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這樣一個畫面:一條細長的管道,從深山里蜿蜒而下,把清澈的泉水送到山腳下的工廠。那里,工人和游客可以一起看到水被灌裝進瓶子,整個過程透明、干凈,幾乎沒有秘密。
這就是農夫山泉幾十年堅持的“水源地建廠”模式。它不華麗,卻讓人記得住,也喝得安心。
就在8月26日,公司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營收256.22億元,同比增長15.6%;凈利潤76.22億元,同比增長22.1%。財報一出,股價次日直沖近年新高。資本市場的選擇很直接——在競爭激烈、消費剛回暖的當下,它依舊值得信任。
那么,農夫山泉的底氣從哪來?答案正在它的這條護城河里:透明工廠背后的綠水青山。
財報里的“長期底氣”
表面看,農夫山泉的半年報很亮眼:收入和利潤雙增長,而且利潤增速快于營收。
半年報的數字漂亮,但真正打動市場的,只會是數字背后的邏輯。
上半年,農夫山泉又新增三處山泉水源——湖南八大公山、四川龍門山、西藏念青唐古拉山。這樣,全國的主要水源地已經增加到15處。換句話說,農夫山泉的增長不是靠一時的促銷和流量堆出來的,而是靠水源地的持續拓展,把未來的“確定性”提前寫進了報表。
資本市場真正看重的,就是這種“長期底氣”。在原材料價格波動、渠道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有了穩定水源和完善的生產體系,就等于鎖定了未來的基本盤。而利潤增速快于收入,也說明這種結構性優勢正在發揮作用。
護城河長在哪:水源、管線和透明工廠
很多人、甚至是生產廠家都會說,水就是水,有什么不同?農夫山泉用行動給出了答案:水之間的差別,得看你愿不愿意付出代價去證明。
一直以來,農夫山泉采用的都是“水源地建廠”模式。僅2020年至今,農夫山泉就又新建成水源地工廠10個,在建水源地工廠4個,新鋪設引水管線總長度超過240公里。這樣的投入不只是好看的數字,而是形成了真正的物理壁壘:優質水源先到先得,一旦建成,就很難被別人復制。
而“透明工廠”,則讓這道護城河更有說服力。目前,15個水源地中,浙江千島湖、廣東萬綠湖、四川峨眉山、陜西太白山、吉林長白山、貴州武陵山、湖北丹江口、安徽黃山、福建武夷山和廣西大明山等10個均已開放“看水源、看工廠”業務,從勘探、檢測到灌裝,全部對外展示。當消費者走進工廠,看到水從山里來、在現場灌裝、全過程可追溯,那種信任就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眼見為實的體驗。
此外,農夫山泉還堅持就近灌裝,把運輸半徑控制在500公里左右(最長不超過1000公里)。這意味著水從山里到瓶子,再到貨架,都在一個相對短的鏈條里完成,穩定、環保,也更讓人安心。
所以,農夫山泉的護城河不是什么玄乎的概念,而是很具體的三點:水源稀缺性、管線和工廠的體系化布局、以及透明工廠帶來的信任感。這三點疊加在一起,構成了別人不容易模仿的壁壘。
慢功夫,為什么更穩
在今天的飲料行業里,大多數公司追求的是“快”。快上新品、快做營銷、快打折促銷。農夫山泉看起來有點“逆行”——它把最慢、最重的活兒放在水源、管線和工廠上。
這條“慢路徑”為什么能走通?有三個原因。
第一,稀缺性。好的水源不是到處都有,誰能先找到并投入運營,就能鎖定獨一無二的資源。農夫山泉從2024年的12處水源增加到2025年的15處,這就是典型的“搶先一步”。一旦建成工廠、鋪好管線,后來的競爭者即便再加大投入,也不容易拿到同樣的水源。
第二,確定性。飲料行業受很多外部變量影響,比如原材料價格、運輸成本、渠道波動。但水源地灌裝、透明工廠這些“硬投入”,反而成了確定性。它們雖然花錢,但能保證產品品質的穩定,讓公司在波動中有緩沖。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的增速快過營收,就是這種“結構性確定性”的體現。
第三,信任。在一個產品越來越像的市場里,品牌能不能讓消費者信任,成了關鍵。農夫山泉把“透明工廠”變成常態化動作,讓消費者自己走進去看。這樣的溝通方式,比廣告更篤定。 信任一旦建立,消費者就不會因為一時的價格波動輕易換品牌。
水,透明工廠,綠水青山。
選擇農夫山泉,對消費者來說,買的不只是水,而是看得見的自然與信任;對投資者來說,買的不只是當下的增長,而是未來的確定性。
而對農夫山泉自身而言,它堅持在做的,就是用經年累月的時間,把綠水青山的價值變成透明可見的產品優勢,并且一直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