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自拍亚洲-国产精品自拍一区-国产精品自拍在线-国产精品自拍在线观看-亚洲爆爽-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古塔藏珍:說蘇州兩座古塔的珍貴文物

2025-08-28 08:36

作者 文博時空

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 前面說過,我訪問蘇州博物館,本是奔著兩座古塔所出的佛教珍品而去,卻不料在館內被一個窖藏、兩座古墓所吸引,耽擱了半天,當然最后還是如愿看到了蘇州虎丘云巖寺塔和瑞光寺塔所發現的佛家珍寶,所以相當圓滿。在介紹過嚴山窖藏和“娘娘墓”、王錫爵墓之后,現在理當把這兩座古塔中發現的佛教文物為文介紹。

?

寶塔之城

蘇州地處太湖之濱,河湖密布,物產豐饒,隋唐時經濟加快發展,到唐大歷十三年(778),已升為江南唯一的雄州。宋代蘇州經濟文化全面提升,成為全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就佛教而言,唐代域內佛教出現的新因素都在蘇州轄境內獲得傳播和發展,兩宋時期更達到繁榮高峰,重建佛寺和新造佛寺都創新高。元代蘇州佛教衰落,但仍維系而不至于中輟,明代又得到恢復與復興,一直到清代,佛教都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在當地文化和民眾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蘇州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寶塔之城”。蘇州歷史上曾有過100多座寶塔,至今保存完好的有20多座。現存于蘇州碑刻博物館中的南宋石刻《平江圖》中,就標示10余座古塔。蘇州舊城有“七塔八幢”之說,七塔一般指北寺塔、白塔、瑞光塔、石塔、大同塔、雙塔。八幢,是指形方如塔、層層供佛的八棱形柱狀的經幢,今只余甲辰巷磚塔(名為塔,實為幢)碩果僅存。這里就介紹幾座宋代的寶塔。


北寺塔位于人民路北端的報恩寺內。報恩寺因地處城北,故習慣稱之北寺。傳三國時孫權為乳母陳氏在此建通玄寺,南朝梁武帝時,通玄寺建11層高塔。現存的寶塔為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重建,為九層八角磚木樓閣式,高76米,俗稱“北寺塔”。該塔雄偉壯觀,是蘇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筑。


云巖寺塔五代石造像(殘)


云巖寺塔位于蘇州市虎丘風景區,又名虎丘塔,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為磚結構仿木樓閣式塔,高43米。崇禎十一年(1638),大火將塔頂及各層木檐焚毀,鐵剎倒塌,塔身嚴重傾斜,重修時改九層為七層,并在七層有意向東南傾斜,以改變向西北偏倒的速度。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占蘇州,該塔又遭縱火焚燒。1949年后后經三次大修,塔體保持穩定。


瑞光寺塔位于蘇州古城人民路西南端的盤門景區,相傳東吳赤烏四年(241),吳大帝孫權為西域高僧性康在盤門內建普濟院,又建舍利塔于寺中,以報母恩,此即瑞光塔前身。現存的瑞光寺塔始建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仁宗天圣八年(1030)竣工。該塔千年來幾經毀壞和修復,1987~1990年經大修,古塔風貌得以再現。大修后的瑞光寺塔為七級八面磚木混合結構的樓閣式佛塔,高53.6米,塔剎以銅鑄貼金的日、月和葫蘆結頂,象征“日月瑞光”。


雙塔在蘇州城東的定慧寺巷內,又稱羅漢院雙塔,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由王文罕、王文華兄弟捐資所建。二塔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塔,均為七層八角樓閣式仿木磚塔,高度分別為33.3米、33.7米,兩塔間距僅20余米。


瑞光寺塔內發現的彩繪描金泥質菩薩立像 圖源:蘇州博物館官網


上方塔位于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又名楞伽塔,始建于隋朝大業四年(608),北宋太平興國三年重建,高28.32米,七級八面,磚砌仿樓閣式。

?

云巖寺塔文物

云巖寺塔中的文物是在1956年起的維修工作發現的。l957年3月30日,維修工人在第二層塔心發現一暗穴(天宮),其中有經箱等文物,后來又在第三、第四層塔心天宮中發現珍貴文物。這批文物有經箱和經箱外石函、經卷、刺繡經帙、鐵鑄金涂舍利塔、秘色瓷蓮花碗、銅佛像、檀木雕三連佛龕等。


云巖寺塔經箱石函 圖源:蘇州博物館官網


石函由六塊硯石板榫合而成,平面長方形,函頂和函身每面浮雕佛像五尊(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底部四周刻如意云紋花邊,函蓋內面涂成漆地,用銀珠寫“口信心造口口盛眾口金字法華經”等字。石函內原置鎏金鏤花包邊楠木經箱。


楠木經箱箱底墊有絲織物,外涂漆,各部邊緣和接縫處都鑲包銀質鎏金花邊,或作蓮花,或作鳳尾,極為工細。邊上并列凸形圓釘。箱口搭鏈上扣有鎏金鏤花爆仗鎖,鑰匙扣在鎖上。箱蓋中間分釘鎏金角形蓮花四朵(一朵脫落),中心原有交飛鳳凰一對,已佚失,只存痕跡。底座四周木邊雕有鏤空如意頭,附近鑲邊上橫鑿小字一行:“建隆二年男弟子孫仁郎鏤,愿生安樂國為僧。”箱底外部有墨書文字。箱后鉸鏈作繭形,上面有雙鉤鑿“孫仁口”三字。這只經箱大體完整,鏤金工藝精妙,箱上記鏤藝人姓名,更屬可貴。


云巖寺塔秘色青瓷蓮花碗


越窯秘色青瓷蓮花碗由碗和盞托兩部分組成,碗為直口深腹圈足,盞托形狀如豆,盤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盞托盤面和圈足均飾重瓣蓮花,如淺浮雕狀凸起,構思巧妙,恰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其釉色滋潤內斂,捩翠融青,呈現出玉一般的溫潤感,應是五代、北宋年間秘色瓷標準器,是越窯青瓷的代表作,堪稱 “秘色瓷”中的稀見之作。


云巖寺塔一佛二菩薩像


銅一佛二菩薩像底座呈覆盅狀,上接三個枝形藕生仰蓮座,佛結跏趺坐于中間蓮座上,兩側蓮座上為立相菩薩,整體造型流暢優美,疏朗明快。


云巖寺塔十一面觀音立像


兩尊銅十一面觀音立像大體相同。觀音立于束腰蓮花臺上,一腳向側前略伸,身穿天衣,一條飄帶輕輕搭在右手上,左手持一寶瓶。全身佩有瓔珞、耳珰、頸飾、胸飾、臂釧、腕釧等裝飾,一條珠鏈從項頸處垂至足背。

云巖寺塔四神八卦十二生肖圖案銅鏡


銅鏡共發現3件,一件鏡背光素,有墨書“女弟子陸七娘敬舍大鏡一面入武丘山塔上…隆建二年三月口日題”等49字;一件鏡背有四神、八卦、十二生肖等圖案和鏡銘;一件小鏡無背紋,鏡面鏨刻有一組佛像。

?

瑞光寺塔文物

20世紀70年代,維修前的瑞光寺塔風雨飄零,其木制腰檐、平座全部脫落,塔身裂隙縱橫,野草叢生,引來鳥雀筑巢其中。1978年4月12日,三個孩童登上古塔掏鳥蛋,在第三層塔心的一堆干草中發現兩尊泥質彩色觀音像,扒去干草后,發現一個很深的窖穴,穴內還藏有寶物。三個孩童將寶物裝入麻袋,帶回家中,后交到蘇州博物館。


這批文物包括多種唐五代和宋代時書寫的佛經,黑漆嵌螺鈿經箱(唐、五代),真珠舍利寶幢(北宋),彩繪四大天王像內函(北宋),銅質金涂塔 (五代),地藏、觀音、如來像 (宋),彩繪描金模制泥質觀音像 (宋)等。這批文物大部分同密宗有關,對于研究密宗五代北宋時在南方的傳播有重要價值。


瑞光寺塔真珠舍利寶幢 圖源:蘇州博物館官網


真珠舍利寶幢高122.6厘米,主體為楠木制成,分須彌座、佛宮、剎三個部分。須彌座呈八角形,座上有一條滿身綴珠的九頭龍。須彌山之上為佛宮,宮外有八大護法天神,宮中為碧地金書八角經幢,分別以真、草、隸、篆書陰刻填金七佛之名及梵語“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幢中間是供奉舍利子的淺清色葫蘆形瓷瓶和雕版印《大隋求陀羅尼咒經》。


幢頂為金銀雕纏枝紋佛龕,龕內趺坐通體描金的木雕佛祖像。龕頂又設漆龕,內置金質寶瓶,其上罩八角形金銀絲串珠華蓋。華蓋上部為剎。剎頂是一顆大水晶球,球兩側用銀絲纏繞。這尊寶幢構思獨特,造型優美,綜合了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銀細工等多種工藝技術,是一件珍貴的佛教藝術品,為國寶級文物,原件不公開展示,現陳列的是復制品。


寶幢內的純金寶瓶
寶幢內的葫蘆形料質舍利瓶
盛真珠舍利寶幢木函 圖源:蘇州博物館官網
天王像局部


盛真珠舍利寶幢木函用銀杏木制成,為五節正方形套疊式。木函外壁彩繪四天王像為罕見的宋畫精品。四天王像比例均勻,面部表情夸張,筆墨渾厚雄健,線條生動流暢,富有變化,達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

五代時期的銅大金涂塔


銅質大金涂塔為四方形,可拆卸,全塔從上到下分別為塔剎、蕉葉形插角、塔身、銅蓋及帶有四面十六個羅漢像的須彌座。塔身雕刻為印度風格,各面刻有佛教故事,蕉葉形插角外側共刻故事三十二則,內側分立四大天王像。


?

嵌螺鈿經箱 圖源:蘇州博物館官網


嵌螺鈿經箱為盝頂長方形套蓋,蓋面圖案主體為三朵團花,中間鑲半圓形水晶,并點綴五彩寶石。箱身壁面四周嵌纏枝形石榴、牡丹等花卉,寓意“子孫滿堂”。臺座采用須彌座形式,設16個凹形臺門,中有堆漆描金瑞草,金碧輝煌。

?

銅地藏菩薩坐像


銅地藏菩薩坐像身披袈裟,衣紋流暢,半跏坐于長方形座上,左足下踏著蓮花臺,右手持一寶珠,左手置于膝上,闊額長耳,表情慈悲。

?

銅如來佛坐像


銅如來佛像皆螺發肉髻,身姿修美,肩圓,臂瘦削,胸肌結實,結跏跌坐于束腰蓮花臺上。

銅觀音菩薩坐像


除此之外,瑞光寺塔中發現的碧紙金書《妙法蓮華經》七卷、雕版印刷《妙法蓮華經》六卷、碧紙金書《佛說阿彌陀經》一卷、墨書《佛說天地八陽經》一卷、《佛說相輪陀羅尼經》一〇五卷等也都極有價值。

?

二塔所出佛教遺物均極精美,惜乎最珍貴的幾件不公開展出,為此只好借用蘇州博物館官網的圖片,以便使讀者得以一睹其真容,在此對蘇州博物館表示感謝!


作者簡介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尹莉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