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20 12:36
記者 蔡越坤
“你們的職業生涯還很漫長,信托業未來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一定要認真思考,未來的職業道路該如何規劃。”吳沐語重心長地對年輕的同事們說。
她在信托行業工作了十余年,見證了行業的巨大變遷。十年前,信托公司的業務重心集中在與銀行業合作的通道業務、城投業務和地產業務這三大板塊。這三類業務收入曾占她所在信托公司收入的比例超過90%。
然而,隨著金融監管的不斷強化,以及信托非標融資業務向標準化業務的加速轉型,業務格局已然發生了深刻變革。如今,這三大業務的收入占比已降至50%以下。
8月中旬,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信登”)發布《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信托登記業務指南》(下稱《登記指南》)。《登記指南》核心內容明確指出:對于資產管理信托,信托公司應當落實組合投資要求,不得開展實質為單一融資方提供融資的信托業務。
這意味著,信托機構曾高度依賴單一非標資產的業務模式正式謝幕,整個行業全面邁入了組合投資的新時代。
作為一名信托行業的“老兵”,吳沐深切地感受到,一系列行業新規的出臺,正在深刻地重塑信托業的格局與未來。
2025年,吳沐已接近退休的年齡。回首過往,她感慨道,這不僅是信托行業一個時代的落幕,更是新起點的開啟。
她深知,過去行業偏離服務本質,盲目擴張,積累了很多風險。信托業轉型雖然帶來了陣痛,但這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她認為,行業新規帶來的規范化并非束縛,而是行業穩健前行的基石。
業務“變軌”
過去,非標融資業務幾乎占據了吳沐絕大部分的工作精力,也是她所在團隊的核心業務領域。2024年開始,隨著非標融資業務規模的逐步下滑,她開始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證券投資業務及服務信托業務中去。
2025年,吳沐一直專注于一單預付類資金服務信托項目。預付式消費模式在教培、健身、美容美發、物業等多個領域廣泛滲透。然而,這種模式也伴隨著諸多亂象,如商家“卷款跑路”、消費者維權艱難等。吳沐認為,預付類資金服務信托有望成為破解預付式消費困局的關鍵力量。通過這種創新的信托服務模式,可以有效地對預付資金進行監管和保護,確保資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有助于解決當前的消費痛點。
“你們未來的工作重心將更多地偏向服務領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金融從業者。”吳沐半開玩笑地對團隊中的年輕成員說。
很多信托業人士有著相似的經歷。
對于在某頭部信托公司工作的李磊而言,城投業務的壓降早在2023年便已拉開帷幕。
過去,他是政信業務的部門負責人。他所在的團隊在業務高峰期超過十人,項目一個接著一個落地,業績一路高歌猛進。
然而,市場風云變幻,曾經炙手可熱的政信項目逐漸降溫。公司為了應對市場變化,暫停了新增政信類項目,李磊所在的團隊被解散,曾經的輝煌瞬間被按下暫停鍵。與此同時,服務信托事業部成立。
李磊的工作主要內容從非標融資業務完全轉變為股權投資業務。
“過去,我所在的部門一年可以完成十幾到二十多單業務,如今可能需要兩年才能完成一單。這無疑更具挑戰性。”李磊說。
在吳沐看來,行業新規的出臺,如同一把推手,促使信托公司加快轉型的步伐。
用益信托研究員帥國讓表示,《登記指南》宣告了非標信托單一融資模式的結束,本質上是信托行業從“類信貸中介”向“真正資產管理機構”的轉變。
在新的監管環境下,信托公司失去了單一融資功能,其金融屬性或許會相對弱化,服務屬性則將進一步強化。
在“三分類”格局下,信托業傳統的非標融資業務正在逐年下滑。相比之下,投向證券市場的資金信托占比大幅提升。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資金信托投向證券市場(含股票、基金、債券)規模合計為10.27萬億元,比2023年末6.60萬億元增長55.61%,新增3.67萬億元。
紅利逝去
吳沐感慨信托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昔日,“房地產+城投平臺+通道業務”為信托業的三駕馬車業務,如今規模正在逐步下滑。
吳沐表示,早在2015年,房地產信托和政信信托的管理費處于較高水平,管理費率為1.5%到3%,例如1億元的項目,管理費可達150萬到300萬元。
彼時,單一非標信托的高管理費讓信托業的日子過得相當滋潤。在房地產信托和政信信托管理費豐厚的時期,眾多信托公司紛紛涌入這一領域,鮮有公司愿意涉足其他業務。
吳沐所在的部門,業績一直名列前茅,是公司里的“王牌之師”,同事們個個干勁十足,對未來充滿信心。
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二季度末房地產信托資金余額達2.93萬億元,占當時信托總資產規模(22.53萬億元)的15.38%,達到歷史峰值。2022年,監管窗口指導要求房地產信托集中度不超過主動管理規模的40%,但部分信托公司(如萬向信托)實際占比曾高達53.47%。
2024年末,房地產信托資金余額規模8402億元,占當時信托總資產規模比例首次跌破?4%,同期信托總資產達29.56萬億元。
2021年以來,房地產業投資正在經歷一個下行期:2022—2024年,住宅投資名義增長率分別下降9.55%、9.05%、10.50%;新建住宅銷售面積分別為10.33億平方米、9.48億平方米、7.81億平方米,同比分別下降26.74%、8.23%、17.62%。
此外,基礎產業信托在信托總規模中的占比歷史峰值曾超過15%。截至2024年末,基礎產業信托在資金信托中的占比為7.20%?(規模1.60萬億元),同期信托總資產達29.56萬億元。
傳統業務規模不斷下滑,信托人的高報酬時代一去不復返。過去,信托行業憑借城投、地產等傳統非標業務的高收益,為從業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但隨著行業轉型,這種高報酬模式已然成為過去。
2025年以來,吳沐所做政信信托的手續費已經下滑至千分之六左右,管理費率大幅降低,利潤變得非常薄。
她感受最明顯的是,以前,比方一個團隊養5個人,一年做2、3 個項目,輕輕松松就能干出10個億的規模,團隊的開銷也都能穩穩地覆蓋住。可現在不一樣了,政信類信托業務的利潤越來越薄,靠一兩個項目根本養不住團隊,還得不停地到處找新項目,才能讓團隊活下去。
經濟觀察報注意到,近年來,地產業務占比較高的信托機構頻繁出現項目風險。例如,萬向信托和中融信托等多家機構,曾先后曝出多個地產項目發生逾期。
離職、跳槽
曾經的熱門業務,如今已風光不再,業績下滑的陰影一直籠罩著吳沐。
2024年,吳沐所在部門的業績比前年下降了20%,今年更是雪上加霜。曾經的“王牌部門”,如今也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鋒芒。那種曾經的榮耀感和成就感,早已被焦慮和不安所取代。
與此同時,隨著業務的快速變遷,吳沐所在的公司也經歷了一番人事動蕩。一些同事因為無法適應這種劇烈的市場變化和業績壓力,陸續選擇了離職。
這并非個例。
面對業務的巨大調整,李磊全面轉向投資業務領域。然而,公司現有的激勵機制似乎無法給予他足夠的支持和動力,他在新的業務領域逐漸被邊緣化。李磊內心清楚,這不是他想要的職業發展路徑。經過深思熟慮,2025年,他決定離開。
李磊的下一站,是家辦財富管理業務。近年來,隨著高凈值人群的不斷壯大,客戶對于家族辦公室的財富管理需求與日俱增。他察覺到了這一市場趨勢,計劃在這個領域大展拳腳。
就職于北京地區的一家央企背景信托公司的一名信托經理,在2024年做出了離開的決定。當時,他本以為證券投資類業務會是自己新的起點,畢竟那是當時市場上較為熱門的領域。然而,他很快意識到,自己在證券投資方面并沒有足夠的專業優勢,面對復雜的市場和激烈的競爭,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于是,他跳槽到一家券商。然而,經濟下行的大環境讓業務開展變得異常艱難。市場行情不佳,客戶信心不足,項目推進舉步維艱。
經過一番輾轉,他最終來到了一家外資銀行,從事基礎工作。雖然收入相對較低,但這里的工作節奏和壓力讓他感到了久違的平靜。沒有了那種為了業績而相互競爭的氛圍。
據信托公司公布的2024年年報數據,信托行業員工人數已降至約1.6萬人,其中54.39%的信托公司進行了減員。
這一現象并非偶然。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統計,截至2023年末,信托業員工人數為17563人;2022年末,64家信托公司共有員工20691人;2021年底,68家信托公司共有員工22387 人。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信托行業人員規模正在加速收縮,行業整體呈現出明顯的“瘦身”趨勢。
信托人“尋錨”
在傳統業務的光環逐漸黯淡的當下,吳沐開啟了創新業務的探索之旅。作為團隊負責人,她如同一艘在波濤洶涌的市場海洋中航行的小船,正全力以赴地尋找屬于自己的“錨”。
近兩年,她所在的公司陸續設立了新的事業部,比如證券事業部和特殊資產管理事業部。
此外,她觀察到,公司不惜重金,招聘了一批具有專業背景和豐富經驗的人才,試圖“大展拳腳”。
吳沐坦言,過去,公司的收入主要依賴于傳統的政信和地產業務,這兩類業務曾經為公司貢獻了90%以上的收入,是公司的“現金牛”。然而,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行業競爭的加劇,傳統業務的收入占比已經大幅下降,如今僅能維持在50%左右。
吳沐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新業務方向上,比如預付類資金服務信托、消金信托等。
她坦言,雖然公司也在努力拓展其他創新類業務,但坦白地說,這些創新業務目前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尚未達到能夠支撐公司利潤主要來源的程度。它們還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有規模的利潤增長點,無法像傳統業務那樣為公司提供堅實的財務支撐。
從業者的困境也傳導至信托機構的業績。良益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57家信托公司營收平均數為11.09億元,較上年下降2.42億元,較上年下降17.89%。2024年行業營收中位數為9.02億元,較上年下降7.57%,顯示行業仍處于轉型的進程中,營收收縮的趨勢仍未得到扭轉且有所擴大。
這種局面讓吳沐所在的團隊成員上下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迷茫:一方面,傳統業務的市場份額在不斷萎縮,收入下滑明顯;另一方面,創新業務又尚未成熟,無法及時填補傳統業務留下的空白。在這種新舊交替、青黃不接的階段,團隊上下均面臨著巨大的轉型挑戰。
許多同事,包括吳沐在內,都在思考如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找到新的突破點。
信托行業在信托新三分類政策的指導下加速轉型發展,包括資產服務信托業務場景、資產管理信托業務模式,以及慈善信托服務路徑等。
信托業務的重塑,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吳沐說,過去,無論是對房地產項目的盡調還是對城投公司的盡調,管理方式都相對粗放。然而,在新的政策環境下,這種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這要求團隊成員必須走向專業化和精細化,專業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
吳沐對團隊成員說:“我們需要更多地為客戶服務,而服務的本質就是細致入微,為客戶想到方方面面。我們提供的服務不是簡單的事務性工作,而是能夠真正為客戶解決問題的高端服務。”
談及信托轉型,用益信托研究員帥國讓表示:“對于從業者來說,可從提升專業技能、優化業務模式、加強風險管理和改進客戶服務等方面應對行業變化。”
(應采訪對象要求,吳沐、李磊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