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31 14:26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錢玉娟
陳航回歸釘釘擔任CEO四個多月,尚未等到在釘釘十周年發布會上正式亮相,就因凌晨“巡崗”登上了“最卷CEO”的熱搜。
事件的起因是陳航與一個產品項目組討論至深夜,在提出修改意見后,包括項目負責人在內的成員未及時跟進,使陳航對考勤與考核機制提出更高要求,引發部分員工在社交媒體上討論。
一位釘釘內部人士透露,陳航重返釘釘后,一直處于高強度工作狀態,面對產研的工作狀態,陳航將板斧砍向組織管理。
8月25日,陳航借發布DingTalk Zen——一款讓人在連續工作數小時后,可在自然風光與場景聲音中閉眼休息的產品,回應熱搜事件:“釘釘的同學也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樣,只有工作,我們也有精彩的生活。”
盡管如此,上述釘釘內部人士表示,陳航對團隊的要求始終是“Be crazy(保持瘋狂)”,這個詞醒目地印在陳航穿著的黑色T恤背面。
自2015年上線以來,釘釘因其打卡考勤等功能,被不少上班族視為“數字化牢籠”。而其創始團隊在阿里巴巴內部則被稱為“瘋人院”,陳航也因工作狂狀態,在花名“無招”之外,被一些老阿里冠以“瘋人院院長”的名號。
陳航用六年時間帶領釘釘實現用戶從0增至3億,市場份額登頂在線辦公領域。出人意料的是,他在2021年離職進入智能硬件領域創立了兩氫一氧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兩氫一氧”)。
2025年3月31日,伴隨阿里巴巴集團收購“兩氫一氧”的消息發出,陳航重返釘釘出任CEO。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此前追隨陳航創業的釘釘高管也一同回歸。
陳航回歸之前,在2025年2月的阿里巴巴集團財報電話會上,CEO吳泳銘特別提及正值10歲重要節點的釘釘:“未來在企業端會有非常多用AI重塑企業內協作協同的場景和機會,釘釘將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面向To B領域的AI應用。”
釘釘自誕生起即定位為企業辦公協同工具,如今其對阿里巴巴的戰略意義生變。2月24日,阿里巴巴宣布投入3800億元開啟AI三年長征。一周后,陳航回歸,承擔起集團AI To B戰略落地的重任。
在日活過億、服務2600萬家企業的超級應用內外,陳航以AI重構釘釘,展開了一場“爆改”。
團隊“歸零”
獨立是陳航創立釘釘后一直堅持的運營理念。但2020年阿里巴巴推行“云釘一體”戰略,釘釘以事業部形式并入阿里云,陳航也被調離釘釘CEO崗位,未滿一年,他離開阿里巴巴創業。
2023年,釘釘從阿里云剝離,成為“1+6+N”組織架構中“N”的一部分。在當年的釘釘生態大會上,陳航曾以神秘嘉賓身份亮相。
回看釘釘的發展歷程,在陳航回歸前長達兩年多的時間里,產品沒有顯著迭代、版本停留在2022年12月發布的7.0。
釘釘8.0成為陳航回歸后推動的首個重大產品創新。他帶隊調研用戶,聽到最多的反饋是“釘釘太臃腫”。讓釘釘變簡潔的同時,陳航也警惕組織內部的“數據幻覺”。
客服團隊匯報稱,“轉人工率僅15%”“全是五星好評”,但陳航實地走訪發現,很多用戶抱怨咨詢時“答非所問”“提需求一年多沒響應”“找不到人工入口”。
一家杭州企業自2019年開始與釘釘合作。企業相關負責人稱,問題出現,經常得不到客服正反饋,這種情況持續到2024年,這堅定了企業轉投飛書的想法。
切換合作平臺一年有余,上述企業相關負責人愈發感覺釘釘在產品迭代、新功能效果和用戶群像等方面,逐漸被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客戶流動絕非單向。該負責人也透露,飛書的服務費用高于釘釘,一些大中型企業轉向飛書的同時,也有不少對價格更敏感的中小企業、創新型企業遷至釘釘。
為精準把握用戶痛點,陳航在內部發起了“下地運動”,要求產品、研發、運營等團隊成員,每人每天擔任兩小時客服。結果令人震驚:釘釘真實的客戶滿意度僅30%。
在推動服務團隊接地氣后,陳航還重組團隊,打破“懂AI的不懂業務,懂業務的不懂AI”的局面,新設數據工程、模型訓練、效果評測三個核心團隊,以AI原生思維重建客服系統。
陳航在發布會上公布,釘釘的客戶滿意度已提升至80%,成本下降了90%。
陳航提出團隊心態“歸零”,這與吳泳銘在阿里巴巴內網呼吁的“重新創業”相呼應。摒棄“守成”思維,創始人再次帶隊,除了在內部重啟創業文化,釘釘在外部也重建了以用戶真實體驗為中心的組織文化。
產品重構
1850個需求分析、574項問題修復、20多條產品線優化——這是陳航回歸四個月的成果。在此基礎上,他還推動成立十幾個創新小組,分別推進AI場景或工具的研發。
他不斷思考,在AI即將帶來的這場生產力變革中,如果用AI重做一次釘釘,它會是什么樣子?
早在2023年,釘釘接入阿里通義千問大模型,截至目前,從智能文檔處理、會議記錄生成,到數據分析、市場趨勢預測;從智能客服機器人,到智能任務分配與進度跟蹤工具等,釘釘的“工具箱”里有多超141萬個 AI 應用供用戶選擇。AI驅動產品創新,同時暴露純工具類產品功能堆砌的問題。跳出產品功能疊加的路徑,陳航為釘釘重定方向:不再只是一家工具公司,而要借助AI徹底重構傳統工作方式。
8月25日,釘釘8.0暨AI釘釘的1.0發布,推出釘釘ONE、DingTalk A1、AI聽記、AI搜問和AI表格五個產品。其中,限量發售的DingTalk A1尤其引人關注,這是一款厚度僅3.8毫米、可磁吸于手機終端的AI錄音硬件。
釘釘希望DingTalk A1與語音軟件AI聽記協同,將現實場景中的語音交流無縫轉化為智能數據。一位語音轉錄領域的創業者認為,釘釘軟硬兼修發力語音識別,面向的是辦公場景中隨時隨地的智能記錄、轉寫與分析,這可能與科大訊飛形成競爭。
不過,科大訊飛的錄音設備在形態上與DingTalk A1不同,反倒是國內語音智能交互領域的AI企業出門問問,今年4月推出的可磁吸、卡片式AI錄音硬件TicNote,是釘釘AI硬件的直接競品。
截至8月20日,TicNote全球銷量已突破3萬臺。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并不將TicNote視為單一轉錄硬件,其內置的ShadowAI算法,使TicNote成為軟硬結合甚至有望成為AIAgent入口級的產品。
李志飛在2024年調研“錄音背夾”這一硬件形態的品類時,國內一些巨頭也在跟進,“很多玩家都想嘗試,誰也擋不住”。他告訴經濟觀察報,當前人們離不開手機這一入口,而TicNote這類AI硬件也依托于手機,旨在結合AI未來的想象空間與人類使用場景,成為人類隨身的AI思考伙伴。
釘釘限量發售的DingTalkA1在與AI聽記協同方面強調“大力出奇跡”,與通義實驗室合作,投入1億小時的專項訓練后,語音識別準確率達97%,這也體現了釘釘軟硬一體打造AI生態的策略。
產品重構的效果往往需要通過商業結果驗證。盡管飛書的CEO謝欣曾指名道姓稱,“飛書多維表格比釘釘領先至少12個月”,但陳航在8月25日的發布會上表示,釘釘的AI表格已幫助某美妝公司達人運營效率提升24倍。
戰略重心
以往,釘釘作為工具提供商,沿襲傳統SaaS模式,向客戶銷售應用和服務,有無效果都不影響其訂閱制的收費模式。
在8月25日的發布會上,陳航多次強調“商業結果可交付”“結果OK再付錢”。釘釘選擇顛覆SaaS商業模式,升級AI應用中心,從AI硬件到AI模板、AI助理等市場產品均推行按結果付費。這意味著,釘釘的戰略發展與生態構建都將以結果驅動。
在產品重構基礎上,釘釘以結果驅動構建分層次、分場景的AI生態:面向中大型企業提供專屬AI、專屬部署與專屬品牌,支持單物理機部署整套釘釘;為初創企業打造AI創業助理;面向全球化企業提供“一個釘釘”解決方案。
陳航介紹,AI創業助理能幫助初創企業實現“一個人的公司”;“一個釘釘”通過支持多語言、多時區、多地域合規部署,將企業出海協同的成本從2000元/人/年降至500元/人/年。
釘釘不再滿足于做“協同工具”,而要“以AI重構工作方式”。總部位于深圳的韶音科技部署釘釘近五年,“釘釘不只是一個App,它還是一個會自我進化的‘智慧體’”。韶音科技中國區CEO楊云期待AI釘釘1.0的產品功能為團隊所用,他認為隨著AI原生能力融入,企業工作效率將大幅提升。
重返釘釘,陳航以創始階段的“瘋狂”狀態,推動著這個超千人的組織進行一場轉型。AI釘釘1.0成功與否,陳航團隊要面對商業市場的競爭和考驗,中國軟件行業也要迎接新技術的沖擊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