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用利息生活” 成為年輕人理財新追求的當下,小紅書正憑借其獨特的 “種草” 屬性與龐大年輕用戶群體,成為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圈粉的全新戰場。2025年以來,金融機構加速布局社交平臺,超200個官方賬號扎堆小紅書,其中銀行類賬號便超60個,一場圍繞流量入口的“數字化博弈”已然打響。
數據顯示,小紅書平臺35歲以下用戶占比超八成,24歲以下用戶占比達44.74%,精準匹配銀行潛力客群。為爭奪年輕市場,銀行各出奇招:招商銀行打造 “小招喵” 卡通形象,通過 “喵豆時裝周” 等趣味欄目提升用戶黏性;寧波銀行構建起涵蓋不同零售業務板塊的賬號矩陣,實現精準觸達;江蘇銀行則跨界音樂節,借助購票福利活動引流。招商銀行以47.8萬粉絲量登頂銀行類賬號榜首,中信銀行信用卡、光大銀行微銀行等緊隨其后。
銀行積極布局的背后,折射出業務轉型的迫切需求。受凈息差收窄、代銷業務承壓影響,2024年A股42家上市銀行中,超七成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下滑。在此背景下,小紅書不僅成為銀行品牌宣傳的新窗口,更被寫入中信銀行、重慶銀行等機構的財報,成為業務增長的重要抓手。部分城商銀行已嘗到甜頭,有理財經理透露,通過小紅書單月獲客可達80人。
然而,流量爭奪戰并非一帆風順。虛假賬號仿冒、內容同質化等問題凸顯,合規風險亟待破解。對此,易觀千帆專家王璽建議,銀行應把握運營節奏,借助技術手段實現精準營銷,并注重生態協同。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吳丹則強調,需建立專業合規審核團隊,加強數據安全防護,同時以差異化內容打造核心競爭力。隨著監管政策持續完善,銀行如何在合規框架下實現 “內容種草” 到 “業務轉化” 的閉環,將成為決勝零售市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