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用人單位招聘通過線上筆試、面試的方式并不新鮮。線上面試一方面降低了求職者異地奔波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招聘流程的標準化。然而,利用線上考試的監考漏洞,市面上出現了一些聲稱可幫助應聘者回答面試官提問的AI輔助軟件,更有部分軟件可以通過后臺操作的方式輔助考生完成線上筆試。
所謂AI輔助軟件,本質上就是一種“賽博小抄”——AI識別問題以后生成答案,考生照著念就是了。盡管按照目前AI的能力,可能未必與理想的答案相匹配,還可能摻雜一些子虛烏有的“幻覺”答案,但對于結構化面試中的基礎問題已具備相當應對能力。招聘面試有檢測考生專業水平和心理素質的雙重目的,有了AI的“幫忙”,考生的真實能力就無法得到檢驗。不管從什么角度看,這種技術異化現象都違背了誠信原則,直接沖擊著就業公平。
法律對招聘考核的要求雖然不同于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國家考試,但絕不意味著應試者可以“無法無天”。根據勞動合同法,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如實說明與崗位直接相關的能力情況。若求職者通過AI軟件虛構或夸大實際能力,隱瞞自身真實情況,用人單位可依法主張合同無效并要求賠償。
維護招聘公平的第一道防線,在于用人單位的技術升級與制度完善??忌褂肁I輔助軟件不被發現的前提,是目前在線考試采取的雙機位監控方式存在欠缺,考生可以輕松隱藏電子設備。對此,用人單位理應進一步嚴肅考試紀律,除了明確禁止使用AI輔助工具,還應及時升級監考系統,掃清作弊的風險隱患。
斬斷AI作弊軟件的傳播鏈條,需要監管部門與社交平臺的協同治理。這些非法助考工具往往通過社交媒體、電商平臺公開兜售,甚至形成“AI面試輔導”的灰色產業。監管部門應依法開展治理行動,社交平臺則需建立精準的AI監測模型,從傳播側遏制不良風氣的蔓延。
在“智能向善”的大背景下,AI作弊等問題的產生,在本質上也要求人工智能開發者增強人工智能“善”的能力,對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進行更加精準的判斷。
AI技術的本質是賦能而非投機,其價值在于提升效率而非消解公平。面對技術濫用給就業公平帶來的挑戰,需要用人單位筑牢技術防線、監管部門織密法治網絡、開發者恪守技術倫理。對每位求職者來說,更要時刻警惕“破窗效應”,從自己做起,從求職的第一步做起,以身作則捍衛公平底線。
來源:光明網 作者: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