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非標融資類信托產品即將成為歷史。
9月1日起,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信登)正式執行新發布的《信托登記業務指南(版本V3.0)》(下稱:《登記指南》)。其中關鍵一條提到,“對于資產管理信托,信托公司應當落實組合投資要求,不得開展實質為單一融資方提供融資的信托業務。”
新規之下,非標類資產管理信托再上“緊箍咒”。
受中信登預登記新規所刺激,8月以來,原本發行規模已疲軟的非標信托發行迎來單周放量增長。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統計,8月第三周(8月18日-8月24日),在整體資產管理信托成立規模環比下降1.45%的背景下,非標信托產品逆勢增長,成立規模53.4億元,環比上升9.25%。
“本周多家信托公司提前調整產品發行策略,加大對存量非標信托產品的投放力度,募集隨之資金擴大。”用益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欣怡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盡管8月中下旬以來,非標資產發行量“搶跑”,但尾部放量并未扭轉收益率下滑態勢。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統計,8月第三周,成立的非標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降至5.21%,環比下降0.08個百分點,其中基礎產業類產品收益率降至5.31%,環比下降0.05個百分點。
“9月份還會有單一非標產品,是在之前登記過的,沒有募集完成,但9月之后(單一非標產品)陸續會停止登記。”有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但預登記限制對信托行業的整體沖擊不會很明顯。”
從業內的反饋來看,由于監管早已開始限制信托公司開展單一融資模式的業務,多數信托公司對此次事件有所預期,“減少單一融資模式的非標業務,轉型組合投資類業務是大趨勢。”
“組合投資類業務將會成為資產管理信托市場上的主流產品之一,未來可能有更多的‘非標+非標’和‘非標+標品’等多種組合投資類產品出現在市場上,其限制更多、合規要求更高,對信托公司的能力要求相對更高。”用益信托研究院研究員喻智也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滕杰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傳統的單一主體融資信托業務本質上是為滿足特定融資方需求而設計的金融解決方案。在該模式下,信托公司依托牌照優勢募集社會資金,并定向投資于單一融資主體,實質上形成了與傳統銀行信貸功能重疊的“影子銀行”通道。
“此類業務的競爭格局迫使信托公司不得不承接銀行體系篩選后的次級融資需求,底層資產質量天然承壓。”滕杰認為,“同時,根據《關于規范信托公司信托業務分類的通知》(下稱:《通知》)的監管要求,此類資產管理信托需以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形式發行,導致投資者群體分散且規模較大。在單一融資主體風險高度集中的結構下,若底層資產出現違約情形,極易引發連鎖反應,最終波及大量投資者權益。”
實際上,三分類《通知》( 2023年3月20日,原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信托公司信托業務分類的通知》 )發布以來,監管對于信托壓降非標資產的態度一直是高舉高打。
2023年年中,就“三分類《通知》”實施后行業集中反映的問題,各地銀保監就曾向屬地信托公司傳達相應指導口徑時就明確信托公司不得以私募投行角色、通過資產管理信托業務形式,開展實質為滿足單一融資方特定融資需求而發行信托產品募資的業務。
2023年11月,《信托公司監管評級與分級分類監管暫行辦法》發布并實施,在設定系統性影響的評估要素及權重設置環節,資產管理類信托資產規模、投資者數量等要素被設置為較高權重,由此進一步促使信托公司壓縮非標資產規模,降低多層嵌套產品的復雜性。
2024年中,監管部門召集部分信托公司傳達包括非標信托需進行組合投資,新增固收類(債券投資)信托產品需用市值法估值等要求,此外,監管明確非標信托需進行組合投資,后續單一資產占組合的比例或不得高于25%。
2025年4月,《信托公司管理辦法》迎來18年來首次修訂,征求意見稿中首次提出“信托公司應當委托外部審計機構至少每年對信托業務進行一次外部審計,至少每年一次對基礎資產涉及非標準化資產的資產管理信托產品進行逐產品外部審計”。
界面新聞采訪獲悉,目前,“單一資產占組合的比例或不得高于25%”這一規定仍未在業內落地。但自2024年下半年起,非標組合類投資在業內已較為流行。就用益金融統計,10月在基礎產業類信托中,共有129款組合投資類模式的產品成立,占比32.65%。
“現在比較常見的組合方式就是兩個非標(項目,下同)各占50%,或者非標80%+標20%。”華北一家信托公司業務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但9月1日后單一資產不允許預登記后,組合投資具體如何執行還有待監管厘定。”
“而針對組合投資的實施細節,業內比較期待《資產管理信托管理辦法》的落地。”北京一信托公司戰略部研究員還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在今年4月18日發布的2025年規章制定工作計劃中曾列明到,今年將修訂《信托公司管理辦法》,并制定《資產管理信托管理辦法》。
在滕杰看來,本次信托預登記新規的核心沖擊在于徹底終結了單一融資主體的“類信貸”業務模式,通過登記環節的剛性約束,倒逼行業從“非標通道”轉向真正的組合投資管理。
“對信托公司而言,組合投資模式帶來三重結構性挑戰”,滕杰向界面新聞分析道,一是資產端重構困境,傳統依賴單一城投或地產項目的“點狀風控”業務邏輯失效,但非標資產的期限錯配、區域分散、利率定價和行業風險異質性導致實操難度大幅增加;二是專業能力斷層,組合投資需同步掌握宏觀配置、資產定價及跨資產相關性分析能力,但信托行業的投研團隊對多資產協同管理經驗不足,且凈值化估值技術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是盈利模式空窗期,非標壓降導致傳統業務收入銳減,2024年信托行業利潤總額下降30%,而組合類產品管理成本上升,短期“非標+標品”混合模式雖可過渡,但仍難以填補利潤缺口。”滕杰指出。
前述受訪信托公司研究員界面新聞記者透露,“非標+標其實沒啥意義。賣的時候算非標類產品,就得有非標的回報,還必須安全,那就得是最好的一批標品資產,比如用最好的城投債券。”
“好的標品資產用在自家標品信托產品上其實更劃得來,要是當作非標產品的底倉就有點吃虧。”該研究員認為。
整體上看,滕杰認為,對信托公司而言,當前行業陣痛實為信托公司轉型必然代價,新規加速淘汰通道依賴型機構,但長期將重塑信托核心競爭力,推動機構強化投研能力、產品設計能力和長期服務能力,真正發揮資產管理機構的專業價值,真正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定位。
“并且,監管鼓勵的是組合投資,并不是固定了‘非標+標’這一種形式。比如基金當中的FOF類產品,就是監管更為鼓勵的組合投資類產品。”華北一信托公司合規部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分析。
界面新聞關注到,相比于非標組合類投資,TOF類的標品信托組合投資自2009年出現以來,早已歷經多輪發展,更是在2021年后進入快速發展期。
TOF類信托以信托計劃為母載體,通過專業管理人配置公募、私募基金等其他類資管產品組合,形成多資產、多策略的動態投資體系。
據用益金融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4日,7月TOF信托產品已披露成立數量為481款?,環比增長33.62%,單月發行量位列年內單月發行第二位?;已披露成立規模達到85.61億元?,環比增長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