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資本補充需求正在升溫。
作為外源性資本補充的核心工具,上半年中小銀行二級資本債和永續債(以下簡稱“二永債”)發行明顯提速。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共發行52只“二永債”,合計規模達8125.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4%。其中,中小銀行上半年共發行33只“二永債”,規模達1545.6億元,同比增長50%,增速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資本補充進程明顯加快。
《金融時報》記者發現,近期,西安銀行、四川銀行、承德銀行、稠州銀行已先后完成“二永債”發行。其中,6月26日,四川銀行2025年二級資本債券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簿記發行,發行規模66億元,票面利率2.15%。6月25日,西安銀行成功發行50億元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永續債);同日,承德銀行和稠州銀行也分別順利發行15億元永續債和25億元二級資本債券。
此外,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信息顯示,近期還有山西銀行、成都銀行、濟寧銀行等多家銀行發行資本工具獲批。6月6日,山西金融監管局同意山西銀行資本補充工具計劃發行額度不超過95億元。山東金融監管局和四川金融監管局則分別批復同意了濟寧銀行與成都銀行發行額度不超過30億元、110億元的人民幣資本工具。
中國貨幣網發布的公告顯示,7月8日,蘭州銀行即將發行規模40億元的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這也是7月份以來商業銀行發行的首只永續債。
“二永債”是商業銀行資本補充的重要渠道,在業內專家看來,年內中小銀行債券發行提速,反映出中小銀行資本補充需求較強。“發行‘二永債’對商業銀行而言意義重大。”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告訴《金融時報》記者,這是銀行補充資本金的有效途徑,能夠優化資本結構,提升資本充足率,滿足日益嚴格的監管要求。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各類型商業銀行中,城商行、民營銀行、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44%、11.98%、12.96%,而國有大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7.79%、13.71%。在此情況下,部分中小銀行面臨資本擴充壓力,更傾向于通過發行“二永債”快速提升資本充足率,為未來業務發展打下基礎。
我國有4000多家中小銀行,在銀行體系中家數占比為99%。不過,相較于大型銀行,中小銀行在資金來源、資本補充等方面不占優勢,尤其是中小銀行可以使用的一級資本工具仍然有限。在專家看來,近期多家中小銀行獲批發行永續債也體現出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正在進一步拓寬。
“銀行資本補充主要包括內源資本補充和外源資本補充兩類,中小銀行也是如此。”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內源資本補充主要是利潤留存,用于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外源資本補充則包括IPO、配股、定向增發股票、可轉債(轉股之后)等用于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永續債、優先股被用于補充其他一級資本;二級資本債可用于補充二級資本。
此外,2020年7月,著眼于增強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允許地方政府專項債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在具體方式上主要有間接入股和轉股存款協議兩種。”婁飛鵬表示,其中,間接入股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轉股協議存款先計入其他一級資本,在滿足轉股條件轉股后,計入核心一級資本。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也有民營銀行獲批發行永續債。
5月27日,浙江金融監管局發布批復,同意網商銀行發行不超過40億元人民幣的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該行可在批準額度內,自主決定發行時間、批次和規模,并于批準后的24個月內完成發行。”批復顯示。
這是網商銀行第二次獲準發行永續債,距其2020年第一次獲批發行永續債已時隔5年,網商銀行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成功發行過永續債的民營銀行。
據記者觀察,此前民營銀行與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并不常見。
對此,曾剛對《金融時報》記者分析,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監管審批門檻較高。永續債作為一級資本補充工具,監管部門對發行主體的資質、治理結構和風險管控能力要求嚴格,許多中小銀行難以達到標準。第二,市場認可度不足,投資者對中小銀行特別是民營銀行的信用風險顧慮較大,導致認購意愿低、發行成本高。第三,專業能力有限,永續債發行涉及復雜的定價、路演和投資者溝通,中小銀行往往缺乏相關經驗和專業團隊。
在曾剛看來,對中小銀行而言,較為可行的資本補充方式首先是股東增資,即直接由現有股東注入資本,這也是最直接的資本補充方式。其次是二級資本債,相比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發行門檻較低,是中小銀行更常用的選擇。再次是利潤留存,通過減少分紅比例,將更多利潤轉為資本金。還可以引入戰略投資者,吸引外部資金,同時優化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最后是地方政府支持,對于部分難以從正常渠道獲得資本補充的城商行和農商行,可通過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來進行注資。
“總體上看,隨著監管層持續優化政策環境,民營銀行和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有望進一步拓寬,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資本補充體系。”曾剛表示。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