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自拍亚洲-国产精品自拍一区-国产精品自拍在线-国产精品自拍在线观看-亚洲爆爽-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場景理論與社會學研究的落地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6-30 10:45

《場景文化力:新芝加哥學派解讀城市發展》是由國內學者吳軍、王桐,以及加拿大學者丹尼爾·亞倫·西爾和美國學者特里·尼科爾斯·克拉克合著的著作。這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也是一部闡述場景理論的集大成著作。從場景理論的理論淵源、學術爭鳴和理論發展,再到場景概念的界定與測量方法、場景研究的國際研究進展以及場景理論在中國的研究狀況和實際應用,本書都作了全方位的介紹和闡述,并提供了非常實用的介紹本領域經典研究文獻的附錄。此外,它還專門介紹了場景理論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如成都的“場景營城”實踐)。可以說,本書是一部場景理論的實用入門書和工具書。作者如同學術導游,耐心細致地介紹了場景理論的來龍去脈,讓讀者可以快速了解場景理論的大致面貌。本書內容全面、邏輯清晰、論點新穎;不但介紹了場景理論的來源、脈絡和要義,而且花了較大的篇幅來介紹如何對場景展開經驗或實證研究。這對于推進場景理論在中國的發展和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書還蘊含了幾個有價值的深層次理論議題,值得進一步挖掘。

《場景文化力:新芝加哥學派解讀城市發展》

吳軍 王桐 [加拿大]丹尼爾·亞倫·西爾 [美]學者特里·尼科爾斯·克拉克 |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4年10月

 

議題1:生活資源是一種生產力

 

在過去,我們更多地從功能的角度看待生產要素和資源。例如,煤可以為機器提供燃料,鐵可以用來鑄造機器,橋梁可以克服交通的障礙,等等。在工業時代,這種有關生產要素的功能主義觀點是可以理解的。在那個時代,人們不太會把生活資源當成生產要素。在人們心目中,生產歸生產,生活歸生活,生活資源不能歸入生產要素中。在中國處于計劃體制時期流行的一個觀點是“先生產,后生活”。如果國家發展規劃過多考慮生活,生活就勢必會擠占生產所需要的資源。

但是,到了后工業時代,這種情形發生了改變。正如《場景文化力》一書所描繪的,各種舒適物(如優質學校、醫院、文化娛樂設施等)以及它們的組合(場景)越來越成為高新技術人員選擇工作地/居住地時考慮的一個因素,而高新技術人才的聚集地會吸引公司前來投資,而公司投資落戶的擇地影響了城市經濟發展。可見,舒適物體系(場景)作為生活資源其實也構成一種生產要素。生活資源包括不同的類型,如生活便利型(如商業網點、公共交通、醫院、區位因素)、生活照料型(如優質醫院、優質學校、城市清潔、完善的水電氣設施等)、生活方式型(如咖啡屋、茶室、特色餐飲、沙龍、綠道、圖書館等)、感性資源型(如宜人的氣候、秀美的自然環境、公園、江湖河海邊上的休閑帶、博物館、藝術館、音樂廳、體育場館、具有傳統特色的城市建筑等)。這些都是生活資源。它們為人們的健康、素質提升和生活享受提供了麥克斯-尼夫所說的“滿足物”(satisfiers)。

生活資源作為人們生活需要的滿足物,既可以是功能性的(如醫院、學校、交通和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商業網點),也可以是感性體驗方面的(如咖啡屋、公園、城市雕像、美術館、音樂廳、足球賽場、水邊休閑帶等)。前者是必需的,后者雖然不是必需的,但越來越被人們感覺到其不可缺少。但是,在中國的計劃體制時期,人們往往不把生活資源當成生產要素,因此生活資源的供給在總體上是被忽視的。但相對而言,在功能性和感性體驗型生活資源的供給方面,政府在前者投入的資源相對多一些。后者(感性資源)由于被看成是純消耗性的,因此得到的資源投入相對較少。

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隨著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人們對感性生活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在這個意義上,提供滿足人們的生活享受需要的舒適物體系或場景(滿足物),不但對于吸引人才流入,而且對于擴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都具有重要意義。《場景文化力》所描述的“場景營城”就是這樣的城市建設實踐。就城市吸引人才流入而言,就業機會肯定是遷移者/擇地者的第一位的考慮因素。但是,一個人在同時獲得幾個不同城市的企業職位錄取后,他/她選擇到哪個城市去就業,除了親人、戀人或朋友的因素(他們在其中一個城市),顯然還受到城市場景差異的影響。

就拉動消費來說,人的消費包括預算剛性消費(預算優先序消費)和預算彈性消費。預算剛性消費(預算優先序消費)往往會得到家庭預算資源安排的優先保障。但預算彈性消費則是情境性的。如果城市的消費場景不好,且職工沒有足夠的閑暇時間,預算彈性消費就會減少,相應地,人們就會增加儲蓄(當然,對未來的經濟預期不樂觀也會增加儲蓄)。而場景營城顯然為擴大預算彈性消費提供了必要的場景。場景成為刺激預算彈性消費的誘導因素。更重要的是,場景營城所供給的舒適物體系或場景,會吸引外地游客前來旅游和消費,從而帶動當地經濟增長。在某種意義上,場景營城成為城市提高其邊際競爭力的一個來源。場景事關一個城市的整體性的文化風格和美感氛圍。場景營城的實質就在于把城市當成一個整體性的消費品來建設。而城市作為一個整體性消費品顯然有一個質量高低的問題。而場景營城理論為提升城市(整體性消費品)質量提供了一個重要抓手。

 

議題2:軟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的一個新支撐點

 

《場景文化力》蘊含的另外一個議題是軟基礎設施構成發展的一個新支撐點。在過去的3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的一個動力來源于基礎設施的投資拉動。網友因國內在基建方面的發展成就而把中國形象地稱為“基建狂魔”。這一類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高鐵設施、高速公路和國道、橋梁、碼頭、機場、地鐵、電網、自來水設施、天然氣設施等。這一類基礎設施可以稱為“硬基礎設施”。可以說,我國在硬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基礎設施體系已經比較完善。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在硬基礎設施上的邊際投資空間在逐步減少。

中國經濟要持續增長,依然離不開投資的作用。在硬基礎設施的邊際投資回報逐步降低的情況下,應該朝哪個領域投資呢?《場景文化力》給我們的啟示是,可以往軟基礎設施領域進行投資。如果說,硬基礎設施主要是既服務于生產、又服務于消費的,那么,軟基礎設施主要是服務于消費或生活的。所謂軟基礎設施,指的就是提供感性愉悅和快樂的人造舒適物體系(如公園、水邊休閑帶、綠道、城市雕塑和壁畫、博物館、電影院、音樂廳、足球賽場、茶樓、咖啡屋等方面的投入)。在計劃體制時期,政府在城市的感性愉悅舒適物資源供給相對不足。之所以在這一類的軟基礎設施上資源投入不足,與人們對生活和消費的觀念息息相關。政策制定者認為這些軟基礎設施屬于“可有可無”的范疇,同時又由于它們是“純”消耗性和非生產性的,并擠占發展所需的資源,因此應該減少資源投入。

到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軟基礎設施的投資其實也是生產性的。率先提出這一觀點并產生學術影響的就是新芝加哥學派(如克拉克等)。軟基礎設施主要就是滿足人們感性愉悅和快樂需要的生活設施。之所以說公園等舒適物是“基礎設施”,是因為,沒有這樣的設施和場所,許多休閑和娛樂活動就無法開展。之所以說這些感性舒適物是“軟”的基礎設施,是因為它們在人類的需要層級上位于較高的層級(精神需要)。在低層級的需要未得到滿足之前,人們往往不會追求這些高層級需要的滿足。因此,這些較高層級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滿足的頻率和程度就具有更大的彈性,屬于“軟性”需要的范疇。

隨著人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人的長大成人,人們越來越把感性享樂和精神愉悅的需要的滿足當成“必需”。以旅游為例。依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在2024年,即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5.1%)都呈現出增速下行的情況下,國內旅游花費總額卻在較快增長(17.1%)。這說明,旅游作為一種追求感性快樂和精神愉悅的消費,越來越具有某種“剛性”。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需求將是擴大內需的一個著力點。而軟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將為擴大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生活提供高質量的設施、場所和產品。而軟基礎設施也成為邊際投資空間相對較大的一個領域。當然,這一方面的投資必須與居民的需要相匹配,必須成為有效供給。否則也會造成投資浪費(如當下一些雷同的文旅項目的投資失敗案例)。避免同質化,提高創新力,精準地滿足居民需求,是軟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必須要做好的功課。當下江蘇省的“蘇超”的火爆,恰恰說明了居民追求感性和精神快樂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國足比賽如果不能充分滿足這種需求,“蘇超”就取而代之。

 

議題3:如何避免社會的物象化而讓社會學研究“落地”

 

《場景文化力》也給我們一個社會學研究要“落地”的啟示。毋庸置疑,社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對實際的社會現實的抽象和概括。但是,我們卻不能把這種抽象的“社會”概念物象化。所謂物象化(reification),就是把概括各個具體現象的某種共同屬性的抽象概念當成可以脫離具體現象而具有自身獨立的實體存在。例如,我們不能把“水果”看成是可以脫離蘋果、梨子、香蕉等具體的水果而有著自身獨立的實體存在。同樣,“社會”作為對人類群居狀態的抽象概括,并不具有脫離一個又一個的個體或人群的實體存在。在其實質上,物象化就是剝離抽象概念的內涵(即從具體對象中概括或抽象出來的共同屬性)所依托的外延(概念內涵所適用的具體對象),從而把抽象概念的抽象屬性(內涵)當成是可以脫離其對應的具體對象(外延)而具有獨立的實體存在的過程。社會也是一個抽象概念。“社會”的物象化就是把社會看成是一個脫離了一個又一個具體的個體或人群的、具有自身獨立的實體存在。這樣的脫離具體個人或人群而被賦予實體存在的社會,不過是我們的想象。物象化就是把我們的想象當成獨立實體。盧卡奇等學者對于這一類物象化現象,早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場景理論的學術價值必須放在社會的物象化的背景中來定位。在過往的社會學研究中,我們或多或少把社會看成是脫離某些必要、但又具體的因素的存在。例如,社會作為人群的聚集地是存在于特定的空間位置(經緯度)和空間范圍的。但是,盡管社會學、尤其是芝加哥學派中的社區研究者、列斐伏爾、吉登斯以及一些城市社會學和鄉村社會學的等學者考慮到地理區位和地理范圍等空間因素在社會學中的地位,其他許多社會學研究卻沒有把地理區位和地理空間范圍納入其分析框架。如果他們談到地理區位和地理范圍,也只是作為背景,而不是作為因果模型中的一個變量。造成這種偏好的一個原因或許是社會科學的學科分工。由于空間被認為是屬于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因此就從社會研究的分析框架中剔除出去了。另外一個影響因素是社會學研究者擔心陷入地理決定論,于是,社會學的因果模型中必須剔除地理變量。

除了地理區位和地理范圍,人造的建筑環境、場所及其空間組合和結構,也因為被認為不是社會學的影響變量,而難以納入社會學的研究綱領。于是,社會成為一個脫離了物質環境和物質構成(包括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的純粹的社會。但是,這種脫離物質環境和物質構成的社會,卻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社會的物象化陷阱。世界上難道還存在一個不存在于任何一個地理區位、不占據一定地理范圍、不具有具體的物質建筑環境的社會嗎?

場景理論就是一個反社會物象化的結果。新芝加哥學派重新強調了社會所在的空間范圍內的各種具體的物質客體或設施(如街道、廣場、停車場、商場、餐館、電影院等)在社會系統和社會生活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例如,我們可以把電影院看成是文化或制度的產物,但就是不愿意無保留地承認它其實就是一種物質客體。我們頂多認為電影院是文化或制度的載體場所,而不愿意承認它作為一種物質客體本身也會對社會進程產生影響。場景理論就是要克服社會的物象化的局限,重新把物質客體納入社會分析框架或社會學研究綱領。

物質客體也會影響社會進程的觀點,是場景理論在社會學領域中的一個貢獻。當然,物質客體并不是獨立、自發地發生影響作用,而是在與人的互動中產生其影響。在強調物質客體對社會進程的影響作用上,場景理論與卡龍和拉圖爾等人的行動者網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場景理論有著自己的學術淵源和脈絡。它源于芝加哥學派對社區研究的重視。而社區研究綱領則包括物質客體、地理區位和地理范圍在內。場景理論的前身是舒適物理論。舒適物理論強調一個地方所具有的舒適物(如宜人的氣候、咖啡屋、音樂廳、博物館、圖書館、便利的商業網點、自行車綠道等)數量和構成,會對一個地方的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構成影響。但舒適物理論的分析單位過小,側重分析一個又一個具體的舒適物(如歌劇廳等),而忽略了各個舒適物之間的組合及其結構所帶來的總體性體驗。場景理論就是要克服這種局限,強調各個舒適物之間的組合與結構所形成的總體性、綜合性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效應。場景包括天然的環境(如自然環境),也包括人為建造的各種舒適物,還包括人或人群以及象征和符號。在場景中,物質客體和人形成互動關系,并被納入社會現實的建構過程。

場景理論是一種把抽象的社會加以具體化的研究綱領。社會研究的目標是通過提供社會科學知識來促進人類福祉的提升。在過去,我們側重研究如何提升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但相對忽略了對地方質量的研究。而提升地方質量的一個路徑,就是場景理論的研究及其應用。事實上,生活質量、社會質量和地方質量是有著內在聯系的。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必須落實到地方,而地方乃是一個有著空間邊界的場景。沒有優質的場景,其實也就沒有優質的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換言之,社會研究必須“落地”。我所說的“落地”是指社會學研究不能忽略的地方(空間位置、空間范圍以及空間范圍內人口素質與各種舒適物客體的組合結構)。而《場景文化力》就是一部“落地”的社會學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