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7-09 22:29
“AI發展特別快,它深入課堂、深入研究一線。小的方面,我天天用豆包、DeepSeek;大的方面,我用AI去選課題,去更好地做研究。”7月8日,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施一公在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上說。
慶典上,西湖大學教授、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柴繼杰向施一公提問:“AI技術如何塑造未來生物學的研究模式?”
施一公和柴繼杰都是著名結構生物學家。近兩年,在以AlphaFold(阿爾法折疊)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系統問世后,一度有人認為結構生物學家面臨“失業”困境。
“不管AI有多大的進步,只要科學家有批判性思維,有好的基礎研究訓練,就總是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施一公回答。
施一公認為,AI技術顛覆了傳統生物學研究模式,科學家可從三維結構倒推生物學功能,發現新的細胞生物學現象,新的疾病發生機理,新的遺傳學規律,這在以前是不可思議的。AI顛覆了以前從粗到細、從遠到近的研究方式,科學家可以從近往遠看,看得非常遠,把人類的想象和對科學的追求延展了幾個數量級。
施一公呼吁青年科學家打好科研基本功,更好地用AI;研究人員多合作,跨學科間多交流,從而打開思維。
“不要忘了,AI實際上可以幫助我們想得更好。幾年之前,大家一直在討論AI有沒有自由意志。現在,大家已經不太討論了,因為所有自由意志都基于過去的經驗、過去的總結、過去的場景。現在,AI已經可以總結,可以延展,可以給你新的主意。我們可以更好地用AI,走得更遠一點。”施一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