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自拍亚洲-国产精品自拍一区-国产精品自拍在线-国产精品自拍在线观看-亚洲爆爽-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A股新王“登基”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30 11:32

8月27日13時37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電子屏閃過一道歷史性軌跡:年輕的芯片股寒武紀-U(688256.SH)沖上1462.00元/股,迎來歷史性的一刻,盤中一度超過“股王”貴州茅臺(600519.SH)的股價。但王座的更迭已成必然,這一刻注定不是終點。8月28日,寒武紀收于1587.91元/股,以141元的價差將“霸榜”2786天的貴州茅臺甩在身后,坐穩A股第一高價股寶座。

要知道,這只股票簡稱后仍帶有“U”字(意為:未盈利上市公司)。此前,不少機構投資者對于持續虧損的寒武紀的股價大漲直呼“看不懂”。

如今,篤定者有著篤定的理由。在政策助力下興起的AI浪潮及AI芯片國產替代強預期的想象空間中,寒武紀在8月26日晚亮出半年報成績單——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8.81億元,同比增長4347.82%;凈利潤10.38億元,而去年同期虧損5.3億元,同比實現扭虧為盈。

8月24日,一份來自高盛的研報助燃了市場對“寒王”的熱情——其將寒武紀的12個月目標價從1223元/股大幅上調50%至1835元/股,維持“買入”評級,潛在上漲空間達47.6%。

一家虧損8年的芯片公司,用兩年半漲25倍的奇跡,改寫了中國資本市場的估值邏輯。

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資本正在用真金白銀投票,回應著一個時代的命題:是否“芯片才是新時代的硬通貨”?在這場新舊“股王”更迭的背后,是中國經濟從消費主導向科技創新切換的宏大敘事,也是全球競爭力重構中,資本市場對未來話語權的一次重新定價。

王座易主 資本追逐

8月28日,上證指數盤中跌破3800點之后,A股突然強勢反彈。其中寒武紀一馬當先,像被注入強心劑般直線拉升,最終創下15.73%的漲幅至1587.91元/股,市值沖破6000億元。

此刻,A股真正迎來了首個“芯片股王”。

交易數據記錄下這場狂歡:當日寒武紀成交額達到260.24億元,換手率為4.26%,主力資金凈流入4.43億元。科創50指數漲幅達7.23%。

寒武紀沖上了當日熱搜;在散戶聚集的股吧里,既有“寒王登基”的帖子刷屏,也有投資者冷靜提醒“泡沫該醒了”;亦有財經“大V”以“喜‘芯’厭‘酒’”來描述這個股王的交棒時刻。

回溯寒武紀的股價軌跡,去年“9·24”行情是關鍵轉折點,在此之前,該股股價還在200元附近震蕩。伴隨著美國對華AI芯片出口限制、國內“人工智能+”政策落地等行業環境變化,寒武紀的股價開啟“狂飆模式”:2025年2月突破800元/股,7月從520元/股重啟上漲,短短30個交易日內大漲140%,股價突破1400元/股。進入8月份以來,該股漲勢更為明顯,單月漲幅高達123.81%。

8月28日晚間,寒武紀發布股票交易風險提示公告稱,公司8月28日收盤價較 7月 28日收盤價上漲133.86%,股價漲幅超過大部分同行業公司股價漲幅且顯著高于科創綜指、科創50指數、上證綜指等漲幅,股票價格存在脫離當前基本面的風險,投資者參與交易可能面臨較大風險。

根據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的數據,寒武紀最新滾動市盈率為5117.75倍,市凈率為113.98倍,公司所處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最新滾動市盈率為88.97倍,市凈率為5.95倍,公司滾動市盈率、市凈率顯著高于行業水平。

不做預測 只做應對

在寒武紀登頂A股的過程中,資金涌動和機構博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早在2022年下半年,大成基金基金經理徐彥就將寒武紀納入其管理規模最大的大成睿享第15大持倉。

2022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世界進入智算時代,全球算力芯片需求井噴。市場冷遇的寒武紀被股民重新拾起,將其與行業巨頭英偉達相提并論。

徐彥自己都沒有想象到寒武紀可以如此快速地上漲。他在2022年的基金年報中寫道:“這是科技狂飆的時代,機器越來越像人,人反而越來越像機器——雖然完全不懂,但我仍能深深感覺到,在很多本應是人擅長的領域,機器已經能做得更好!”

不過,徐彥對AI沒有抱有太大的幻想。僅半年后,徐彥將2023年開年后大漲的寒武紀獲利了結。2023年中報顯示,徐彥幾乎賣光了寒武紀,僅留下66股的“觀察倉”。

寒武紀自2022年2月首批入選科創50指數以來,其在重要市場指數中的覆蓋持續擴大,先后于2023年12月被納入滬深300指數,并在2024年12月調入上證50指數和中證A500指數成分股。目前,寒武紀在多個科技主題指數中占據顯著權重,包括科創AI指數、國證芯片指數、科創50指數和人工智能指數等。

上海一位公募基金指數投資部相關人士指出,隨著寒武紀陸續進入上證50、科創50等關鍵指數,相關被動型基金出于跟蹤復制需求,會對其進行配置,從而為股價帶來持續的資金支撐。他進一步表示,“在某種程度上,指數化投資已成為推動包括寒武紀在內的算力板塊行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背后反映了被動資金配置邏輯與二級市場定價機制之間日益深化的互動關系。”

寒武紀2025年半年報顯示,該股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有4個席位屬于被動指數產品: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和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ETF分別列第5位和第6位,持股數量較一季度末均有所增長;第9位是新進入榜單的嘉實上證科創板芯片ETF,約持有443萬股;華夏上證50ETF列第10位,約持有407萬股,較一季度末有所增長。

相比于被動基金,主動基金的共識與分歧并存:盡管第二季度有259家基金選擇增持寒武紀,但同期亦有119家機構對寒武紀實施減持,看多方與看空方的比例約為2:1。其中,華夏基金的調倉動作尤為顯著,其在第一季度已大幅減持寒武紀逾20%,共計527.71萬股。

仔細來看,主動權益基金的操作遠比指數基金復雜,充滿了“買入—減持—再買入”的糾結。

以銀河創新混合基金經理鄭巍山為例,該基金2023年第一季度首次將寒武紀納入前十大重倉,僅一個季度就退出;2024年第一季度再次買入,隨后三個季度又持續減倉。萬家基金副總經理、基金經理莫海波則是“持有最久”的玩家之一,從2023年第二季度持倉至2024年第三季度,寒武紀一度成為其名下多只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股,但最終其還是在2024年第四季度清倉離場。

相比之下,華安基金基金經理胡宜斌的操作更具代表性。2024年第三季度,他首次將寒武紀納入華安媒體互聯網混合前十大重倉,僅僅一個季度后,寒武紀就躍升為其管理所有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股。胡宜斌在季報中直言:“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國家戰略、政策導向等短期盈利以外的因素,正成為估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或許道出了所有重倉寒武紀的主動基金的基金經理的心聲。他們賭的不是當下的盈利,而是未來的行業地位。

這種博弈還體現在基金持倉的“此消彼長”中。2024年第二季度,萬家基金基金經理黃興亮管理的萬家行業優選買入寒武紀,盡管隨后兩個季度持續減倉,但第四季度仍以9.42%的凈值占比將其列為第一大重倉;另一邊,前期入場的基金正陸續兌現收益,僅2023年就有超過10家公募機構通過減持寒武紀套現超過20億元。主動權益基金的糾結,本質是“短期股價波動”與“長期產業邏輯”的碰撞。

誰都想抓住“中國英偉達”的紅利,卻又怕成為“估值泡沫”的接盤俠。

有機構投資者享受到了寒武紀這段時間的“輝煌時刻”。一家私募創始人兼投資總監向記者透露,其在今年7月初便大幅加倉寒武紀,并一躍成為第一大重倉股。

他認為,在信仰時刻,龍頭股票就是一面旗幟,爆發中的寒武紀不需要太多基本面的佐證。不過他也坦言,自己不做預測也做不了預測,只做應對。

逆襲密碼

寒武紀的登頂,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從技術積累到政策東風、行業機遇,從訂單爆發到財務反轉,多重因素交織,構成了這家AI芯片公司的“逆襲密碼”。

2022年以來,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限制政策層層加碼。這種外部壓力,反而為國產AI芯片打開了“替代窗口”。

國家層面持續出臺支持措施,近日利好政策頻頻升級。在8月24日召開的2025中國算力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熊繼軍明確表示,將有序引導算力設施建設,加快突破GPU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

8月2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要求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過90%。

寒武紀何以乘上東風?

事實上,寒武紀的技術基因從創立之初就埋下伏筆。其創始人陳天石出身中科院計算所,2016年創立公司時,便以“寒武紀”命名,意為“智能時代的生命大爆發”。該團隊早期研發的“DianNao”架構,是全球首個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架構,被英偉達等國際巨頭多次引用。

2016年,寒武紀還在瘋狂燒錢,元禾原點、科大訊飛和涌鏵投資就紛紛入局,參與了寒武紀的天使輪投資。此后,元禾原點繼續跟進其A輪融資,本輪其他投資方還包括聯想創投、阿里巴巴、國投創業和涌鏵投資等。通過這輪規模達1億美元的融資,寒武紀晉升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領域的首家獨角獸企業。

2020年7月,寒武紀實現科創板上市,正式成為“科創板AI芯片第一股”。雖然從上市起,寒武紀便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但其市值還是突破了千億。

在AI芯片的關鍵賽道,寒武紀精準卡位“推理算力”:2025年被稱為“AI推理元年”,隨著大模型應用落地,推理算力需求爆發,而寒武紀的思元590芯片,采用7nm工藝,能效比比肩英偉達A10,且針對金融、醫療等場景做了優化。

8月21日,最新大語言模型DeepSeek-V3.1亮相。其使用了UE8M0FP8Scale的參數精度,該技術專為即將發布的下一代國產芯片設計。這為國產AI算力芯片的爆發式增長打開想象空間。

寒武紀2025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其營收達28.81億元,同比暴增4347.82%,其中云端芯片貢獻99%收入。

長期以來,持續虧損是寒武紀的“軟肋”。2017年至2024年,寒武紀累計虧損約55億元。但2025年上半年,寒武紀扭虧為盈,實現凈利潤10.38億元,經營活動現金凈額為9.1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6.31億元大幅改善。

除了指數基金的資金“托舉”,賣方也高舉看多旗幟。高盛最新研報將寒武紀目標價上調至1835元,維持“買入”評級,理由是“中國AI供應鏈的整體重估”;國盛、長江、廣發、浙商等國內券商也集體看多,將其納入“買入”評級。

A股的科技新時代

當市場沉浸在“寒王登基”的喜悅中時,寒武紀的“隱憂”同樣不可輕視。高估值、技術代差、盈利可持續性,三者如同王座上的荊棘,考驗著這家年輕公司的長期競爭力。

若將視野拉長,寒武紀的意義遠不止于個股起伏,其崛起改寫了A股的“定價邏輯”。它正成為中國股市周期更迭中一個極具象征性的符號,映射著從“茅臺時代”走向“科技引領”的歷史性轉折。

過去十年,貴州茅臺憑借穩定的盈利和現金流,長期占據“股王”位置,代表著“消費驅動”的傳統價值。而寒武紀作為科創板“U”類公司,卻以43倍的營收增長,撬動了6600億元市值,這背后或許是資本對“算力即科技信仰”的押注。

當全球AI算力需求以指數級增長,中國在高端芯片被“卡脖子”的背景下,寒武紀成為“國產替代”敘事中最關鍵的標的。

在北京一位科技成長風格公募基金經理看來,寒武紀近期的股價上漲,“仍帶有明顯的情緒推動和AI信仰充值特征”。但他同時指出,“我們也不能忽視寒武紀所代表的方向,它是A股從傳統消費主導向科技主線切換的關鍵樣本。”

截至8月28日,寒武紀的動態市盈率超過300倍,遠高于英偉達的51倍。高盛給出的1835元目標價,顯然包含了對2030年營收的強烈預期。一旦技術迭代不及預期,其估值回調壓力不容小覷。多位受訪的投研人士強調,算力與AI板塊的上漲得益于政策、技術與需求的三重共振,短期波動并不改變其長期價值。

從更宏大的資本市場演進邏輯來看,中國股市經歷從早期“五朵金花”為代表的藍籌時代,到以茅臺為核心的消費時期,再到當前以寒武紀等硬科技公司為標志的科技周期。這一路徑也與美國市場從能源(美孚)、消費(可口可樂、沃爾瑪)到科技(“七巨頭”)的進階歷程有著相似之處。

北京一位中大型公募機構資深策略分析師表示:“中國資產定價邏輯正在發生系統性轉變。如果說過去二十年是消費和金融的‘黃金期’,那么當前政策與資本正合力將科技推向舞臺中央。寒武紀被納入多個重要指數,不只是個股行情,更代表一種結構性的資產重估,是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智造強國’的過程。”

前述私募創始人兼投資總監則從交易視角指出,當前算力產業基本面健康,但需注意短期漲幅過大之后的波動。“AI投資已進入‘模型驅動需求、數據反哺迭代’的飛輪模式,底層邏輯變了。”他強調,“若業績能持續兌現,高估值有望被增長消化。”

宏利基金研究部總經理孟杰提醒,AI投資應聚焦“業績兌現”與“競爭格局”兩大核心,遠離純概念炒作。不管是國產還是海外算力,都要看訂單是否穩定、技術是否有壁壘、業績是否做實。

盡管存在爭議,不少機構對寒武紀仍長期看好。興證資管投資經理鄭方鑣表示:“我們正處在人工智能突破的關鍵關口,AI是算力、算法、數據三大要素共振帶來的生產力躍遷——它絕非短期行情,而可能是未來十年的產業主線。”

華龍證券分析指出,人工智能產業頂層設計日趨完善,“AI+”有望開啟下一個黃金十年。在算力基建、AI軟件與智能終端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伴隨大廠資本開支上行與政策支持加碼,算力建設節奏正在提速。而軟件層面,以智能體為代表的下一代AI應用,正推動行業進入業績驗證期。

或許從寒武紀成為股王這一刻開始,它不再只是一只股票、一家公司,而是有望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時代轉向中的一座里程碑,象征著從“酒香”到“芯跳”的估值革命,從消費藍籌到科技創新的主線切換。其高估值背后,既隱藏著技術追趕與盈利可持續的風險,也承載著幾代投資者對中國科技未來的重注與期待。科創時代的敘事才剛剛開始,而這條路,既布滿荊棘,也通往星辰。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財富與資產管理部主任、資深記者 長期關注公私募基金、銀行理財、資產配置、金融創新以及大資管背景下的一切人與事。新聞線索請聯系:hxt08242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