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一則“奈雪茉莉花茶中喝出完整青蛙”的消息引發全網嘩然。在網友發布的視頻中:茶杯底赫然躺著一只四肢舒展、皮膚褶皺的青蛙,當事人表示,這款主打“原葉+干花”的奈雪“小盒茶”生產日期為2024年。事件發生后,奈雪方面回應,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進行賠償。而這只泡了近一年的 “茶寵”,也撕開了新式茶飲行業光鮮表象下的衛生瘡疤。
目前,市場監督管理局已介入該事件。當事人表示,奈雪和自己之間的事已經處理好了,事件后續進展和自己沒有關系了。記者走訪了幾家奈雪門店,涉事產品均已下架,且在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官方渠道,該款產品也已下架或無法找到。
新式茶飲的品控“裸奔”
這并非奈雪首次觸碰食品安全紅線。2024年4月,據消費日報消息,消費者李女士在奈雪PRO店(青悅城店)購買的奶茶中發現兩只蒼蠅。李女士透露,奈雪門店經理在社交平臺看到其發布的內容后,主動聯系,并要求刪除內容,提出用五張飲品券作為補償。在李女士拒絕并要求依法賠償后,雙方約定面談時,該經理卻在離開時拿走問題奶茶,并稱“今天任務完成?!焙罄m則未再跟進處理。
作為曾被資本市場寄予厚望的“新茶飲第一股”,奈雪的茶近年來卻深陷業績泥沼。2024年報顯示,奈雪的茶全年營收為49.2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1.64億元下降了4.7%;經調整凈虧損更是高達9.19億元。直營門店收入也出現下滑,2024年直營門店營收為41.58億元,較上年減少5.33億元,下降幅度達6.3% 。
千條投訴撕開行業管理瘡疤
奈雪之外,茶飲行業的安全漏洞已非個案。截至目前,黑貓投訴平臺關于“茶飲”相關投訴超3600條,其中包含了一點點、古茗等知名茶飲品牌,投訴集中在“吃出蟲子、喝出異物、食品安全”等問題。而中國消費者協會2025年5月發布的消費維權輿情熱點顯示,書亦燒仙草、茶百道等品牌存在食材過期、操作流程混亂等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明確規定千元保底賠償,但在現實消費場景中,消費者在遭遇食品安全問題時,往往面臨取證難的困境。例如,當飲品中出現異物時,消費者很難第一時間保留完整證據,或者難以證明異物是在制作過程中混入的。這使得許多消費者最終只能無奈接受原價退款或優惠券補償的處理方式。
當“過沒過期靠嘴嘗”成為部分門店的潛規則,當“提供高清視頻證明”成為維權門檻,當“喝了頂多拉肚子”成為習以為常,新式茶飲行業的發展方向是否正在偏離健康航道?
擴張狂潮下的安全隱患反思
當下,新茶飲賽道競爭白熱化,陷入瘋狂“內卷”態勢。各品牌為爭奪市場份額,聯名營銷活動如雨后春筍,但部分品牌在跑馬圈地中,逐漸模糊了食品安全的底線。
供應鏈冗長、人工操作占比高本是行業特性,從原材料的采購、運輸,到制作過程中的調配、封裝,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影響食品安全。但近年來,不少品牌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加盟店,動輒數千家的規模迅速鋪開。與此同時,與之相匹配的管控措施卻未能及時跟上,使得“標準化”在實際運營中淪為一句空洞的口號。
從網紅爆款到衛生黑洞,從高端定位到問題頻發,新式茶飲行業需要一場徹底的“衛生覺醒”。消費者可以為創新口感買單,可以為社交屬性買單,但絕不會為青蛙、蒼蠅的“陪泡”買單。年銷千億的市場規模背后,是億級消費者的健康期待——這場遲到的衛生課,該認真補了。