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我是初一學生的家長,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的親子關系出現了嚴重問題:他拒絕溝通、頻繁頂撞、沉迷網絡游戲,甚至還多次因瑣事與我發生激烈爭吵,最長一次冷戰持續了整整兩周。我們嘗試過增加親子活動、聽從班主任建議"冷處理",但收效不大。
孩子常因作業未完成摔書、指責我們"只會嘮叨",甚至摔門離家。上周他提出想參加籃球社團,我們只是表示讓他考慮考慮是不是會耽誤作業時間,他就暴躁起來。
我們發現原來的溝通方式似乎已經完全失效。他曾因與朋友發生爭執情緒好幾天特別低落,我們試圖安慰時,他卻冷冷回應"你們根本不理解我的心情!"這讓我們一下子感覺心理上挺難受的,不知道該怎么跟他相處了。
希望得到一下建議或者方法。
?——白樺林下
回復如下:
先給您寬寬心,因為青春期親子沖突是很普遍的現象,接近一半的家長都會經歷類似的階段,所以不必過于自責,允許親子關系在這個時期存在“不完美”,存在矛盾沖突。
結合信中描述的情況,我想從心理發展規律、溝通策略調整和具體行動方案等方面,為您提供一些建議。
青春期孩子的大腦發育存在一個特點,負責理性決策的前額葉皮層發育滯后于情緒腦,這使得他們容易沖動、情緒起伏較大。您孩子出現摔書、冷戰等行為,其實是他情緒調節能力不足的體現,并非是有意要和您對抗。就像您提到孩子想參加籃球社團卻遭到否定,這背后是他渴望被尊重、渴望成為獨立個體的信號。當您表示擔心影響作業時,孩子很可能會理解為家長只看重學習,進而產生防御心理。此外,您嘗試的“冷處理”或許會讓孩子感到被冷落,“說教式安慰”也難以真正觸及他的情感深處,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共鳴,而非簡單的解決方案。
在溝通方面,我們可以嘗試從“說服”轉變為“共情”。比如,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說“你怎么又發脾氣!”,而是換成“你因為作業的事很煩躁對嗎?媽媽小時候也會因為被催作業著急。”先描述他的情緒,再表達理解,減少直接給建議,用自我暴露的方式降低孩子的防御心理。
下達指令時,不妨用“有限選擇”代替命令,像把“馬上寫作業!”換成“你希望現在開始寫作業,還是吃完點心再開始?但十點半前必須完成哦。”在保障健康、安全等底線的前提下,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決策權。
另外,還可以開展“非對抗性”對話的小活動,每周固定時間,就一些和孩子有關的話題,開展平等交流的發言,發言的時候可以把水杯,或者好玩的小玩具作為“發言權杖”,拿著發言權杖的人發言時其他人不能打斷,不能反駁和指責,輪到“發言權杖”在自己手里時再發表自己的觀點。討論圍繞具體事件展開,避免翻舊賬。
針對您孩子的情況,還有一些具體行動方案。當孩子出現情緒極端暴躁時,準備適合您自己的“情緒急救包”,如出門遛一遛,男士可以選擇抽根煙緩一緩等,并告訴他:“難受時可以像媽媽一樣,選一種方式讓自己平靜。”等孩子情緒平復后,再詢問:“上次你摔門離開時,心里最希望媽媽做什么?”引導他表達想法,而非指責。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家長交流,說明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出現了問題。修復信任可以從一些“微行動”入手,每天花3分鐘給予孩子“積極關注”,比如睡前對他說:“今天你和朋友討論籃球戰術時特別專注,媽媽覺得你很有領導力。”如果您忍不住說教,不妨主動承認:“剛才媽媽又用老方法了,其實我想說的是……”為孩子示范自我覺察。
您可以加入本地家長互助小組,定期和信任的朋友傾訴,但要注意避免把焦慮傳遞給孩子。每天花點時間進行自我覺察,記錄下3件讓您感到焦慮的事,按照“事實-感受-需求-行動”的格式梳理,例如:事實是孩子沒寫作業,感受是焦慮,需求是希望他學會時間管理,行動是引導孩子嘗試使用番茄鐘管理。
教育不是雕刻玉石,而是喚醒種子。請給孩子一些時間,也給自己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