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港交所網站披露四川英發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英發睿能”)遞交的IPO申請,英發睿能主營光伏電池片,是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電池片專業化制造商,公司在四川宜賓、綿陽、安徽天長,以及印度尼西亞擁有四個生產基地。
招股書披露,2022年,英發睿能的產能主要包括P型PERC電池片5.7GW年產能。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的產能主要包括N型TOPCon電池片32.7GW年產能。公司表示,目前其產能均已轉換為市場主流的182mm型號及以上大尺寸電池片,在光伏產業新城四川宜賓布局了較大規模的N型TOPCon產能電池片產能,充分利用宜賓的光伏集群效應及區域資源,與同樣在宜賓開展業務的產業鏈上下游廠商深度協同。
此外,英發睿能2024年還在印度尼西亞設立了首個海外制造基地,定位為輻射東南亞、中東及歐美市場的重要樞紐,公司希望這一布局不僅能降低物流成本,還可通過貼近東南亞新興市場,增強了應對全球貿易不確定性的能力。據市場咨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按2024年的出貨量計,英發睿能是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電池片專業化制造商,全球市場份額達14.7%。
據招股書介紹,2022年6月,英發睿能開始建設在宜賓的生產基地,成為首批入駐的光伏企業。在宜賓市政府的推動下,當地已形成完整的光伏產業鏈集群,構建了從硅料、硅棒、切片到光伏電池片、光伏組件的全產業鏈條。宜賓的區域優勢包括地水運發達,水電成本低,平均生產電價低于東部地區。在耗電量較大的光伏行業。電價優勢能夠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廠商的競爭優勢。公司與同樣位于宜賓的上下游廠商深度協同,提升了整體運營效率,同時依托當地優異的自然資源,有效控制了成本。
近年來光伏行業出現結構性過剩,光伏各環節產品價格也持續在低位徘徊,在此背景下英發睿能業績出現較大波動。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英發睿能營收分別為56.43億元、104.94億元和43.59億元,2025年前四個月錄得營收24.08億元。2023年到2024年,公司營收大幅下滑58.5%,主要系P型PERC電池片業務退出所致。2022—2024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3.5億元、4.1億元以及-8.64億元。2025年前四個月,英發睿能凈利潤回正,達到3.55億元。
英發睿能有著明顯的家族企業色彩,據招股書,現年61歲的張發玉為英發睿能董事長,張發玉36歲的女兒張敏任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張發玉32歲的兒子張杰任公司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此外,張發玉的女婿吳慶保在公司擔任非執行董事職務。
在股權結構方面,南京英公司發持有英發睿能約45.63%的股權,南京英發則由張發玉持有36%、羅寶英(張發玉之妻)持有24%、張敏持有20%及張杰持有20%股權。張發玉家族合計控制英發睿能股東會約49.10%的投票權。此外,宜賓國資相關企業合計持有公司26.51%的股權。
英發睿能官網文章介紹稱,自1987年創辦英發集團以來,張發玉便憑借其商業洞察力和行業信念,引領企業從電子配件起家,逐步發展成為涵蓋光伏電池、新能源電站、電子板塊和產業運營四大板塊的綜合性集團,目前英發集團擁有直屬和控股企業30余家,全球雇員上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