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02 21:33
經濟觀察報記者 鄭晨燁
8月29日,協鑫能科(002015.SZ)發布了2025年半年度報告: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4.22億元,同比增長15.29%;歸母凈利潤5.19億元,同比增長26.42%。
這算是一份比較穩健的成績單,畢竟對于一家總市值200多億元的企業來說,這樣的增速也談不上驚艷。但對于熟悉財報的人來說,比歸母凈利潤更關鍵的,還有一個名為“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的指標。
這個指標的作用,是剔除掉一次性的、非主營業務的收入,用來衡量一家公司靠主營業務真正賺錢的能力,協鑫能科上半年的這個數字是4.64億元,同比增幅達到了67.91%。
也就是說,這家能源公司的業務看上去很傳統,但其核心業務的賺錢能力卻出現了高速增長,其“扣非凈利潤”的增速,是賬面凈利潤增速的兩倍以上。
協鑫能科的業務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傳統的熱電聯產——即在發電的同時,利用產生的熱能對外提供蒸汽或供暖;另一部分,則是新能源的應用,具體包括投資、建設和運營光伏電站與儲能電站。
協鑫能科增長的背景,是整個新能源行業對“內卷”一詞的普遍焦慮:過去數年,產業鏈的焦點高度集中于光伏與儲能等領域的上游制造環節,商業模式趨于同質化,尋求差異化的增長路徑成為行業的共同課題。
協鑫能科的業績,恰好提供了一個“反內卷”的樣本。
其增長的核心動力,并非來自傳統的“能源資產”業務,而是源于一個名為“能源服務”的新業務板塊,財報顯示,上半年這塊業務實現收入10.79億元,同比增長378.81%,占總營收的比重也從去年同期的4.79%提升至19.9%。
一個收入占比不到兩成的新業務,正在重塑這家能源公司的增長引擎,這門生意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在一個普遍尋求突破的行業里,找到一條高增長路徑的?
“能源服務”是什么生意?
協鑫能科的“能源服務”業務,看上去增長很快,但也并非沒有疑問。
財報顯示,“能源服務”業務的毛利率為31.23%,同比下降了17.49個百分點。收入暴增,毛利率卻顯著下滑,這通常不是一個好信號。
在2025年9月2日的業績交流會上,協鑫能科副總裁、財務總監彭毅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提問時,回應了這一問題。
根據他的解釋,毛利率下降,主要是因為“能源服務”板塊內部的業務結構發生了變化。其中,增速最快的“節能與技術服務”業務,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了474.5%,其營收占比也由3.26%大幅增長到16.26%。但這部分業務尚處在快速拓展市場的初期階段,需要投入較多資源,因此拉低了整個能源服務板塊的整體毛利率。
這種以階段性利潤換取市場規模的打法,在快速增長的新興業務中并不少見。這也可以說明,協鑫能科正在將大量資源,傾注到“能源服務”這一新業務上。
那么,這項新業務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在公司的業績交流會上,管理層給出的答案是“虛擬電廠”,英文簡稱VPP。
虛擬電廠并不是一個物理上存在的發電廠,根據協鑫能科董事長朱鈺峰在業績交流會上的說法,它更像是一個“聚合分散資源協同參與電力市場的新型組織”。
用大白話來說,虛擬電廠是一個能源管理系統。
過去,電網的電力來源主要是少數大型發電廠,調度和管理相對簡單。但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大量零散的、小規模的電力資源,比如工廠屋頂的光伏板、商場里的儲能電池、地下的電動汽車充電樁等等。
虛擬電廠的作用,就是通過互聯網和軟件技術,把這些分散在城市各個角落的“零散電力”聚合起來,形成一個可以被統一指揮和調度的“資源池”。
當電網在用電高峰期需要更多電力時,虛擬電廠平臺可以向資源池里的這些用戶發出指令,讓他們暫時減少用電,或者讓他們的儲能電池向電網反向送電。
作為回報,這些用戶可以獲得相應的補貼或收益。虛擬電廠平臺則通過參與電力市場的各類交易來獲取利潤。
這已經不是一個僅僅停留在概念上的事情。
根據協鑫能科總裁費智在業績交流會上披露的數據,截至2025年6月30日,協鑫能科的虛擬電廠業務可調負荷規模已達到約690MW,并且業務范圍已由江蘇逐步拓展至上海、浙江、四川、深圳等區域。
而在全國電力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江蘇,協鑫能科在省內輔助服務市場的實際可調負荷規模,占比達到了約30%。
這門生意之所以在當下快速爆發,與市場和政策兩個層面的成熟密不可分。
該公司董事長朱鈺峰在回應記者提問時解釋了公司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大力發展該業務的原因一一
從市場層面看,國內分布式光伏、充電樁和工商業儲能的裝機量增長迅速,為虛擬電廠的聚合提供了足夠多的“零散資源”;
從政策層面看,2025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份文件首次在國家層面,賦予了虛擬電廠“獨立市場主體”的地位。這意味著,虛擬電廠從此獲得了與傳統火電廠、新能源場站同等的市場參與權,可以名正言順地參與各類電力交易,消除了此前因身份模糊導致的市場準入壁壘。
那么,又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是協鑫能科?在一個新興的賽道里,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費智在業績交流會上回答經濟觀察報記者提問時,將其原因歸結為公司“能源資產”與“能源服務”雙輪驅動的協同模式。
他解釋稱,協鑫能科并非一個純粹的技術服務商,公司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擁有多年的熱電聯產等實體能源資產,這些資產是公司接觸和鎖定高價值工商業客戶的“觸點”。通過為這些客戶提供基礎的電力和熱力服務,公司能夠精準地識別出他們對于綠電消納、能效優化等更深層次的需求,進而再提供虛擬電廠負荷聚合、綠電交易代理等輕資產的“能源服務”。
用他的話總結,就是“資產推動服務客戶導入,服務驅動資產增值”。
人工智能和RWA
“能源服務”這門生意,解釋了協鑫能科上半年利潤增長的主要來源,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這個增長能否持續?
對于一個以管理和運營電力資源為核心的業務,其未來的增長空間,直接取決于它能夠管理和調度的資源池規模。截至2025年6月底,協鑫能科的虛擬電廠可調負荷約為690MW,這構成了一個堅實的起點,但如何能讓這個數字持續、高效地擴大,是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關于這個問題,在業績交流會上,協鑫能科管理層給出了兩個方向,一是引入人工智能,提升現有業務的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二是探索資產通證化(RWA),為業務的規模化擴張尋找新的可能性。
第一個布局的核心,是與螞蟻數科的合作。
2025年6月,協鑫能科與螞蟻數科共同宣布成立合資企業“螞蟻鑫能”,根據協鑫能科董事會秘書楊而立在業績交流會上的介紹,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非常具體。
他表示,公司正基于大模型多智能體協作,為虛擬電廠的運營服務。通過負荷預測、策略算法、調度控制和交易評估等一系列智能體,對電力輔助服務、需求側響應、電力現貨交易等業務進行管理。其基礎,則是對氣象數據、設備運行數據、電價數據、政策數據和用戶負荷數據的持續分析。
簡單來說,AI在這里的作用,是試圖解決電力交易中預測和決策的精準度問題,在毫秒級的電力市場交易中,更精準的負荷預測和更優化的報價策略,直接決定了盈利空間的大小。
第二個布局,則是一種更前沿的金融探索,即資產通證化(RWA)。
新能源資產具有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這使得傳統的融資模式面臨一定局限,費智在業績交流會上就表示,RWA旨在精準破解傳統新能源項目“建設期資金沉淀時間久、資本回報周期長、出表流程繁瑣復雜”等困局。
根據他的解釋,資產通證化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光伏電站、風電場站等實體資產的產權或收益權,進行標準化、數字化的分割,形成可以在線上流轉的數字憑證。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顯著提升資產流動性,打破傳統能源資產地域壁壘和轉讓限制”。
具體來說,就是將一個實體光伏電站的未來收益權,通過技術手段在數字世界里進行精確分割。
例如,一個預計未來20年能產生2億元收益的電站,可以被分割成2億份,每一份都代表未來收益中的一元錢。這些被數字化的份額,便可以在線上進行交易、流轉,而無需對實體電站進行復雜的物理分割或產權變更。
根據楊而立在交流會上的介紹,協鑫能科在2024年12月,已與螞蟻數科合作完成了國內首單光伏實體資產RWA,標的為湖北、湖南的82MW戶用分布式光伏電站,融資規模超過2億元。
不過,資產通證化(RWA)在國內仍屬新興事物,其規模化發展也面臨一些現實限制,公開信息顯示,目前中國內地對相關業務的監管政策尚不明朗,這使得大部分項目需要通過境外市場進行。
同時,如何為實體資產建立一套可信、統一的數字化標準,也仍是行業正在探索的課題。
除了政策和監管層面的不確定性,RWA的規模化落地,在操作層面也存在一些潛在風險。
有相關從業者告訴記者,其一,是資產“上鏈”的數據可信度問題,RWA的價值根基在于其錨定的實體資產能穩定產生現金流,這高度依賴物聯網設備對發電量等數據的實時、準確采集,如何確保這些前端數據在資產的全生命周期內不被篡改或出現偏差,是一個核心挑戰。
其二,是資產的估值模型與真實運營表現的匹配度。新能源資產的未來收益受氣象、電價波動、設備衰減等多重因素影響,一旦前期的估值模型過于樂觀,而資產的真實運營表現不及預期,將直接影響其作為數字資產的價值和流動性。
這些現實的挑戰,或許也解釋了為什么協鑫能科需要引入螞蟻數科這樣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因為在公司決策層看來,一旦這些操作層面的問題得到解決,“能源服務”這門生意的最終形態,將具備極大的想象空間。
對此,協鑫能科董事長朱鈺峰曾在一次采訪中,將其與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商業模式進行過對比。他認為,平臺化的能力將極大拓展中小客戶市場規模,“就像當年的淘寶和支付寶一樣,一旦打通服務鏈條,就會迎來用戶數與業務量的爆發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