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訊 據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消息,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使得干旱地區泥石流事件頻發,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傳統依賴現場調查或單一變量分析的評估手段,難以滿足大區域泥石流災害快速定量分析的需求。如何克服偏遠山區災害監測、成災數據獲取困難,高效全面地評估泥石流頻率規模及其活動性,成為泥石流災害風險評估與防治領域亟需攻克的科學難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團隊以我國天山南部托木爾冰川周邊6751 km2的旱區為典型研究區,提出了基于沉積和圖像特征識別的泥石流災害活動性評價創新方法。該方法結合圖像識別和沉積地形自動識別技術,在多源影像和數字高程模型中提取溝道數量、扇體大小、最大沖擊力和事件頻率等參數,利用主成分分析構建出泥石流規模-活動性復合指數(SAC)。這一指標體系能夠提高數據獲取和分析的效率,并可以全面量化反映旱區泥石流災害活動程度。
研究顯示,該方法在干旱地區表現出較高評估效率和準確性,實現了對泥石流災害特征的快速、定量、區域化識別。結果表明,SAC指數的空間分布揭示了泥石流活動的區域規律,并表明了南天山南部谷地泥石流活動性顯著高于北部非冰川區的較濕潤地區。
上述研究為旱區泥石流災害的科學評估與防治提供了易遷移、可高效應用的指標模型,為探討氣候變化背景下山區災害形成機制以及指定區域差異性防災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并有望擴展應用于其他地區的泥石流評估。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ATENA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