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數量創下歷史新高。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數據,五一期間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超過6049.19萬人次,同比增長17%。這一數字不僅超過了2024年五一期間的參觀人數,還創下了歷史新高。
具體到各省份,陜西、江蘇、浙江、河北、山東、河南、廣東、四川等地的接待量尤為突出,均超過300萬人次。其中,陜西省接待觀眾約652萬人次,江蘇省約531.7萬人次,浙江省約459萬人次。這些數據充分顯示了文博場館在假期期間的高人氣。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吸引了大量觀眾。據統計,5月1日至5日期間,全國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接待觀眾達331.32萬人次,同比增長2.3%。其中,有11家遺址公園的游客總量超過10萬人次。
此次博物館接待人次的大幅增長,反映了我國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和公眾文化體驗需求的增長。博物館不僅是展示歷史文化的場所,更是人們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的平臺。
多家博物館和遺址公園在假期期間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非遺展示、民俗表演、文創市集等,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與。例如,洛陽古墓博物館推出的文物主題印章吸引了年輕人排隊打卡,南昌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則通過VR技術還原漢代場景,單日就有5.7萬人次體驗。
博物館的創新舉措讓文物不再“高冷”,變得可觸摸、能互動,進一步拉近了觀眾與歷史的距離。陜西歷史博物館內,家長給孩子講解唐代彩繪生肖俑;三星堆博物館靠著1700余種文創產品,年銷售額近2億元。
從線下排隊打卡到線上云展覽的興起,從文創周邊的熱銷到數字互動體驗的普及,博物館正以更加開放、包容、親民的姿態融入大眾生活。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假期“泡”在博物館,這不僅是對文旅消費方式的升級,更是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的生動展現。
博物館作為時間的守護者和文化的傳承者,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者。觀眾在博物館中不僅與歷史對話,更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尋找文化的根源,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