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銀行(002936.SZ/06196.HK)8月28日發布了2025年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該行資產總額達到7,197.3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41%;實現營業收入66.90億元,同比增長4.64%;歸屬于本行股東的凈利潤為16.27億元,同比增長2.10%。
在宏觀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鄭州銀行堅持“服務地方經濟、中小企業和城鄉居民”的市場定位,持續推進業務轉型與風險管理。報告期內,該行利息凈收入53.51億元,同比增長1.04%,非利息收入13.39億元,同比增長22.02%,顯示出收入結構的積極變化。
在資產質量方面,報告期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1.76%,較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但信用減值損失計提同比增加10.86%,反映出其面對潛在風險時所采取的審慎姿態。撥備覆蓋率為179.20%,貸款撥備率為3.16%。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杠桿率等主要監管指標均符合要求。整體來看,鄭州銀行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了規模、效益與質量的協調發展。
規模驅動增長,息差收窄拖累盈利
上半年,鄭州銀行的業績增長主要依賴于資產負債規模的擴張。資產端,總資產增長433.73億元,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增長184.04億元至4,060.94億元,增幅4.75%。負債端,吸收存款本金總額增長421.24億元至4,466.62億元,增幅高達10.41%,成為支撐其資產擴張穩定的資金來源。
然而,行業性的凈息差收窄趨勢在該行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報告期內,其凈利差為1.56%,同比下降0.14個百分點;凈利息收益率為1.64%,同比下降0.1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盡管生息資產規模擴大帶來了利息收入的絕對額增加,但資產收益率的下行和負債成本的剛性,擠壓了每一單位資產的盈利空間。利息凈收入53.51億元,僅微增1.04%,增速遠低于資產規模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業務及管理費為14.68億元,同比下降6.82%,顯示出該行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期信用減值損失計提31.72億元,同比增幅達10.86%,大幅侵蝕了利潤空間,這也是其凈利潤增速(2.10%)遠低于營收增速(4.64%)的核心原因。
非息收入亮點與隱憂并存
從收入構成看,鄭州銀行依然是一家以利息收入為主導的傳統商業銀行,利息凈收入占比高達79.98%。但其非利息收入的表現成為上半年財報的一個亮點。
非利息收入總計13.3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人民幣2.42億元,增幅22.02%,占營業收入比為20.02%,對營收增長的貢獻顯著。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其增長主要源于投資收益的爆發式增長,該項收入達到12.2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11.10%。報告解釋稱,這主要得益于以攤余成本計量的債券投資及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債券投資的凈收益增加。
但這背后也隱藏著結構性隱憂。一方面,體現銀行真正中間業務能力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2.34億元,同比下降11.94%,代理及托管業務手續費(同比下降7.21)、承兌及擔保業務手續費(同比下降35.72%)、銀行卡手續費(同比下降22.63%)等傳統中間業務收入全面下滑。另一方面,投資收益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可持續性存疑。同時,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錄得1.33億元虧損,與去年同期的2.02億元收益形成強烈反差,揭示了金融市場業務業績的波動性。
指標穩中有降,潛在壓力不容忽視
從監管指標看,鄭州銀行的資產質量保持穩定。截至6月末,不良貸款率為1.76%,較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連續保持下行趨勢。撥備覆蓋率為179.20%,貸款撥備率為3.16%,均處于行業合理水平,風險抵補能力較為充足。
但細究數據,潛在壓力點依然存在。不良貸款總額實則增加了2.42億元至71.65億元。不良率的下降更多是通過分母(貸款總額)的更快增長來實現的。更重要的是,逾期貸款較上年末增加15.50億元至210.88億元,逾期貸款占比上升至5.19%,這通常是判斷資產質量潛在壓力的先行指標,意味著未來不良生成仍面臨壓力。
從行業分布看,風險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不良率9.75%)和批發零售業(不良率3.84%)。雖然對公貸款不良率僅微升0.02個百分點至2.07%,但在當前宏觀環境下,相關領域的風險暴露仍是未來資產質量管理的較大挑戰。報告期內大幅增加的信用減值損失計提,也印證了管理層對潛在風險的預判和應對。
在當前經濟增速換擋、利率市場化深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銀行業普遍面臨凈息差收窄、競爭加劇的挑戰。作為區域金融的重要力量,城商行的轉型之路尤為引人關注,而鄭州銀行2025年中的這份成績單,便描繪了一幅“穩健但承壓,轉型仍在路上”的圖景。
鄭州銀行2025年上半年的經營表現,既體現了區域經濟活力的支撐作用,也反映了其自身戰略轉型的階段性成果。作為全國首家“A+H”股上市的城商行,其在服務地方經濟、深耕本地市場方面的定位清晰,執行力較強。特別是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國家戰略方向上的主動布局,不僅提升了社會價值,也為長期盈利模式轉型創造了條件。
鄭州銀行的發展前景與其服務“五篇大文章”的深度和成效緊密相關。未來,鄭州銀行若能在數字化轉型、財富管理、輕資本業務拓展上取得更大突破,并進一步優化資產結構與客戶結構,有望走出一條差異化、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對于投資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家區域性銀行的業績報告,更是一次觀察中國城商行如何在變革中尋找新動能的樣本。其當前估值仍處于歷史較低位置,反映了市場對行業共性挑戰的悲觀預期,但這也為關注其長期轉型價值與穩定基本面的投資者,提供了一定的安全邊際與觀察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