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蘇州納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芯微”,688052.SH)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計劃通過發行H股募資推進國際化戰略。
若成功上市,納芯微將成為蘇州首家“A+H”雙平臺運作的半導體企業,其A股最新市值達270.9億元(截至4月28日收盤)。此舉標志著中國模擬芯片企業從技術追趕向資本全球化邁進的關鍵一步。
納芯微身為模擬芯片廠商,圍繞下游應用場景組織產品開發,聚焦傳感器、信號鏈和電源管理三大產品方向,覆蓋汽車電子、泛能源及消費電子領域。
2024年,其汽車電子業務收入占比提升至36.7%,產品已進入比亞迪、長城、蔚來、小鵬等頭部新能源車企供應鏈,并在數字隔離類芯片、汽車模擬芯片領域位列中國廠商前列。
此外,公司通過收購磁傳感器企業麥歌恩,進一步拓展產品線,增強在消費電子與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力。據2024年財報顯示,麥歌恩于2024年11月-12月期間被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并在兩個月內實現營業收入7318.72萬元。
2022年至2024年,納芯微營收分別為16.7億元、13.1億元、19.6億元,呈波動增長態勢,但凈利潤連續兩年虧損,累計虧損約7億元(2023年-3.05億元,2024年-4.03億元)。
虧損主因包括市場競爭加劇導致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傳感器均價降幅達64%)、研發投入高企(2024年研發支出5.4億元,占營收27.5%)及股權激勵費用增加。
目前,國內模擬芯片廠商普遍面臨毛利率下滑,行業集中度提升背景下,頭部企業份額爭奪加劇,此次港股IPO募資擬用于技術升級、海外市場拓展及產業鏈整合。
納芯微計劃通過建設全球銷售網絡、并購強化技術優勢,并應對中國模擬芯片供應鏈依賴國際廠商的現狀(汽車芯片國產化率僅5%)。
納芯微的A+H上市之路,既是中國半導體國產化進程的縮影,亦是對其技術實力與戰略執行力的考驗。若能在國際資本加持下突破技術壁壘、優化成本結構,或有望在模擬芯片紅海中開辟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