟,便乘槎而去。起初,他還能通過觀察星月和日辰來記錄時間,但后來便迷失在茫茫星海之中,不覺晝夜。某天,他看到許多織布的女子,還遇見了一位在河邊飲牛的男子。原來他誤入了天河,見到的是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后來,《荊楚歲時記》將這一故事主角的形象具體化,把主角附會到張騫身上,于是有了“張騫尋河源,所得榰機石示東方朔”的故事。朱碧山的銀槎杯所表現的正是“張騫乘槎”這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朱碧山所制的銀槎杯,歷經戰亂流散,目前全球僅存四件,分別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吳文化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館藏。
1.?北京故宮藏槎
北京故宮藏槎
槎杯口底刻有元代著名文學家杜本題詩:“貯玉液而自暢,泛銀漢以凌虛。”槎杯腹底刻有楷書詩句:“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劉伶。為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 槎尾還刻有“龍槎”二字。人物張騫斜倚槎上,手持書卷凝神細讀,衣袂飄逸,神態超然,儼然一幅“書卷渡天河”的浪漫畫卷。
2.?吳文化博物館藏槎
吳文化博物館藏槎
這件銀槎杯出自乾隆年間刑部尚書韓崶的墓中。銀質槎身布滿樹癭紋理,槎中人物背靠槎尾而坐,雙目注視遠方,神情怡然,飄動的長須根根分明,細膩而流暢,槎背尾部有“至正乙酉朱碧山造”銘文。1994年,此槎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是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
3.?臺北故宮藏槎
臺北故宮藏槎
此件銀槎杯原藏于承德避暑山莊,抗戰爆發前夕,國民政府將其與其他文物一起南遷,后又運往臺灣,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曾在倫敦中國藝術展中展出。其槎身刻至正乙酉年造”,下鐫“碧山子”印。槎底刻篆書詩句:“欲造銀河隔上闌,時人浪說貫銀灣。如何不覓天孫錦,止帶支機片石還。” 槎中張騫手持支機石舉頭望天,面露會心的微笑,衣襟也隨風飛揚,仿佛在乘風破浪。
4.克利夫蘭博物館藏槎
克利夫蘭博物館藏槎
這件銀槎杯原本保存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此槎被英國將軍畢多夫盜出國外,從此流落異國他鄉,它的漂泊命運,也成為中國近代文物流失的縮影。此件銀槎造型比較夸張,銀槎的樹木崎嶇不平,張騫鼻孔寬大,坦胸露肚,仰天而視,盡顯瀟灑意態。但學者鄭珉中認為元代的繪畫與雕刻較為嚴謹保守,沒有這種粗糙放浪的作風,這件銀槎杯可能為明朝的仿制品。
雖然僅有四件銀槎杯,但我們依然可以體會到朱碧山設計的精巧,他不僅將槎身中空設計為酒器,實現了“形用合一”,還將古代神話傳說轉化為立體藝術,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更令人驚嘆的是,銀槎杯的制作涉及鑄造、焊接、雕刻和刻印等多種工藝技術,朱碧山不僅身懷多技,還能使焊接處混然無跡。
朱碧山之名,因銀槎而不朽。他的作品超越了工具的范疇,是“器以載道”的極致體現。盤根錯節的銀槎不僅承載著淡泊、離俗、雅致的文人趣味,還營造出了一個超逸退隱精神世界。
群星掠影:吳中絕技眾生相
玉背象牙梳?海鹽縣博物館藏
趙良璧是明嘉靖年間(1522~1566)的民間藝人,以制作梳子而聞名于世,關于他的生平記載雖然寥寥無幾,但后世多有人假冒其名,也反映出他在當時的聲望和影響力。而在良渚文化遺址中,考古學家曾發現5000年前的玉背象牙梳,其紋飾繁復精致、梳齒也經過了精心切割和打磨,可見江南梳藝的基因早已深植。或許趙良璧的技藝,正是承襲了這般千年匠心。
幾何紋金箋灑金漆竹骨折扇?上海博物館藏
文徵明蘭花圖扇頁?故宮博物院藏
“今吳中折扇,凡紫檀、象牙、烏木者,俱目為俗制,惟棕竹、毛竹為之者,稱為懷袖雅物”,明朝中后期,折扇已經不是單純的納涼工具,而是文人雅士彰顯品味的“懷袖雅物”。江南地區作為制扇中心,名匠輩出,馬勛和荷葉李就是宣德、弘治年間(1426-1505)的蘇州制扇名工。雖二人無生平記載,但作為吳中一絕,我們可以透過同時期的吳扇推想其絕藝。吳扇之美主要源于扇骨和扇面。扇骨材質推崇天然竹材,柔韌光潤,并且鑲嵌和雕刻的應用也是吳扇的一大特色。扇面則精美華麗,不論是華貴的金扇面,還是文雅的書畫扇面,都是至臻工藝與美學的結晶。
張敬修款古琴
張敬修款古琴
張敬修款古琴
明朝時古琴藝術鼎盛,文人視琴為“道器”,對音色、形制有著極致的追求。明朝制琴名匠張寄修所制作的古琴,尺寸適中,發音清越松透,受到不少琴家喜愛。明代虞山派琴家嚴澂曾在《松弦館琴譜·楷琴記》中記錄了他請張寄修用楷木制琴的過程,在嚴澂等人的監制下,一共得到了十多床琴??梢?strong>張寄修的技藝是被著名琴家認可的。但目前并未發現有“張寄修”名款的明代古琴,有說法稱其名為張敬修。而如今傳世古琴中的確有幾把張敬修款的古琴,從中可以領略張寄修絕技的風采。
三弦子
至于范昆白的三弦子,史料記載更是少之又少,但作為中國傳統彈撥樂器的三弦子,它粗獷豪放的音色,或許已成為范昆白技藝的回響。
手工藝的本質是“以物載道”,這些吳中匠人,用他們的雙手,賦予藝術品生命力,將文人的雅趣、士大夫的精神融入其中,使器物遠遠超越了其本身的實用價值。吳中絕技或許會隨時間消逝,但器物所承載的匠魂卻在對抗時間與遺忘中得到永生。
參考資料:
1.“龍槎”杯之藝術風格及成因淺析,《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2.犀角器中的瑰寶——明鮑天成制仙人乘槎杯,《收藏界》,2007年01期
3.關于朱碧山銀槎的辨偽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03期
圖片 | 朱紫璇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