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我是一位六年級孩子的家長,最近一直為孩子的學習問題感到非常焦慮,特地寫信向您求助。
我的孩子馬上就要上六年級了,可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尤其是最近,我明顯感覺到他對學習越來越被動。每次放學回家,他總是先想著玩,作業要催好幾遍才磨磨蹭蹭去寫,而且寫作業時總是心不在焉,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拖拖拉拉的。
更讓我頭疼的是,他總說學習是為了我,而不是他自己的事。我問他為什么不好好學,他總是說:“你們大人不是讓我好好學習嗎?我學了不就行了嗎?”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感到很無奈。我知道他心里并沒有真正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所以學習起來總是沒有動力。
我嘗試過很多方法來激勵他,比如給他買學習用品、承諾考得好就獎勵他,但這些方法都只是暫時的,過不了多久他又恢復了老樣子。我也試過和他講道理,告訴他學習的重要性,可他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根本聽不進去。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了,看著他這樣的學習狀態,我擔心他以后會越來越跟不上,甚至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我希望他能主動學習,能真正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父母的期望。
我該如何引導他,讓他對學習產生主動性呢?我真的希望他能有一個好的學習態度,能主動去學習,而不是每天被我催著趕著。
——無力的爸爸
回復如下:
感謝信任并分享孩子的困擾。從你的描述中,我能感受到你對孩子學習的重視與擔憂,也理解孩子目前“被動學習”的狀態讓你感到無力。結合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為你提供一些建議,幫助孩子逐步建立學習主動性。
孩子將學習視為“為父母而學”,本質上是責任歸屬錯位和內在動力缺失的表現。根據心理學研究,學習動力的形成需要滿足歸屬感、價值感、自主權。當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接納與支持,只覺得學習是滿足父母期望的任務時,自主學習的動力就會被壓抑。學習若不能與孩子的興趣、成就感聯結,就難以讓他體會到學習的意義和樂趣。過度干預會削弱孩子的掌控感,導致依賴或反抗。當前,孩子可能因長期被否定、目標模糊或學習方法不當,逐漸形成“習得性無助”。這種心理會讓他們覺得無論自己怎么努力都無法取得好成績,從而對學習產生消極態度。因此,調整家庭互動模式、重建孩子的學習信心是首要任務。
你可以嘗試從“批評”轉向“共情”,停止比較與指責,避免“別人家孩子如何”等語言,轉而關注孩子的情緒。例如:“爸爸看到你最近寫作業有些煩躁,是因為題目太難,還是累了?”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與關心,而不是一味的批評與指責。同時,用“描述式鼓勵”替代空洞表揚,不說“你真聰明”,而是說:“這道題解題步驟清晰,看得出你認真分析了題目。”具體的描述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優點和進步之處,增強自信心。你還可以分享自身經歷,坦誠告訴孩子:“爸爸小時候也怕數學,但后來發現只要一步步來,就能解決難題。”拉近親子心理距離,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曾面臨過類似的困難,從而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
同時,你可以從“外部要求”轉向“內在意義”,將學習與興趣結合,若孩子喜歡游戲,可設計“闖關式學習”,如用數學計算游戲道具價格,用英語描述角色故事;若喜歡動手,可嘗試科學實驗或制作知識卡片。讓學習與孩子的興趣緊密相連,使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你還可以賦予學習“成長意義”,例如:“學會英語,以后你可以和外國朋友交流旅行見聞”;“掌握數學,能幫你設計喜歡的動漫角色模型”。幫助孩子認識到學習對自身成長和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設置“小目標 + 即時反饋”,將大任務拆解為每日可完成的步驟,如每天背誦5個單詞,完成后記錄在“成就墻”上,讓孩子直觀看到進步,及時給予反饋和鼓勵,強化孩子的學習動力。
你還可以從“父母主導”轉向“共同決策”,讓孩子參與學習計劃制定,例如:“你希望每天先寫作業還是先運動?周末想如何安排復習時間?”賦予選擇權能增強責任感,讓孩子在學習計劃的制定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對學習的投入度。同時,逐步放手,允許試錯,若孩子獨立完成作業但效率低,可溫和提醒:“這次用了40分鐘,比上周快了5分鐘!如果減少分心,下次會更棒。”鼓勵孩子自己探索和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允許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犯錯,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引入“番茄鐘工作法”,與孩子約定25分鐘專注學習 + 5分鐘休息,用計時器輔助,培養時間管理能力。
你也可以從“壓力場”轉向“能量場”,設立“無作業時段”,每天留出30分鐘家庭自由活動時間,如散步、桌游,讓孩子感受到學習不是生活的全部,緩解學習壓力,增進親子關系。同時,用“榜樣力量”替代說教,分享名人或身邊人的成長故事,如“愛因斯坦小學成績也很普通,但他對科學充滿好奇”,傳遞“堅持比天賦更重要”的理念,激勵孩子努力學習,追求進步。此外,減少物質獎勵,強化精神激勵,例如:“這次考試進步了,周末我們可以一起去圖書館選幾本你喜歡的書。”讓孩子明白學習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物質獎勵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滿足和成長。
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你需要注意避免一些誤區。例如,避免過度干預,頻繁檢查作業、替孩子整理書包等行為會削弱其自主性。過度干預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同時,避免虛假鼓勵,需具體描述進步點,如:“這次作文的細節描寫讓故事更生動了”。虛假的鼓勵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誤解,認為只要完成任務就能得到表揚,而忽略學習的真實價值和意義。此外,避免忽視底層需求,若孩子長期情緒低落、睡眠不足,需優先關注心理健康,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是學習的基礎,只有在滿足底層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習動力。
你可以嘗試一些具體的行動。例如,本周與孩子進行一次“學習目標對話”,用開放式問題引導思考,如:“你覺得哪些科目最有意思?為什么?”了解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想法,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增強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同時,每日記錄孩子3個積極學習行為,如主動預習、提出疑問,次日反饋給他。及時肯定和鼓勵孩子的積極表現,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此外,每周日晚上與孩子共同規劃下周學習計劃,明確父母的支持邊界,如:“我們會在你需要時提供幫助,但不會代替你完成”。通過家庭會議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對學習的參與度和責任感。
教育是“慢的藝術”,改變需要時間。請相信,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時,內在動力便會自然生長。
愿我們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有愛、有光、有力量”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