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5年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情況。
數據顯示,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同比下跌1.1%,增速較4月下跌2.5個百分點。5月份,當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9.1%,較4月下降12.1個百分點,為去年10月以來最大跌幅,表明工業企業經營壓力有所增大。
從主要分項看,“兩重兩新”政策推動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利潤增長,1—5月份,制造業利潤增速同比增長5.4%,高出整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6.5個百分點,為規模上工業利潤增長提供了最主要的貢獻。
此外,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大型裝備制造業利潤率大幅增長,飛機、船舶及其配套設備制造業利潤增長60%-120%。隨著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的順利發行,1—5月份,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加大力度推動“兩新”政策落地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效果明顯。智能消費設備制造、其他家用電力器具制造、家用廚房電器具制造等行業利潤分別增長101.5%、31.2%、20.7%。
“5月工業企業利潤下降受短期外部環境沖擊、PPI持續走低,以及有效內需不濟等綜合因素影響,工業企業經營效益實現全面恢復尚需時日。”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馬泓表示,1—5月份,工業產成品周轉天數為20.8天、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超過70天,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表明工業部門資產周轉壓力不小,部分行業資金回款壓力與地方政府財力有限關系密切,影響企業進一步有效擴張。
什么類型企業的利潤受關稅影響最大?5月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8.1%、0.8%(4月分別為-14.6%、14.1%),雖然私營企業利潤增速明顯弱化,但連續兩個月利潤表現為兩位數負增長的國有企業受關稅的影響更大。
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陶川表示,主要原因在于相較于小型企業,大型國有企業在利用美國海關的“首次銷售原則”規避美國加征關稅時并不具優勢:大型企業決策鏈條更長,不太可能直接根據“首次銷售原則”迅速完成供應鏈調整;同時大型企業與供應商的直接聯系較少,不太容易獲取原始定價。
數據顯示,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709.5億元,同比下降7.4%;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0170.7億元,下降1.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856.8億元,增長0.3%;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592.5億元,增長3.4%。
“1—5月份,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增速跌幅擴大,需要更多支持政策幫助困難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瘪R泓說。
除了繼續下行的價格之外,企業營收利潤率對利潤形成的拖累較大。如果以量、價、利潤率對工業企業利潤進行拆解來看,5月表現為“量上價下、利潤率負增”的形勢,這與1—4月的情形保持基本一致,但與此前不同的是,除了PPI降幅擴大導致價格繼續成為企業利潤增速的拖累因子之外,企業營收利潤率的下滑成為了5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下行的“導火索”陶川測算,5月企業營收利潤率對工企利潤增速造成了近10.2個百分點的拖累。
什么因素導致了企業營收利潤率的下滑?
陶川表示,通過近期處于上行通道的工企利潤成本和費用來看,關稅導致的企業成本費用上升、對企業利潤影響不小。一方面,部分企業自行承擔關稅成本則導致利潤被侵蝕;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傾向于利用美國海關的“首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 Rule)”來規避美國加征關稅、但背后涉及到供應鏈調整成本。
陶川提醒,除了上游行業對利潤的繼續拖累之外,下游行業利潤的走弱更值得關注。在關稅風波的背景下,下游行業更易陷入消費端的“價格彈性陷阱”,即在下游產業品牌溢價不足、渠道重構沉沒成本較高、對應購買者偏好剛性制約的“三重影響”之下,下游行業受外部不確定性的影響更大。數據顯示:下游行業中的娛樂用品制造業、紡織服裝業、食品制造業受影響較大,5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27.0%、-18.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